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数学家  · 奥数  · 新书  · 科学新知

日本数学家冈洁:日本教育已让孩子们丧失知性、麻木不仁

“近来,日本学生的智力之光变得十分暗淡,他们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弄懂了。忘记了小学学习的道义,忘记了高中老师教授的理性,智力之光怎能不暗淡?”

 |  冈洁
日本数学大家,日本文化勋章、学士院奖得主冈洁(1901-1978)

日本数学大家,日本文化勋章、学士院奖得主冈洁(1901-1978)

按:此前国内的“禁奥令”(即教育部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的规定)一度引发了教育者和家长们的热议,不少支持者认为,打压奥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学生“减负”,将他们从“应试教育”导向“素质教育”。然而,数学的学习只能通过强压式的计算和逻辑训练进行吗?作为一门强调实用性的学科,数学一定与道德情操的培养无关吗?在日本数学家冈洁先生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数学不仅是许多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石,也对一个人的心智和认知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研究数学靠的不是头脑,而是“情绪”。

冈洁生于二十世纪初,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以攻克多复变函数论中的“三大难题”知名,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由于多年来对数学的狂热追求和不计代价的刻苦钻研,冈洁也被人们称为“日本的阿基米德”。在他的代表性论著《春夜十话》中,除了有关数学的独到见解,也包含了他对日本义务教育的细微考察,以及更多涉及人性深层问题的探讨。冈洁在书中强调,无论是数学还是其他科学,教育的任务应该是通过“情绪认知”启发学生内在的探索意识。若不能习得“健全的情绪”,任何学科都有可能成为破坏人类和谐的利器。这本书中的警世之语,或许可以为解决现今的教育困境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春夜十话》
[日] 冈洁 著 林明月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02​​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春夜十话》中节选了冈洁对于日本教育、学生素质和数学发展的部分意见,以期对冈洁逝世近半个世纪后的中国教育者亦有所启迪。

《春夜十话》(节选)

文 | [日]冈洁  译 | 林明月

人的情绪与教育

在日本,无论研究还是教育,似乎都将“人”剔除在外。西方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实际上,研究、教育的主体都是人。所以先从生理学角度去认识人究竟是什么,这是否才应该是各门学科的中心呢?可现在还没有从生理学角度研究人的学科,即便医学也未真正试图从生理学角度研究人。也许医学正以此为目标,但发展的速度已落后太多。

幼儿培养方法和义务教育等方面,最能明显反映出对人了解不足的问题。人是动物,却不只是动物。人是在动物性的砧木上嫁接人性之芽,如同在涩柿的砧木上嫁接甜柿的芽苗。可日本当代教育一心追求芽苗的快速生长与成熟,并不关注嫁接的是什么。倘若任其生长,甜柿芽的生长发育将会受限,茁壮成长的仍是涩柿芽。因为涩柿芽比甜柿芽的生长发育要早得多,所以我们必须防备其成熟期的提前。过早成熟不如推迟成熟,这也是教育的根本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但女性的平均初潮年龄却较战前提早了三年。这一现象实在令人担心。我认为这正是人性受到压制,动物性被激发的表现。比方说,牛马的幼仔出生后很快就能行走,但人类出生一年后才能行走。这一年是人类重要的准备期。这样的话,成熟期提早三年,不正意味着人区别于动物的那部分生长得过于仓促吗?(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性早熟的女童会表现出高智力、低自我意识的差异,并存在抑郁、社交退缩、攻击性等行为问题。——编者注)人和动物有何不同?我认为人有体贴体察之心,动物没有。人能从动物进化成人,不外乎因为能体察他人情感。而体察他人情感可不是一件易事。观察婴儿的内心成长,最棘手的也是这个部分,他人的情感实在难以洞察。人想要体察他人情感,何止需要几千年,花上无穷的岁月也不嫌多。人在2岁左右才能稍稍理解情感,且仅限于自身。到4岁左右才开始微识他人情感。中间仅有两年的学习时间。要知道,在未能体察他人的微妙情感前,是无法学习道义之根本的。

最近,我的长孙出生了。我期盼他能有一颗慈悲怜悯之心,并能早日感知情感,但他仍处于混沌之中。说起来,所谓素养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约束人的思想行为,令人感觉不自由。可倘若放纵其如杂草般肆意生长,也会令人头疼该不该施以约束管制。

心智有自己的成长期,如同植物的茎、枝、叶的生长也非均衡划一。战争时期大家都种过南瓜,应该清楚茎叶的生长旺盛期不同。但有人却将所有时期混同,在每个时段都密集地去评判孩子是好是坏、有没有能力,根本没认识到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

日本当代的教育忽略了同情心的培养。由此联想到,最近的青少年犯罪的确具有“无情”这一共性特征。我认为这是动物性萌芽被提早激发的结果。这样的头脑也不适合做学问。夏目漱石的弟子小宫丰隆和寺田寅彦曾咏一组连歌。小宫丰隆吟上句“予水墓上苔,鲸吸水无影”(水やればひたと吸い入る墓の苔),寺田先生接下句“檐下聚蚊蚋,凭空添一柱”(かなめのかげに動く蚊柱)。寺田先生对连歌信手拈来的本领,令小宫先生叹为观止。但勿论其他,一个好的头脑,首先当能如干渴青苔遇水般,对知识鲸吸牛饮。若动物性萌芽发育导致头脑对知识不甚渴望,那么如此庸钝不堪的头脑,根本无法做学问。中学老师近来也称学生具有此类问题,常常冥顽不灵,难以教授知识。

冈洁

现在的年轻人,即便能理解他人的坚强,但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人内心的悲戚呢?倘若无视他人的感受,做事多会粗枝大叶,不够细致周到。所谓粗枝大叶,是指全然不在意对方而一味地自以为是。如果毫不在意对方的感受,缺乏细致周到的思虑,必然导致一事无成。长冈半太郎曾提及寺田寅彦先生的细致周到,认为放眼日本文学界,几乎没有文章可与寺田先生的《薮柑子集》媲美,尤其是其中的《团栗》一文。

情绪塑造心智

一般观点认为做学问靠的是头脑,但我认为实际上情绪才是关键。人体的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相互平衡制约状态。以我的数学研究为例,倘若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起主要作用时,则会思绪不畅,蜗步难移。感觉腹腔内脏仿佛被置于板上,肠胃蠕动受到抑制。而当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起主要作用时,我反倒文思泉涌,下笔有如神助。只是,此时的肠胃蠕动增强,容易出现腹泻症状。

最近,美国有位医生用狗做实验,切断了狗的交感神经。结果如实验预期,狗出现了腹泻及大肠溃疡等症状。在基本生理方面,人与狗其实相差无几。情感问题可引发腹泻,或许正是因为“情绪中心”同时也是身体的中心吧。情绪中心位于太阳穴深层,大脑皮质下的中脑区域。两侧的神经系统也受该区域控制。这样看来,此处不仅是情绪中心,亦可谓人的中心。

如上所述,人的发育自然也受情绪中心影响,因而培养健全情绪的教育不可不谓头等大事。我并非一味强调情操教育的重要性,更希望大家理解情绪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今天的情绪将塑造出明天的心智。当你了解情绪中心切实存在的事实,就应明白所谓的差生不过是情绪中心未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要。另外,由此也可知做学问靠的并不只是能力或者聪明。

日本当代教育令我深感担忧的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缺少控制冲动的能力。控制能力主要受大脑前额叶的影响。摘除大脑前额叶,并不影响生命体的存续,但会使人在生活中变得极易冲动。何为冲动?比方说在考试中,未充分理解题目意思便提笔作答就是冲动。所以,现在日本年轻人易冲动的现状,或许也可以称之为大脑前额叶发育不良。大脑发育是西式教育的中心,家长也非常重视大脑的发育。但近来日本教育的重心开始向求职方向倾斜,该现象出现时间不长,原因也暂未明确。总而言之,教育的结果以大脑前额叶发育不良的形式呈现出来。也许再过不久,整个日本民族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我希望能彻底改变教育,但教育改革如同大型轮船用网拖着日式老木船,欲速则不达,须平流缓进。因此,必须首先改变年青的一代。为了减少他们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时的麻烦,认真培养下一代无疑是不二选择。想要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混乱,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养成不过分拘泥于年龄的习惯。倘若事事都以年长者为先,必将引起诸多麻烦。

回到前面提到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情况下,我们沉醉于游戏或热衷于某件事情时,都是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发挥作用。这种主动沉浸的状态非常重要,因此即便学校创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接下来如何发展唯有靠自己。战争时期,日本的孩子被剥夺了玩耍的权利。战争结束后,他们失去了玩耍的天性。这或许是因为大脑缺少了副交感神经系统的配合运作。为何副交感神经如此重要的功能会被人遗忘?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人的中心在情绪之中。

不仅教育,日语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今年二月,我第二个孙子出生。他们让我给取个名字,可我思来想去实在不想只在当用汉字(日本的国语措施之一。由汉字中使用率高的字构成,作为公文和媒体等文字的表示范围之用)中挑选。尽管其中也有人名用汉字选项,但皆为“虎”“熊”“鹿”之类。当用汉字基本都是含义十分具象的汉字,表达情绪气氛类的汉字早已被剔除在外。

我十分属意“悠久”一词。可当用汉字中只有“久”,并无表达跨越时间之感的“悠”。我第二个孙子出生于二月,本想用“萌”字表达发芽萌出之意,可惜当用汉字中亦无此字。

如果你想详尽描述某件东西,其实日语多有不便,不是最佳选择。若追求简洁明了,只怕世上无任何一种语言能够胜任。所谓简洁明了,应呈水流之势。所以我不赞同削减具有气势的动词或改变它们的灵活用法。总之,将表达感官的汉字悉数剔除在外,也是对“情绪与人性”的一种忽视。

冈洁

情操与智力之光

我认为无论是理想还是理想所指的真善美,都不属于理性世界,它们只是与我们的世界存在联系,并能让我们获得一种实在感。借用芥川龙之介的“永恒之影”(悠久なものの影)一词来形容,可谓恰如其分。我也想找寻词语描绘理想的形态,可惜并无发现。自古以来,为捕捉理想形态奉献一生的人不胜枚举。其实这一事实恰好证明了理想的本质,即真善美的本质是实在感。对此,我深有同感。

理想拥有惊人的吸引力,虽然无法被清晰看到,但却总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吸引力,仿佛能使一个与母亲从未谋面的孩子,在寻母途中很快判断出所遇之人是不是母亲。所以,理想的基调是“怀念”的情操。用理想之眼观察,才能快速察觉自己判断、行为上的偏差。可以说,理想、理念的高度决定了品格的高度。

真善美中最容易理解的是美,美也确实存在。我常去美术馆看展览,乐于在其中寻找美的实感。有时,我也会在数学研讨会上带领学生去美术馆感受美,因为我想让他们明白艺术是数学最好的同伴。参观的时候,我总能碰上一些画作令我感受到美的存在。美近在咫尺,却无法道明,甚至无以言表。越是追求真善美,越难看透其本质。如果能让普罗大众明白这种感觉,那已是文化上的巨大飞跃。

在数学领域,为了朝理想更进一步,数学家细致打探了通往理想的入口,即加强了对自然的观察。这也是20世纪数学世界的一大特征。虽然无法断言数学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这样的变化,而且由于20世纪战争频发,数学各个领域皆未展现出十分明确的形态,但整体上确实有这样的倾向。所以,如果能在心中搭建出数学化的自然,并用知性的眼睛去观察自然,那么就可以去研究数学。能否在心中搭建数学化的自然完全依仗情操,所以不管怎么强调培养良好情操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像小学三四年级就是培养情操的最好时机。若能拥有“回归人性”(心的故乡)情操,自然能够形成鲜活的理念与理想。

作为一名数学教学工作者,我想对负责高中之前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一点建议。无论何时,数学的第一属性都是“确定性”。所以若有人询问结论的确定性时,请确凿地回答是或不是。若非如此,后面的学习将无法继续,因为只有依仗结论的确定性,才能进一步探索前进。就像走路,当你迈出左脚后,身体的重量会全部落在左脚上,再迈出右脚时,重量又将完全转移到右脚上。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如此,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不过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小智小慧无关,关键是道义。不成“人”,何谈学问?

在室内读书,如果光线不足,那么书上的内容也难看清楚。这里的光线,其实就是“智力”。近来,日本学生的智力之光变得十分暗淡,他们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弄懂了。忘记了小学学习的道义,忘记了高中老师教授的理性,智力之光怎能不暗淡?我试着用比较法去衡量近来学生智力之光的衰退程度,发现明明只要具有一般智力就能立刻完成的事情,当今学生的完成速度竟大大落后于我这个年代的人。

为了明确上文的“立刻”具体是多久,我用掐秒表的方式记录了我和朋友中谷宇吉郎的对连句用时。宇吉郎先吟“近秋灼日下,桶内存物华”(初秋や桶に生けたる残り花),我用了十秒对出“已近夕阳斜,但闻饮水花”(西日こぼるとりむずの音)。宇吉郎继续吟上句“秋日静海深,碧霄云已远”(秋の海雲なき空に続きけり),我对出“无迹沙滩白,仰见旖旎光”(足跡もなく白砂の朝)。同样花了十秒。通过这个测试,我搞清楚了“立刻”大约为十秒。可当我们把本应立刻就可作答的问题交给学生们,没想到他们竟然需要三日之久。我反复做了几次实验,但结果始终如一。莫要觉得惊讶,实际情况就是如此。这样算起来,他们只有过去人两万七千分之一的智力。

还有一些本应一望便知的自相矛盾,现在的孩子们不经提醒竟然毫无发觉,他们的智力之光何其暗淡。可以说,知性已完全丧失。我十分担忧,长此以往,即便有人提醒,他们会不会仍然不明就里、麻木不仁?出现这个问题全拜日本教育所赐。明明尚未弄清自己是否懂了,但凡别人问起,就立马颔首表达自己已明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希望能改变教育的根本。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