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  · 暴力  · 街道

【思想界】大连殴打视频事件:我们如何面对社会中的暴力?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大连殴打视频事件及双宋离婚引发的讨论。

 |  罗广彦
大连殴打事件案发现场

大连殴打事件案发现场

撰文 | 罗广彦

编辑 | 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大连殴打视频事件及双宋离婚引发的讨论。

大连殴打视频事件:我们如何面对社会中的暴力?

6月24日,一段“女子深夜遭男子暴打拖行”的监控视频引起各方的持续关注。视频显示,在6月22日凌晨,一名女子边看手机边在街上行走,迎面而来的男子突然用拳头重击该女子头部。女子倒地后,男子继续对其头部与腹部拳打脚踢,并撕扯女子衣物。在视频的结尾,男子拽扯着女子的头发拖出监控区域。该视频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各大媒体与网民都积极转发并搜集线索,希望早日找出受害者与施暴者。6月25日下午,大连警方发布通告称,网传视频系该市发生的一起警情,当晚,警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并将其抓获。据悉,犯罪嫌疑人王某因与女友感情纠纷导致情绪波动,酒后于22日凌晨路遇被害人吴某,对其使用暴力并强制猥亵。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从南昌红谷滩杀人事件到大连当街暴打女子事件,无数针对女性的暴行影像,透过互联网飞速向全社会传播。施暴者每一个踢打动作,受害者每一次倒地与翻滚,在一个又一个屏幕上不断再现,直观的画面细节反复冲击着每个观看者的眼球,让这些暴力不再是一个个遥远的治安事件与官方的统计数据,它们变得真实而残酷,成为能拨动公众心弦的舆论焦点。对无法预料的无差别暴力的恐惧,沿着网线攀上大众的神经末梢,迫使人们面对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我们——尤其是女性——真的处于一个危险的社会吗?我们该怎么办?

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女孩别怕”又被“浪潮工作室”转载的文章《这些姑娘血淋淋的案例,告诉你如何从恶魔手下逃生》无疑代表了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女性应该接受现实环境,学会自保技巧。作者田静反复强调女性应该有“安全意识”,时刻警惕存在的任何危险,才能够将遇害的概率降到最低。她认为只有对任何人时刻保持警惕,并且训练自己对危险的感知与处理的技能,不让粗心大意、胆小怕事等因素干扰,才能在危机四伏的社会中存活,否则就会有被“绑架,拐卖,性侵,纠缠,抢劫”的结局。作者明确表示,希望女性们树立“黑暗森林法则”的意识,即“所有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所有陌生人都是潜在的罪犯”。

如果真的同意作者对社会环境如此极端的假设,以及对女性如此苛刻的要求,很难想象社会中是否还能存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忧虑的,过度讨论女性的自保问题,一方面会让女性的生活环境中充斥着不安全感,女性需要时刻保持恐惧与担忧,以防遭到他人侵害,甚至因此放弃许多理应享有的权利,降低生活质量与自主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这种笼罩着女性生命的焦虑,在日常生活中又容易被视为小题大作或杞人忧天,当个体表现出强烈的“安全意识”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时,她的行为看起来无疑是荒唐可笑与神经过敏的。在无常的暴力与日常的生活中,女性被这两方面的焦虑与恐惧持续拉扯撕裂。

在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从殴打视频谈起:背后的这些讨论,指向隐匿的暴力》一文中,作者Vin指出关于殴打视频的讨论当中也隐匿着不少性别暴力与偏见。比如,大连警方发布的抓获嫌疑人通告文字中出现了“情感纠纷”“因女友”等字眼,很多人就此解读出其中隐藏着将“暴力归因”指向女性的潜台词,更有甚者,每逢遇到类似事件,总有人会自然而然地归罪于女性受害人、拷问女性是否有问题,对于“完美受害者”的要求与舆论(被压迫的女性遭到侵害,需要保持背景干净、行事规范,否则她身上的“不完美”就会被放大),一遍遍强化着对于女性的社会规范,这是一种性别压迫,更是一种性别暴力。事实上,“男性也在承受女性暴力”,Vin指出,人们往往不会关注这个方面,这说明性别不平等的状况让人们潜意识里习惯看到男性施暴,对于女性施暴不够重视。因此,暴力讨论不可能与性别隔绝,除非性别暴力问题真正得到了解决。

Vin同时指出,是低廉的暴力成本造就了对受害者的系统性暴力——受害者担心被打击报复,担心个人信息泄漏被公众非议,因此不敢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暴力成本之所以低廉,则是由于社会文化常年积累的权力秩序,公众对这套秩序以及产生的暴力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直到屏幕前的观众遭到纯粹而直观的画面的迎面痛击时才如梦初醒。

《城市里的暴力事件,为什么总是无法彻底消灭?》的作者罗东则以更宏观的尺度分析了城市暴力,并试图寻找驯服它的路径。他首先援引了荷兰生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与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研究,并从中总结称,所有暴力都需要在施暴者克服自己的紧张和恐惧之后才能够实施,因此,如果让施暴者产生紧张和恐惧,就能够制止暴力的产生。

但在现实生活中,以一己之力制止犯罪需要过人的勇气、胆识或力量,可行性并不高。因此,动员社区与社会的力量是一条更有可能的路径,罗东援引了简·雅各布斯的“街道眼”概念。雅各布斯观察到,传统的街道上,邻居(包括孩子)通过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交流感和安全感,使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受到来自邻居目光监督的压力。而现代城市的街道依然可以让“街道眼”成为城市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器官”,比如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频次,保持街道活力。当一个街道总是拥有往来行人,当它总是被使用,才能发挥街道眼的功能,保证街道的安全。

罗东希望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保持街道的活力,让潜在的施暴者受到目光的监督,以此防范城市暴力的发生。另一方面,现代城市中还有一类施暴者,他们属于表演性(或激情)行凶,专选人多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街道眼可能很难运转发挥功能。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引用了《城市暴力的终结?》的研究结论,认为要防止城市暴力,需要国家拥有高效的警务系统,需要自发团结、高度参与以及快速反应的市民社会,需要全社会能够提供基本的正义奖惩环境。

正如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大连深夜的危险相遇》作者所感叹的,“假如不是事发的路段恰巧有监控,假如不是监控恰巧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这起事件是否也会最终沉寂?”我们无法想象,在这些引起全国轰动的热点事件背后,有多少被伤害以及差点被伤害的人们只能在数据与口耳相传的“听说”中存在,只能在在沉默中尖利地叩问社会:“我们该怎么办?”

双宋离婚及其他:为什么说娱乐圈的爱情是奢侈的?

6月27日,曾经引无数人艳羡的韩国模范明星夫妻宋仲基与宋慧乔公开宣布协议离婚。这一消息作为当日无数娱乐八卦的最重磅,自然引起网民的热议。从离婚责任归属到感情破裂的草蛇灰线,无不成为吃瓜群众的议论话题,热搜刷屏的背后是大家对这对神仙眷侣最终劳燕分飞的惋惜。从2016年热播韩剧《太阳的后裔》中的剧中情侣,到2017年举办盛大婚礼,宋仲基和宋慧乔这对CP的甜蜜分分秒秒漫溢出屏幕,让多少粉丝认为这就是爱情的模样。而今,两人的公告却充满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让人扼腕叹息。凑巧的是,就在同一天,李晨和范冰冰也公布了分手消息,这天也是张若昀和唐艺昕结婚的日子……许多媒体以双宋离婚作为引子,一遍又一遍地向受众输出爱情鸡汤。观众们也在应接不暇的明星婚恋事件中,在“相信爱情”与“不相信爱情”之间反复横跳。

双宋离婚的消息当天成为舆论焦点

当然,也有媒体注意到,对于双宋这对明星CP来说,他们的爱情与婚姻不仅仅是普通人谈论的爱情与婚姻:他们的婚恋状况总是在被观看,被审视,也被公布,并且相对于普通夫妻来说,更加易碎。在公众号“幕味儿”刊载的《娱乐圈的爱情是奢侈的》一文中,作者耳朵指出,明星本身就是一个两面性的职业,观众们看到的是在荧幕前的形象,但他们也对明星们的“真实”生活感兴趣,而婚恋嫁娶则刚好处于两者之间,因此收获公众的大量注意力。明星公布自己的情感状态,是对粉丝、大众与媒体的交代,也使得他们的感情经历通过媒体完成了一种神圣化的镀金。明星的感情在公众的注视下,成为一种浪漫的象征,明星自己也成了“神话人物”。

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刊文《“后来我们之间只剩怨恨”:维系一段婚姻有多难?》指出,没有必要为双宋的分道扬镳感到惊讶,明星的婚恋本身掺杂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每一次婚恋的公开“发糖”也只是明星收割人气与关注度的好时机,这样明星也能通过恩爱夫妻的形象相互借力,获得更多利益,特别是“对很多非一线明星来说,两个人组团之后的吸金和吸睛能力远比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时强得多”。这种裹挟着层层利益的糖不一定都是虚假的,但确实很有迷惑性。作者认为,双宋近乎童话般的甜蜜爱情是由其本人和团队刻意营造的,旁人给予了过高的期望。因此,他们主动展现的只是其中美好的一面,我们观看到的甜蜜恩爱和明星真实的感情状况可能存在着很大的信息错位。

当明星夫妻进入真实的婚姻,面对柴米油盐等日常琐事,颜值并不能在真实的婚姻生活中为他们带来太多便利。加之明星本身的工作环境,相比于普通夫妻,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与诱惑:无论是工作带来的聚少离多,还是身边到处都是俊男美女的交际圈,以及演艺工作要求明星之间朝夕相处、保持亲密的关系……综上,作者认为明星之间的婚姻维持非常困难:本身的感情掺杂了太多利益纠葛,并没有媒体上展示得如此完美无瑕;加上还有工作环境带来的夫妻相处困难与诱惑。这么看来,吃瓜群众们的“不相信爱情了”恐怕要多次反复发生。

明星就连分手或离婚,也同样需要精巧的计算,否则这种公布会使自己的形象蒙受巨大损失。媒体人黄佟佟在“腾讯·大家”撰文对比范冰冰与李晨的分手消息与双宋的离婚公告,指出大众现在对明星的真诚度有很高的要求。相对而言,双宋的离婚宣言虽然暗含着刀光剑影,但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内在情绪的共鸣,让公众感觉他们是“真诚”并且“真实”的,使得他们赢得了更多人的疼惜,尽管很多依然不免有很多猜测,但他们的形象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坏。另一方面,范冰冰与李晨的分手宣言显得太过滴水不漏,反而让人觉得没有人情味,不够真实。在作者看来,即使“真实”与否很难判断,但大众希望感受到明星是与他们自己一样活生生的,而非某个完美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