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大V

Kol迎来第二个春天

线上不够,线下来凑。

 |  新摘商业评论

文|新摘商业评论 皮爷

7天,11万。

作为一名健身领域的微博大V,“Rosie的瑜伽乐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

如今,她可以替学员申请瑜伽教练资格证,线上进行教学答疑,甚至开设私人定制化的线上服务,在微博群内与用户深度交流。同时,还和不少用户建立了线下的链接。

这是如今传统行业的一个流量缩影。

在突飞猛进的互联网时代里,健身成为许多人的刚需。但与之对应的是,健身行业的发展却一直循规蹈矩。

偏重的线下模式使得它秉持着市场不断扩大的潜力,但却未曾加诸迭代升级的速度。获客难,流量思维固化已然成为健身行业发展的达克莫里斯之剑。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下,“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跃迁和进化。”

健身以及其它传统行业需要增长,但更需要一次质的跃迁。如今,恰逢其时。

一、隐藏起来的流量囧途

没人会低估健身的巨大市场。

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健身房市场规模已达900亿元,未来五年有望保持12%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将达到1230亿元,产业增加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但与之对应的却是近年来健身行业被屡屡定性的“中年危机”。

同样一组数据可以对比来看,在即将爆发的市场背景下,约有60%以上健身房经营困难,面临亏损甚至倒闭。

巨大蓝海需求之下,竞争却陷入红海,一方面是传统旧产能备受诟病濒临淘汰却依旧墨守成规,另一方面是业态老旧,流量获取大部分依存于线下,在社交流量时代远远落了下乘。

“健身没有寒冬,落后才有寒冬。”一位健身行业的圈内人士这样告诉新摘商业评论。

新旧产能的问题对于健身行业来说更像是硬件层面的革新换代,这点随着市场的扩大靠产业内部升级可以消化。但流量问题,确是真真正正成了健身行业发展的桎梏。

如今的健身房,更像是一个个“地域经济”,即其流量获取基本来自于健身房的方圆几公里,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空间流量层面。在没有活水的加持下,营收增长天花板清晰可见。

据统计,目前全国健身行业平均续卡率在15%左右,也就意味着客户流失率高达85%,这对于一个机构的管理者来说是致命的。

花费比产生的利润还要大,前期拓客基本无效。

尽管有部分健身机构运营者利用网络手段来进行获客,但是其变现和导流方式也仅仅是通过网络授课等更多一次性的模式来进行转化,转化率不高,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无法和粉丝形成有效的闭环,二次触达亦成空谈。

高成本、低收入、获客难、粘性差,逐渐形成了健身行业的一个恶性闭环,催使健身机构(工作室)不断走向奔溃跑路的边缘。

显然,处于“中年危机”的健身行业,亟需一场流量端和运营端的变革。

二、健身转型的“星星之火”

庆幸的是,这样的变革正发生在健身行业之中,一如星星之火,却呈燎原之势。

Rosie的线上健身模式便是一个明晃晃的案例,就在不久前,她作为受邀大V之一,参加了微博“V+减脂营”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运作模式正是针对健身行业的既有痛点。即其本质正是健身行业线上线下一种模式的创新——定点突破,深度链双向渠道。

Rosie所采取的方式仅仅是新流量生意的一部分。

据悉,她所参与的活动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专注线上活动,拉动kol及健身用户的活跃度、促进流水的增长;第二阶段进行线下分享,通过流量的发散属性进行发散辐射,赋能健身细分领域,使越来越多有健身需求的人从中受益。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平台向kol们输出付费运营经验技巧,培养他们对付费会员的运营能力;同时,还将向其免费提供深度链接用户的渠道和方法,不断增强用户粘性。

不难看出,针对线下传统健身领域的实体工作室,平台相当于为其建立了一个连接线上线下的独立体系,人们可以借此培育自己的私域流量,更可以将线上流量导流到线下,与用户建立线上线下的双层链接,实现流量的稳步增长。

左手流量,右手运营。在互联网的后时代,传统行业或将迎来发展的“新齿轮”。

据悉,早在2017年,微博“V+”平台就已经上线。同样类似的还有其它新兴的互联网平台,相比于传统行业,他们对于流量更为敏感,对于场景的解决方案更为熟练。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新兴的平台不仅仅是围绕头部作者,更多的还有腰部和尾部作者。

一如V+平台,今年面向所有大V,提出了“X计划”,虽然具体计划名称现在仍不可知。但该计划不仅向头部作者提供优质的资源加持,对于中小作者同样有着巨额的激励和扶持计划,从头部到腰部,甚至到尾部,为全平台的博主提供了一个优质流量扶持的高地。

具体到健身领域,同样如此。对此,不难理解为,如今更多的流量平台在线上流量出现红海的当下,开始把重心转向线下平台。

不仅仅是全广撒网,同时还细突破。从互联网平台的角度出发,为各个细分的垂直领域的kol们提供精细化的扶持计划,针对不同痛点对点出击,提供更为优质的行业解决方案。

线上流量的解决方案在线下迎来了新模式。

三、「传统」流量的后时代

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是,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从过去到现在,健身房市场从最开始的‘场地提供模式’,到个性化的‘私教’模式,再到如今的入驻线上平台后的线上团课,这背后影射出消费者越来越强的知识需求。”一个健身房店主说道。

事实确实如此,与传统的人口红利模式不同,如今的流量拥有更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数据显示,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19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达3.87亿人

在王兴口中“一切生意都将互联网化”的时代里,传统行业的流量正在被重塑。

线上线下联动,聚合优质付费人群进行精细化运营,形成自己独特的“小圈子”,在线上直接进行变现,或者线下深度链接,成为一门新的流量生意。

而就阵地来看,同时具备社交和内容的平台则是新型流量生意最为优质的汇聚地。不仅仅是健身行业,母婴、房产、教育等一众相较于互联网的“重”模式行业更是下一步的解决场景。

但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流量平台都可以如此。

不难发现,随着平台新模式的推出,KOl们有了更专业的工具来实现以自身为核心的运营,和在其它平台出售单次课程不同,KOl更倾向于找到一个“家庭式堡垒”,不能如抖音的纯内容,也不能如淘宝的纯服务,一个聚合内容和服务的模式更容易收到KOl的追捧。

其次,不可忽视的一点则是平台本身的流量属性,因为这也意味着KOl们的普通粉丝至付费用户的高转化率和其私域流量的成型速度。

作为互联网上半场出现频次最高的流量平台,它们享受过早期的流量资本红利,但在线上红海的如今,新的流量生意正在给平台提出新的要求。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不论是对于健身等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

流量为王的当下,人们更应该学会怎样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企业与个体互连,构筑着时代跃动的脉搏,更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成长机会。

凯文凯利曾提出「一千位铁杆粉丝」的观点,即任何从事创作或艺术的人,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作家等,只要能获得一千位铁杆粉丝,就能够生活无忧,自由创作。

如今看来,一众互联网平台正提供着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