新政策或将直接影响初中及小学阶段的国际学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主打国际办学特色的国际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可能无法再继续使用国际教材和课程。7月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
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学校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三科必须使用国家通编教材,其他学科教材在国家公布的用书目录中使用。“义务教育学校”不仅指公办中小学,也将招收中国学生、主打国际教育的民办国际学校纳入管理范畴。
此次出台的政策,或将直接影响初中及小学阶段的国际学校。2018《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的国际学校共计821所,增速达到12%,创近年新高,其中民办国际学校达到了426所。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区市场部负责人应蓓华向界面教育表示,国内不少国际学校引进了牛津原版教材。“国际学校与其他中小学的英语学科教学需求不同,因此选用的学习资源和教材也不同。”应蓓华表示,国际学校通常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所以更倾向于选择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的学科类教学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等科目教材。
在政策端,国际学校使用来自境外的课程及教材一直受到一定限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界面教育,2016年,全国展开了面向国际学校的整顿行动,境外教材、境外课程是需要整改的问题之一。熊丙奇表示:“此次整顿明确提出,国际学校不能完全使用境外课程、教材,取代中国的义务教育课程,但允许国际学校在中国义务教育课程基础上,适当引进和补充国际课程。”
2018年9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坚决纠正和清理境外课程教材替代国家课程教材,或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等违规违法行为。当月,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4253号(教育类413号)提案答复的函》中表示,在近年来对国际学校开设课程、引进境外教材和师资等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尤其是教材的规范引进等作出明确规范。
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表示,“要严把大中小学教材政治关、质量关。”
“教材使用面大、影响深远,加强政治把关非常重要。”陈宝生表示,教育部将在今年重点实现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完成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编审,并要出台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及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压实各级责任,确保政治方向正确。
从“拿来主义”开始的国际教育,将面临本土化的挑战。
国际教育行业从业者胡靖告诉界面教育,多个省市已经在近年出台了审核中小学校使用境外教材、境外课程的规定。为了兼顾国际教育与国内义务教育政策,目前大多数民办国际学校实行“双轨制”办学,同时展开境外课程和境内课程。
“这一次的方案比过去的政策更加严厉,双轨制的做法已经不能再继续了。”胡靖告诉界面教育,不少中小学国际学校已经以本土化的融合课程为主,此次政策出台,将对例如IB、AP、A-level等课程本土化提出更高要求。而境外的教育资源,或将更适合引入在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等领域。
熊丙奇表示,如果中小学阶段的国际学校无法使用境外教材、境外课程,那么义务阶段的国际学校,难以将“国际”继续作为办学特色。“如果完全不能使用国际教材、课程,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学校,实际就是民办学校。”熊丙奇告诉界面教育,中小学国际学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将发生转变,而这类学校的未来发展仍然取决于此次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