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季,深圳“看海”奇观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今年入汛以来的三场暴雨,让深圳再次遭遇暴雨淹城。内涝问题再次成为市民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  深深

宝安西乡海城新村,居民只能趟水出入。(温庆强 摄)

 

 

治涝关涉民生,困难再多亦须马上就办

自5月底起,广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多次实地考察水浸点,多次要求解决内涝问题。这再次揭开人们一直问也一直没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年年治涝,问题却依然解决不了。

应该说,治涝面对的症结实际已相对清晰。强降雨集中遭遇排水系统先天设计标准过低;排水管网缺乏养护,城市建设更新冲撞排水管网建设;管理涉及多部门,推动工作需多方整合……

细细分析,有历史原因,有设计原因,也有管理原因。真正的问题是各方都能找到症结,甚至也能开小药方,但却无法合力下好猛药,做到药到病除。抛开各种客观原因,如果认真下工夫,仍然有机会至少降低内涝对城市的影响。在一个病因明确的环境里,“马上就办”是合乎科学的。对于治涝问题,马上就办的价值正是要求有关各方拒绝推诿卸责,提升治理效率。如果将内涝问题当成治理能力的考验,那么真的可以马上就办。

“在深圳雨季来临,又到了看海的日子。”今年入汛以来的三场暴雨,让深圳再次遭遇暴雨淹城。内涝问题再次成为市民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座大部分城区都在上世纪80年代后规划建设的城市,深圳的内涝“原罪”一方面可以归结为自然因素——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降水多,易积水。此外,早期规划考虑不周,后期的管理不到位,进一步导致排水管网排水能力不足。

近几年来,这座城市一直在大刀阔斧地治理内涝。然而,管道建设和管养管理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治理工程程序繁琐,导致部分内涝点年年治,年年涝。

从5月底至今,广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多次要求,内涝问题要马上解决。6月,内涝治理,加速。

一场暴雨一片泽国

5月24日傍晚,广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参加完新一届市委常委记者见面会后,即刻赶往龙岗、福田等区,调研防洪排涝工作。

就在前一天的午后,深圳迎来了5月的第三场强降雨。8小时内全市平均降雨96毫米,坪山新区的累积最大降雨达到187毫米。据市三防办统计,那天共收到将近70处水浸报告。其中宝安石岩街道、龙华新区丰泽湖隧道等路段,出现了积水过深导致车辆抛锚的情况。福田区新洲路莲花路交界、梅林进关南坪快速转皇岗立交桥下,龙岗区布吉吉华路路段积水深度从0.2米~0.7米不等。

深圳道路雨天积水严重(图源网络)

 

这不是上述区域第一次出现积水。5月20日的暴雨也造成龙岗布吉街道吉华路出现深达0.5米的积水。多辆汽车因此熄火抛锚,交通一度中断。

入汛以来,几乎每场暴雨都足以让这座城市变成一片泽国。不知从何时起,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来深圳,我带上你,你带上船,你一定要带上船啊,因为车开不过去”。

暴雨期间,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上随处可见深圳人发出的“看海”照。照片中,道路成了汪洋,汽车驶过带起的滚滚水浪没过轮胎和车灯,交通拥堵导致车辆排成长龙。

网友发出的深圳“看海”照 (图源网络)

 

市民蒋女士说,5月23日下午经由深南大道回宝安区在路上堵了接近4个小时,“索性将车停在路边,擦擦干净。”她说,过去几年宝安区的不少路段和街道,如107国道创业天虹路段,都是逢雨必涝,逢涝必堵。

市气象局发布的《2014年深圳市气候公报》显示,过去一年,受强降水影响,全市累积出现500处积涝,积水干道均出现塞车、车辆被水浸、交通事故等现象。2014年3月30~31日,深圳遭遇30年以来3月份同期最强降水,全市暴雨红色预警生效维持了15小时20分钟。这场降雨造成全市180个地点出现内涝或水浸。据「深深」去年对内涝点的汇总,布吉吉华路、新洲路莲花路交界等路段均位列其中。

“新建的城市怎么总淹呢?”马兴瑞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现场问道。这也是许多深圳人想弄明白的问题。

先天设计标准过低

导致深圳逢雨必涝的原因有很多,自然因素是其中之一。市气象局专家郑群峰分析,近两年深圳进入汛期后,前汛期呈现强降水多发、雨强大、降水时段集中等特点。强降水期间雨强较大且降水集中,易导致积水灾害的发生。

以今年5月23日的暴雨为例,单一小时最大降雨量为宝安区的86毫米。根据气象部门的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50毫米以下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市三防办负责人对「深深」说,与该标准相比,深圳1小时80毫米的降水量只能用“瞬间爆表”来形容。

深圳有许多低山和丘陵,一旦有超出山体周围截洪设施排水能力的雨量,雨水将会沿着山体倾泻到路面街道,出现积水。如莲花山公园,因西侧和东北角未建设雨水截洪沟,暴雨时大量山水漫流进入新洲路莲花路交界处,导致出现内涝。

深圳市大多数受涝区域位于西部沿海地区。如宝安西乡等片区,因为地势较低,积水几乎无法自排,就容易产生积涝。

宝安西乡往年积涝(图源网络)

 

逢雨必涝不能只怪天气和地势,排水系统起点标准偏低也饱受诟病。早期,深圳的排水管网标准参照的是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位于高寒地带的苏联,降水量远少于深圳这类南方多雨的城市。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项目经理李艳向「深深」透露,早期深圳城市开发建设中雨水排水工程体系的建设标准,大部分区域排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1年1遇。由于近年来城市易涝区、积水点有逐年增多的趋势,部分新规划区域的排水管网设计重现期已提高至能够抵御2年1遇的暴雨。

深圳的排水管渠实际能抵御怎样强度的降水?市三防办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原特区内普遍可抵御70毫米/小时、100~120毫米/3小时的雨量,原特区外可抵御50毫米/小时、80~100毫米/3小时的雨量。结合近几次强降雨的每小时雨量和这一标准来看,不难理解为何逢雨必“看海”。

排水管网缺乏养护

和国内很多快速建成的城市一样,随着城市开发逐渐从中心区向周边辐射,最初设计的排水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李艳说,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相关规划指导的缺失造成早期开发的区域地势较低,后期开发区域地势普遍高于旧城区。加上早期的排水管网设计标准相对较低,暴雨袭城时雨水由高处流向地势较低的城区,部分区域易出现水浸。

在今年3月底召开的2015年防汛防旱防风暨地质灾害和危险边坡防治、地面坍塌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市三防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水务局局长张绮文坦陈,部分水利工程及市政设施缺乏养护,存在度汛隐患,部分排水设施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

原特区外的新区大都基于旧城区改造,没有重新对地下管网的建设进行规划,部分片区甚至没有排水管网。特区内外雨水管渠覆盖率差异较大。原特区内的深圳湾、深圳河流域平均每平方千米铺设了8.5千米长的排水管,原特区外的茅洲河、观澜河、大鹏湾流域同样面积覆盖的管网长度则低于4.5千米。管网覆盖率低意味着排水功能滞后。

养护工作也存在不足。许多社区、城中村仍有许多无人知、无档案的管网。这些管网错接乱排,且没有系统管养维护,管网堵塞淤积等现象较为普遍。此外,部分地铁及重要交通设施施工时缺乏对水土保持和施工排水的重视,易出现降雨时泥浆遍地,淤堵排水管网的情况。甚至还有部分工地偷排泥浆,对市政排水系统造成破坏。

深圳原特区内的市政排水管道由市水务集团负责日常管养。相关负责人告诉「深深」,对排水管渠的日常养护主要包括巡查、检测、清疏和维护、抢修四部分,重要路段的巡查确保每天一次。5月暴雨之后,市水务集团共清疏管渠约14公里,清疏排水管道淤泥1630立方米。

原特区外市政排水管网原本由各街道城管部门或街道水务部门负责,养护水平有限,从2011年起才推行排水管网市场化运营。在市政道路之外的社区、城中村排水管仍由相关的物业、街道办负责,管养工作实则缺乏更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治涝成效不足

早在2008年6月,深圳就曾遭遇一场特大暴雨。那场雨给这座城市带来了1000多处不同程度的内涝或水浸。内涝最为严重的宝安区,许多小区、工厂水浸,近万家企业停业。2011年,深圳才将内涝作为民生问题重点整治。据水务部门统计,2011年排查出内涝点286个。截至2014年,治理完成108个。

2014年“5·11暴雨”再次暴露了排水系统的脆弱。据媒体报道,全市约有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约2000辆汽车被淹。

2014年深圳“5·11”特大暴雨(图源网络)

 

之后,水务主管部门开展了全面调研,通过市政府审议出台了《深圳市防洪排涝近期整治计划》(以下简称《整治计划》)。其中部分内涝点要求在2015年主汛期(6月上旬)前完成。

该计划总投资约510亿元,包括四大类防洪排涝项目。其中Ⅰ类是270项采取疏通等措施能很快解决的项目;Ⅱ类是18项积涝较重,要有系统工程才能最终解决问题的项目;Ⅲ类为需加快进度的在建、拟建防洪排涝项目;Ⅳ类为“十三五”拟开展建设的防洪排涝项目。

107国道被列入Ⅱ类。去年暴雨时,其沿线路段因积水导致交通中断达10多个小时。107国道内涝整治应急工程于去年底动工,不到4个月建成3座临时泵站。上个月强降雨期间,上述地区的排水能力被相关部门评价为“达到预期效果”,却依旧出现近2小时交通中断。类似的内涝情况引起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

为什么屡涝屡治,屡治屡涝

城市建设速度过快是限制城市治涝进展的因素之一。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项目经理李艳说,城市开发建设导致不透水面积扩大,蓄滞洪区减少,导致了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加大。深圳的城市综合径流系数,由1980年的0.44直线增长为2013年的0.58。这一系数的增长同时意味着出现城市内涝的可能性增大。

同时,部分市政建设存在改变原有排水分区问题,乃至形成低洼区现象。如道路建设形成下穿通道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排水措施,就会出现新的积水易涝区。

城市建设速度过快的另一面恰是内涝治理工作进程的缓慢。市水务局副局长杨耕曾坦言,之前的许多治涝工程从设计到选址,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部分项目很长时间开不了工。“接下来治涝的工程程序必须要简化。”杨耕说。

据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内涝整治分很多面和点。前者为各个区政府、新区管委会,作为各片区内涝点整治的责任主体;后者包括住建局、轨道办、交通运输委等部门,负责部分内涝点的整治。重点易涝点是由水务主管部门根据暴雨内涝的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和评估后确定。针对其内涝成因、地势特点的不同提出相应整治措施,再督促各责任单位去逐年分批治理消除。

市水务局负责预算资金,向市财政委申请经费,并将具体整治指标分配给各责任单位后,由水务局综合计划处制定出相关内涝整治计划,交至上述单位落实。为此,市水务局专门设立了督导组,监督工程进展和资金效益,帮助责任单位协调内涝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过去两年暴雨期间,新洲路莲花路就因山体截洪设施不完善,出现水浸现象,一直没有解决。莲花山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透露,莲花山公园西侧新洲路段防洪排涝工程在《整治计划》中就是远期项目,应水务主管部门要求所有工程将在今年8月25日前完工。

全城治涝马上就办

5月24日,马兴瑞调研完龙岗之后来到新洲路与莲花路交界处的新洲河边,检查新洲河的排洪情况,询问此路段的积水原因及治涝进展。听到全市还有不少类似的内涝点年年反复出现时,市委书记说话语气变得严厉:“不能让逢雨必涝的状况一拖再拖,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5月27日,负责莲花山防洪排涝工程的责任整改单位,市城管局立即成立工作小组。

一周后,施工单位进驻莲花山公园,为该公园新建排洪沟。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将沿红荔路-新洲路,围莲花山西面新建排洪沟1.5公里,主体工程预计最快在6月底完工。新排洪沟设计重现期为3年一遇。完工后,莲花山的地表径流水可通过排洪沟,排至新洲河,不会再漫流进入新洲路。到时新洲路的内涝情况将会得到缓解。

6月上旬至今,莲花山与新洲路之间多了一条赶工期修建的排涝渠。据了解,排洪渠投入使用后,将缓解景田地区雨天的内涝。(陆颖 摄)

 

6月1日,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宝安代表团联组讨论上,马兴瑞再次向宝安区区长王宏彬追问内涝情况。“今年三场雨,你们的路口淹了几个地方?”

“报了积水点50个左右。”王宏彬答。

“引起交通拥堵的呢?”

“比去年大大缓解。”

“到底多少个?”,“107国道内涝为什么还没整治好?”,“整治什么时候完成?”马兴瑞一连发问,每个问题都要得到具体数字。“你们下点工夫,能马上解决就把它解决掉!”追问结束后,马兴瑞说。

王宏彬说,在宝安全区范围内,涉及内涝的项目有110个,目前已整治完成33个,相信到了明年雨季,内涝情况会好转更多。

6月上旬至今,莲花山与新洲路之间多了一条赶工期修建的排涝渠。工人们称,自从开工后,这里每天都是24小时持续施工。(陆颖 摄)

 

宝安区环保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对「深深」说,区财政每年拨款2亿元,用于开展内涝治理工作。已完成区域主要集中在新安街道海关大厦路段、西乡街道草围社区、固戍社区等。从5月份的几场暴雨来看,已完成的易涝点治理达到了预期效果,与往年同级别暴雨相比,基本未出现内涝。

依据《深圳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内涝灾害的标准一是积水时间超过30分钟,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积水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二是下凹桥区,积水时间超过30分钟,积水深度超过27厘米。以上标准同时满足才形成内涝灾害,否则为可接受的积水,不构成内涝灾害。

宝安区环保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对说,基本完成治理后将实现暴雨强度为每小时30毫米降雨条件下,治理区域不形成内涝灾害。暴雨强度超过设计标准时,与往年同期同标准暴雨内涝情况相比,积水时间明显缩短。

谈到107国道今年仍因积水出现的交通中断情况,相关负责人表示,永久工程由市交委负责前期工作,完成初步设计后交由宝安区政府实施,目前还处于设计、招标阶段。此项工程完工后,107国道有望解决内涝问题。

5·23暴雨之后,市水务局会同各区(新区)、各有关部门,新汇总整理出150个易涝点,计划参照《整治计划》的做法加快进行整治。

李艳认为,内涝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多部门联动和跨专业思考。

一两年后,应是深圳各水务部门、相关责任单位内涝整治工程的收官之际。届时,在数百亿资金和“马上就办”的推动下,深圳逢雨必涝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仍有待观察。

(李瑶娜对本文亦有贡献)

深喉 | 梁坚 文 | 黎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