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票房外衣,这些不被市场认可的电影值得一看

电影就像料理,终究难以逃离众口难调的怪圈。跟风式选择往往难以满足个性需求,依据票房选择电影,让市场替你做决定常常差强人意。好作品不用数字发声,把这些数字从观念里抽离出来吧。

 |  蒲公英微校园
《赛德克·巴莱》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赛德克·巴莱》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窘境:招架不住扑面而来的明星诱惑、抵挡不了发行团队的强势洗脑,我们开始对某部影片特别期待。听着主创人员夸下海口,旁观影界大V连声称好,我们头也不回就信心满满地走进影院。然而,你最终感到失望,甚至怀疑是否是自己对影片过高的期待导致了这种心理上的落差。

票房和口碑的两级分化无疑是电影领域的最大悖论。除了一部分受众的“审丑”心理,我们中的大多数选择的是质量而非噱头。那么,剥离票房的外衣,到底有哪些电影是真正值得一看的呢?

《赛德克·巴莱》

《赛德克·巴莱》是由《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电影,仅仅是影片的筹划就耗时十二年,拍摄过程更是跨国动用两万人。2012年5月10日,被市场寄予厚望的热血大片《赛德克·巴莱》在内地上映,然而上映三天却只收获了300万票房,令圈内人大跌眼镜。不少网友及业内人士纷纷通过微博呼吁观众进场观看并称“这绝对会超出你对抗日电影的想象!不看一定会后悔!”然而,鲜有观众愿意为它买单。

《赛德克·巴莱》讲述的是发生在1930年台湾南投的“雾社事件”。信仰彩虹的赛德克族与信仰太阳的日本大和民族在台湾山区爆发冲突,赛德克族头目莫那鲁道率领三百多名族人对抗日本三千大军。台湾艺术家魏德圣拍摄的抗日影片《赛德克·巴莱》依据历史拍摄,再现台湾人民面对日寇侵略后英勇抗战的历史情境。

影片中最振奋人心的瞬间当属义军领袖莫那鲁道的那句高呼:“如果你们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么我就让你们见识野蛮的骄傲!”如果要逼迫我们换掉全身的血肉,那赛德克族人甘愿放掉这一腔热血来抵死反抗!其实,不仅仅是赛德克族人,抗日中的全国人民都是在用最正义的野蛮来驱赶道貌岸然的文明!

作家郑重说:“这不但是一部战争影片,而是关于灵魂与信仰电影,也是一部关于征服与反抗的悲情诗史!”

《1942》

改编自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电影《1942》是冯小刚执导的大型历史剧情片。影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为背景,讲述了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实,揭露了民国政府的冷漠与腐败。

冯小刚从看中该片剧本到付诸拍摄总共历时18年,期间更是经历了三度筹备却无法顺利开机。这样一部良心之作最后却输给了票房。2012年11月29日上映后的实际最终票房远没有达到导演冯小刚的预期。

然而,这部不太受市场欢迎的历史巨作却最终凭借其精湛的制作与优质的质量,获得了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等奖项。

冯小刚这样坦露心声:“19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想,趁还有热情和决心的时候能把《一九四二》拍出来。但是我非常幸运,为了拍这部电影也拍了很多赏心悦目的让观众开心的电影,就为了能够最后把他们骗进《一九四二》的电影院。”的确,市场以票房论英雄,但是时代却以口碑分高下,冯小刚用心良苦地以前半生的导演事业为《1942》铺路,可见该影片的深刻意义!

《亲爱的》

《亲爱的》是由陈可辛执导的“打拐题材”电影,讲述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寻找孩子,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拼死夺取孩子的故事,全片用情至深,感人肺腑。然而,这样一部饱含深情的电影却在公映初期表现平平,虽然最后凭借零差评的超高口碑实现票房翻转,但仍然不敌国庆档其他电影。

影片最独特的地方正是它的争议所在。《亲爱的》不仅仅要表现田文军们跋山涉水寻找被拐孩子,更要凸显被拐儿童以及相关家庭之后将要跨越的种种屏障!正如陈可辛所说的:“他们找到了孩子,而故事才刚刚开始!”血脉相连却不能亲近,满怀期待却一次次被生生撕裂,拐卖儿童影响的远不是一瞬,而是一生!很多人掉着眼泪指责《亲爱的》过于煽情,但陈可辛的煽情却恰恰凸显了拐卖儿童的恶劣性。打拐正是为了让我们不再噙着泪活着!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以特立独行的民国才女作家萧红的传奇一生为切入口,旨在展现当年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试图重现那个浸泡在自由与理想中的黄金时代。

萧红的一生伴随着漫漫无边的一生流亡与痛彻心扉的爱情。她看到的世界有美好有丑陋,有挣扎有安逸,就如同她的文字、她的文章。然而她却选择用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选择不和生命计较过多。

翟永明评论《黄金时代》说:“《黄金时代》有非常诗意的结构,萧红这个角色也很有诗意化,这在中国电影大片中非常少见!”然而,这部荣获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的《黄金时代》却遭遇市场“冰窖”,内地最终总票房仅为5151万。其罕见的178分钟片长是令不少观众望而却步的原因。

结语

当下的观影人群多为80、90、00后,寻找轻松、追求视听享受是他们走进影院的主要原因。《亲爱的》等题材的电影多较为沉重,太过厚重的历史与充满压迫的现实问题往往使人主观地想要逃避与拒绝。此外,演员阵容同样影响观众的选择。“选择非职业演员意味着主动放弃市场”虽然略有偏激,但却的确对票房存在影响,电影《赛德克·巴莱》就是典型。不仅如此,作为“第一包装”的影片名字也会间接作用于受众的选择。不少网友这样笑谑:“看到《1942》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一定不会去电影院看的。”

电影就像是料理,终究难以逃离众口难调的怪圈。跟风式选择往往难以满足个性需求,依据票房选择电影,让市场替你做决定常常差强人意。把这些数字从观念里抽离出来吧,好作品不用数字发声,而是靠自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