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债券市场要有所突破需要“三箭齐发”

债券市场上要有新的突破,李小加认为需要从产品、互联互通以及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加以努力。

 |  港股解码

文|港股解码 邹舒惠

编辑|彭尚京

第六届人民币定息及货币论坛香港场今日于港交所金融大会堂举行,全球金融界人士云集于此发表有关人民币定息及货币发展的真知灼见。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开幕致辞中称,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中最核心、最大规模的部分,港交所在过去多年追求的是一个“互联互通”债券市场的梦想。而内地债券正式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指数,李小加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开始,彭博外务主席Kevin Sheekey亦认为这一事件与几十年前欧元区纳入全球市场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

自2017年7月北向债券通开通以来,日均成交额由首年的20亿至3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50亿元规模,今年以来,债券通首季度日均成交额60亿元,并在2月14日创下最高成交记录125亿元。截至目前,有自26个司法地区的750家机构投资者登记使用债券通,而2018年底这一数字为503家。

李小加认为,虽然港交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债券交易所,但却是一个已经起步且正在积极学习的交易所,身处当下大时代,在链接内地债券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工作中,香港有独特贡献。而债券市场上要有新的突破,李小加认为需要从产品、互联互通以及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加以努力。

产品方面来看,港交所从期货产品开始做,李小加称未来会慢慢扩充,包括债券回购(Repo)和互换交易(Swop)等债券市场通行的产品;而互联互通方面,北向通开通以后南向通未来一定会开通,而场外交易市场联通了,未来三个交易所市场的债券也可能联通,以及实施互换通、Repo通等都将会是未来的可能性;至于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李小加指,除了加强现有的中央结算系统(CCASS)建设外,还会考虑建设交易后服务基础设施,并利用当下的科学技术赋能来有所突破。

被问及债券通南向通何时落实,李小加指从历史发展经验看,相信南向通开通是不可避免的,但回归现实,因中国与国际市场的收益、汇率等方面的差异性,在现阶段无较大市场需求、也无政策指向的情况下,短期内可能不会予以考虑,相信今年不会推出南向通。

李小加认为,中国金融在走向世界过程中,还会遭遇压力很多阵痛和反覆,也会有很多不同政策和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从0到1,虽然未来发展速度不会像“加速度”,但一定不会是简单“线性”发展,而是“函数”型的发展他称“目前我们在曲线底部,很快便会发展起来”。

以下是李小加接受媒体访问节录:

Q1:债券通南向通大概何时可以开通?今年能开通吗?

李小加:今年内应该是不会考虑开通的。南向通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按今天现实看,国际市场和内地市场收益率问题、货币管控问题、人民币汇率方面中美之间现在也在讨论,这些问题短期内一方面没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没有政策上的取向,目前看来也不是很合适。所以说短期内可能不会考虑,但是我觉得金融市场形势发展非常迅速,今天不行的事情明天就可能会考虑,但最后这件事情一定会考虑,相信不会特别遥远。

Q2:您怎么看待内地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指数?

李小加: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刚彭博外务主席Kevin Sheekey也说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可以与欧元区纳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性相比拟。这只是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进入国际债券市场的一个开端。无论最开始几天的交易情况如何,这都将是一个重要的令人振奋的事情。今年首两个月的债券通日均交易量达到人民币68亿元,而昨日交易量更是达到了75亿元。这个在未来将有巨大的未来发展前景。

Q3:如何看待香港今年首季度IPO市场达到全球首位?

李小加:做到全球首位是你希望去达成,但并不是一个目标。市场有不一样,时间也有差异,这是一个马拉松比赛,有时候我们领导,有时候我们落后一些,有的时候我们齐头并进,并不是简单的互相冲撞有成功和失败。在过去10年时间里,我们有6次在IPO市场都是全球排名第一,这是有重大意义的,很多时候IPO市场由大宗IPO的规模来左右。我对此一点也不担心,成为第一名是一件好事,但是并不是一个目标,我们并不会设定一个目标去为了达成第一名。你可以做到最好,但可能不是第一名,因为全球市场都在努力,这是一个马拉松比赛。

IPO市场是一个我们把发行者和投资者联系起来的市场,因此我们总是要寻求监管的平衡。市场中的投资者可以自由选择去投资什么公司,但是我们有自己的标准并且会坚守这些准则,监管需要保持稳定。

Q4:债券开放市场过程中,债券流动性、评级体系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境外投资者对境内债券市场持观望态度,您怎么看?

李小加:债券市场是真正资本市场中最核心、规模最大的部分,这么大的市场有一个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这里面有发行者、投资者、监管者、服务者、交易所以及评级公司等,我们今天等于是才走了那么一两步,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产品、互联互通以及基础设施上。内地债券市场和国际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在中国金融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这里面还有很多阵痛和反复,还有很多不同政策、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但是在短短这么几年内,我们从0到1,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个速度虽然不会像加速度那样,但肯定不是线性的,一定会是函数性那样的。因为产品越多,通道就越有用,从而可产生更多产品,从而释放出大量的“货”,而在基础设施发挥作用的时候,又会有更多新的产品出现,这就会是良性循环。我们现在是在曲线的底部,很快我们就会发展起来。

Q5:港交所正在研究提升最低流动资金要求?

李小加:对于资本市场的风险管控是永远在路上,最近我们会要求保证金方面有所增加,这个增加是正常的,它反映了市场规模更大了,交易量在扩充,参与的公司越来越齐聚香港,产品丰富了,以及市场波动性增加了,这些都给了我们在风险管控方面要有新的态度。这次风险管控新措施对我们90%以上的券商影响微乎其微,他们本身的规模和其本身在市场的长期时间,使得我们对他们的风险是非常清晰的,这种新的风险管控措施,更多应该是对新产品、新流量和新客户,而不是对业务没有什么变化的本地参与者,相信没有什么影响。

Q6:境外投资者在买的境内信用债违约以后如何处置?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境内的违约处置机制是否认同?

李小加:既然要买境内的债,那当然就是要接受发债人的信用的机制,在市场安排中,都有对于违约的一系列的司法处理和制度安排,国际投资者一定是认可了才会去买。也并不会因为是境外投资者就有特殊对待,他们和中国的持债者权利都是一致的。有些投资者对国内的法律环境不是很清晰,可能就不会买,所以现在规模还很小,现在国际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也就在2%以上,但随着互联互通得到广泛认识,相信这个规模会提高,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在违约上的司法制度安排也会更加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