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因权力交接失误而导致的惨烈悲剧,使企业家们无法对接班人的问题掉以轻心。
文|财富书坊周锡冰
当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在向外宣布并购IBM PC业务成功时;当联想将取代惠普成为全球电脑霸主时;当联想集团的电脑业务已经成功地走向世界各地时,而中国人民却淡忘了20多年前的王安电脑公司。
王安电脑公司是华人王安创建的电脑公司,不仅可以与给国际商用机器(IBM)分庭抗争,而且还叱诧于美国电子市场。
王安与王安帝国
《中国家族企业死亡真相调查》一书中,就曾剖析过王安公司的传承。在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王安。
王安1920年2月7日生于江苏昆山,1940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专业。
1945年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攻读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8年,王安获得获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博士学位。他在磁芯内存领域的发明专利共有34项之多。
1948年加入霍华德·阿肯的“哈佛计算实验室”。时隔不久,不久,王安就发明“磁芯记忆体”,大大提高了电脑的贮存能力。
三年后的1951年,王安离开哈佛大学,以仅有的600美元,创办了王安实验室(Wang Labortories)。
1956年,王安将磁芯记忆体的专利权卖给IBM,获利50万美元。雄心勃勃的王安并不满足于安逸享乐,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将这50万美元全部用于支持研究工作。1964年,王安推出最新的用电晶体制造的桌上电脑,并由此开始了王安电脑公司成功的历程。
其后的20多年间,王安不断地推陈出新,让王安电脑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而且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安电脑公司达到了自创业以来的鼎盛时期,年收入高达30亿美元,在全球各国共雇佣了3.15万名员工。而王安在此刻拥有2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登上了美国十大富豪榜。
追随者约翰·钱伯斯
在王安电脑公司创建后的20年多年中,王安电脑公司的创始人王安和中国其他公司创始人一样,都偏爱家族式管理模式——独裁的形式来管理公司。
在实际的运营中,王安电脑公司其产品开发主要得益于王安很厚的技术背景,同时王安对市场的设备需求有着和其他创业家一样的敏锐,其洞察能力也较强。
而王安电脑公司最初的辉煌也证明了王安的能力。资料显示,在王安电脑公司,除了一些重要的管理职能:比如,发布正式的财务报表等外,其他所有重大公司事务皆需由创始人王安最后拍板定案。因此,在王安电脑公司中,其组织结构图中直接向王安汇报工作的人数就竟然有150人之多。
然而,随着王安电脑公司的高速发展,而王安也在渐渐的老去。摆在王安面前的接班问题不得不解决。
就这样,谁来接王安电脑公司的班这个问题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在王安电脑公司中,年轻气盛的王安却在用人策略上主张唯才是举,在王安电脑公司鼎盛时期就汇聚了一群包括后来思科总裁约翰·钱伯斯在内的美国最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
“虎父无犬子”的中国式接班思维
然而,60多岁的王安在选择谁来掌管王安电脑公司这个问题上,还是偏向于选择自己的儿子王烈。
时间到了1986年11月,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王安以“虎父无犬子”的中国式思维,不顾王安电脑公司众多董事和中上层领导者们的强烈反对,任命36岁的儿子王烈为王安电脑公司的总裁。
而众多董事和中上层领导者们之所以强烈反对王烈担任王安电脑公司总裁,是因为王烈仅仅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数学家,而却不是一名优秀的公司管理人员,甚至不是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
在众多董事和中上层领导者们反对无效之后,王烈顺利地接管了王安电脑公司。然而,在王烈接管王安电脑公司之后,研究部门的业绩表现平平,甚至在3年前,王烈宣布推出的10余种产品也无一兑现。
能人离开,元气大伤
不仅如此,王烈接管王安电脑公司之后,有望成为王安电脑公司掌舵人的两员得力大将哈罗德·科佩尔(HaroldKoplow)和约翰·坎宁安(John Cuningham)相继离任。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约翰·坎宁安曾暂时被提拔为王安电脑公司的总裁。由于王安要约翰·坎宁安给王烈让位,不得志的约翰·坎宁安因此离开了王安电脑公司。
不可否认的是,哈罗德·科佩尔、约翰·坎宁安等相继离开王安电脑公司,使得王安电脑公司流失了一大批管理精英。
这就导致了王安电脑公司元气大伤,特别是哈罗德·科佩尔。哈罗德·科佩尔曾提出了“终端服务器网络”,这其实是现代工作站的原型。
当然,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在企业经营中,都没有如果。然而,要是当初以技术起家的王安采纳了哈罗德·科佩尔的产品研发建议,那么王安电脑公司就可能将跳出小型机与数字处理领域而成为商务计算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然而,遗憾的是,作为接班人的王烈,不仅才识平庸,而且还缺乏王安果断的气魄,再加上王烈非常了解王安电脑公司的业务。在接管王安电脑公司之后不久,其领导能力令董事会大失所望。
在王烈领导王安电脑公司仅仅1年多时间里,王安电脑公司的财务状况却急剧恶化。在1988年,王安电脑公司的亏损额竟然高达4.24亿美元。
1989年,王安电脑公司跟其他巨型公司一样,陷入了面临现金流断裂的困境之中。此刻的王烈,没有拿出可行的经营策略来应对这资金匮乏的问题,只是仍然对王安电脑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拥有30亿美元的年销售收入,决不可能垮台。”
然而,后来的事实却证明,王烈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没有一个新投资者投资王安电脑公司。王安电脑公司深陷在巨额债务的困境中不可自拔,将近全部资产25%的巨额损失也赫然逼近。
在四面楚歌的时刻,王安电脑公司却不得不面临着违反银行债务协定的危险,即使王安电脑公司能够成功地重组巨额债务,那么也会锐减其规模,更为严重的是,王安电脑公司可能会失去继续从事电脑行业的机会。
帝国坍塌
1989年9月,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王安已经处在病危之中。尽管如此,但是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亲自地宣布儿子王烈辞去王安电脑公司总裁一职。
在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王安宣布王烈辞职之后,病重的王安不得不外聘前GE总裁理查德·米勒(Richard Miller)来担任王安电脑公司总裁。
病重的王安之所以选择理查德·米勒,是因为理查德·米勒拥有过曾经拯救濒危公司的成功记录。不管是病重的王安,还是王安电脑公司的董事会,都对理查德·米勒寄予极高的厚望。
遗憾的是,理查德·米勒这次却辜负了病重的王安及其王安电脑公司的董事会的重托。由于理查德·米勒对电脑行业缺乏足够的了解。
而理查德·米勒只不过对客户许下了一些无法实现的承诺,进一步降低了王安电脑公司在客户中的声誉。
1990年3月24日,70岁的王安因癌症去世。然而,王安病逝后,王安电脑公司的情况却更加地不理想,不仅逐渐失去了市场占有率,同时还逐渐失去了顾客对王安电脑公司东山再起的信心。
1992年6月30日,王安电脑公司发表财务报告显示,王安电脑公司的年终盈利降至19亿美元,王安电脑公司市值也从由56亿美元跌至不足1亿美元。
1992年8月,王安电脑公司不得不宣布破产。然而,一个辉煌灿烂的电脑帝国就以如此黯淡无奈的尾声结束。
王安公司的传承启示
王安公司的失败源于,王安受儒家孔孟之道、传统文化以及宗族观念的影响,还是注重血缘关系,在“传子不传贤”的传统下,特别是在企业交接班问题上,还是以子承父业作为首选的交接方式。
这就为王安公司这艘大船的沉没埋下了伏笔。不可否认的是,王安电脑曾经是全球红极一时的品牌,其创始人王安曾进入美国十大富豪之列,成为华人世界的奇迹。然而,他钦定的接班人最后成了公司的掘墓人,将自己一手缔造的企业帝国在不到6年的时间就推到破产的地步,而类似的“败家子”现象,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实在是屡见不鲜。
这样的案例值得中国家族企业反思。在中国家族企业创始人中,同样像王安一样,深受儒家孔孟之道、传统文化以及宗族观念的影响,由于在“传子不传贤”的传统下,决策者近亲繁殖的结果使其决策品质相对低下,往往使家族企业走向衰败。
王安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在1986年,王安的长子、36岁的王列接替了王安公司总经理的职位。虽经王安苦心培养,但其业绩平平。由于王安坚持子承父业,结果使追随他多年的骨干失望而愤然辞职,管理层元气大伤,毁了企业,也毁了自己。
无数因权力交接失误而导致的惨烈悲剧,使企业家们无法对接班人的问题掉以轻心。王安的案例非常典型。对于任何一个中国家族企业创始人而言,都不愿意把家族企业败落在儿孙手中,更不愿意把家族企业败落在自己手中。因为家族企业接班人的选择既关乎财富的传承,也关乎事业的延续。因为赋予了多层使命,所以变得格外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