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跪舔这部摇滚传记片了,他只是在“羞辱”你

这部电影连腋毛和门牙都是戏。

 |  蝉创意

文|蝉创意

4座奥斯卡、2座金球奖、2座英国电影学院奖、美国演员工会奖、美国剪辑工会奖、日本电影学院奖、意大利大卫奖……

这部全球载誉的摇滚传记——《波西米亚狂想曲》终于也在国内登陆。

这部电影自去年11月在美国等地公映以来,已经拿下近9亿美元的全球票房,高居票房史上音乐传记片的首位。

尽管内地删减版的剪辑让大多数人骂得一言难尽,但就像之前影迷、乐迷激动着呼喊那样:

“就算为了最后20分钟,也值得进电影院看!”

这不单是奥斯卡奖杯效应,更是皇后乐队和弗雷迪牙叔的魅力。

哪怕你在此之前从没听过皇后乐队,也完全可以把《波西米亚狂想曲》当作一场极其震撼的演唱会去看。

终其一生只为两个半小时?有的人连六分钟都凑不够

谁能想到,这部被封为“史诗级”传记电影,成本只有5200万美金。

却在全球狂揽近9亿美元票房,在国内上映3天就已经突破五千万大关,创造了音乐类电影史上最高票房记录——把第二名《冲出康普顿》直接甩出4倍还有余。

电影的片名——《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也是他们的一首经典曲目。

身为史上风格最炫丽的摇滚主唱,Freddie Mercury因比别人多出四颗大门牙所以拥有更宽的音域和声线,但也因为这感觉随时要把麦吃掉的龅牙,被国内乐迷亲切地称他为“龅牙叔”,也叫“牙叔”。

全球观众为这部电影疯狂买单,微博、豆瓣等各大平台上,大篇幅几乎都是对它的赞歌。

但同时专业评论界的如潮差评也滚滚而来,包括很多死忠歌迷的不满。

这些差评是这样说的(包括但不限于):

前半部分剧情潦草得仿佛赶着去投胎、极其蜻蜓点水般的流水账剧情、百度百科PPT、Freddie的形象不够丰满,配角们也没有出彩的地方、虚情假意的致敬,功利目的明显的怀旧...

能理解为什么粉丝口碑差,毕竟真粉丝从来都不会满足。

作为音乐类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具有普世意义的,毕竟它精准诠释了“片子拍得再水都能靠音乐救回来”。

试问哪个观众听完最后的《We are the champions》走出影院不是血脉贲张,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脑袋里只剩音乐传递出来的力量和宿命感。

然后想,去你的,在这场音乐盛宴的星辰大海中死去就好。

有人说,这部电影根本没有把真实的Freddie呈现出来,人物塑造浅薄如草纸,这两个半小时根本不足以刻画Freddie传奇的一生。

可有的人连六分钟都凑不够。

关于Freddie,很多方面电影的确没有提到。

比如,舞台下反差萌还有满嘴火车炮的牙叔。

开起车来一点不含糊。

比如,牙叔也是个单纯的追星boy。

他为女高音蒙塞拉·卡巴耶的嗓音着迷,一生粉。

从粉上那一刻起,牙叔便不要脸不要面地追着他的爱豆卡巴耶,只求一起合作一首歌。皇后乐队到西班牙巡演,电视台问他们更喜欢西班牙的什么,牙叔脱口而出:蒙塞拉·卡巴耶!

终于在牙叔不懈努力下,两人合作了《巴塞罗那》(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题曲),追星追到把自己爱豆捧上大众榜单冠军,牙叔绝对是饭圈的最巅峰成就。

牙叔和蒙塞拉·卡巴耶

一方面,就如电影里一样,牙叔对对前女友玛丽极其信任和依恋,哪怕她后来和别人结婚生子。

但另一方面,他也的的确确过着极其放纵糜烂的私生活,夜夜轰趴,纵情狂欢。而他也承认自己滥交,很过火。

再比如,他也不过是个热闹背后的孤独患者。

天生表演型人格最大的特质是——追逐繁华又容易陷入孤独,弗雷迪就是典型。

他喜欢呼朋唤友来家里开party,哪怕他的身边站满了人,但每晚人潮散尽他却只感到加倍的孤独和落寞。

比起跟人交流,他更关心自己的猫。没错,牙叔是个完全的猫奴。

在电影里也看到了,牙叔买的大房子里,给自己的每只猫都安排了大房间,有回音那种。

电影截图

电影里他打电话给女朋友,希望能和他的猫(罗密欧)通电话,这个情节绝对真实。

电影截图

他和皇后乐队成员的关系也很微妙。

一方面,他们大部分时间在一起创作、演出,视对方为家人;另一方面,牙叔跟他们三个却从来玩不到一块。一般操作是这样的,其他三人去摇滚音乐会,牙叔自己跑去看歌剧、芭蕾。

但,不管生活中如何矛盾封闭,只要一登上舞台,他就变成了魅惑万千观众的神,舞台上欲罢不能的毒。

Live Aid上演出的每分每秒,都是Freddie燃烧生命的表演,这是他传奇人生的伟大谢幕。

“我们虽然老了一点,但也还是那个皇后乐队。”牙叔如是说道。

他们的传奇,当之无愧,即便电影拍得不够完美。

这些五星和高分与其说是打给这部电影,不如说是我们对这支伟大的乐队和这些振奋人心的作品, 以及给这个世界留下无可替代的一笔的牙叔的致敬。

假如历史可以重来

1985年的中国,他们也曾来过

电影主角,牙叔弗雷迪·莫库里,被冠以许多称号:

英国第一位亚裔摇滚巨星

最伟大的百名英国人之一

最有影响力的亚裔英雄之一

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手之一

史上最伟大的摇滚歌手

所有音乐中最伟大的声音之一

……

而在中国,大多数人对他并不熟悉。

“风骚的走位,精简的装备,自信的表情,饱满的步伐,还有那鲜艳的红领巾”

这句疯传多年的评语,大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国内乐迷对牙叔的普遍印象。

(感兴趣的同学自行移步B站,搜索关键字就能获取一个“你好骚啊”的具象视频)

皇后乐队即便当时在全球享誉盛名,却未曾到过中国进行演出。

但在34年前,这个差一点就成真的事实,可惜被拦腰折断,皇后乐队终究无法在中国唱响《波西米亚狂想曲》。

那么,为什么皇后乐队无法到中国演出呢?

80年代,在流行文化领域,英国摇滚乐的成就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像皇后、滚石、威猛这样的成熟乐队,已经成为英国文化的名片。

终于等到机会,中英建交背景下,中国决定邀请一支英国乐队,在1985年来华演出。

皇后、滚石以及威猛,都对这个史无前例的机会充满野心。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的皇后乐队,被列入了最终候选名单。

但,最终来到中国演出的,却是威猛乐队。

即便皇后乐队已被列入了候选名单,但威猛乐队的经纪人西蒙从不认输,在演唱会开始前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前前后后来了13次中国。自然,对中国当时的国情也摸得很透。

西蒙给这次“中英文化交流”活动的负责人看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威猛乐队的两名成员,青春萌新。

另一张是皇后乐队,类似这样的浓妆艳抹,特别是牙叔的装扮,格外风骚。

80年代的中国,如果你是负责人你选哪张?每张都很致命,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敢选皇后乐队吗?

高,西蒙这招实在是高。

最后,威猛乐队如愿成为第一个来到中国开演唱会的西方摇滚乐队。

尽管一次又一次与中国失诸交臂,但牙叔始终怀揣来中国开演唱会的愿望。

哪怕深受艾滋病痛的折磨,也依然想着到中国去:

“我愿意为音乐冒险,但不会为社交活动冒险。在一切还没有太迟之前,在我只能蜷缩在轮椅里什么都做不了之前,我想去那些从未去过的地方,比如中国,俄罗斯。

我会穿着同样的紧身衣,看啊,我能想象,他们推着我,我坐在轮椅里,依然唱着《波西米亚狂想曲》。”

终其一生,即便征服过全世界,牙叔也始终未能带着皇后乐队,在中国证明过自己。

威猛乐队北京演出结束后3个月,皇后乐队便出席了那场震撼全球的LiveAid慈善演唱会。

即便皇后乐队没能实现站上中国土地的心愿,但那场演唱会从未忘记过。

牙叔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传奇仍在继续。

未能登上中国舞台的皇后乐队依然影响了中国一代摇滚音乐人,让无数年轻人爱上了追求自由个性、充满力量的摇滚乐。

1985年与皇后乐队擦肩而过的那群中国年轻小伙子,还好他们没错过那个时代给予他们的能量。他们像皇后乐队一样,用真挚、热爱和才华,吼出了滚烫有分量的作品。

1986年崔健嘶吼唱着《一无所有》,就此拉开中国摇滚大幕,成为一代年轻人的精神信仰;

1992年唐朝乐队《唐朝》专辑问世,席卷了当年整个摇滚圈,重金属摇滚在中国也能开支散花;

...

那一代音乐人怀揣热情,始终对音乐坚持和探索,用他们对摇滚的热爱和力量救赎过无数炽热的年轻人。

音乐是有力量的,人也一样。

最悲恸的不是传奇巨星的陨落

而是34年后,摇滚已死

电影是对现实生活的二次创造,因此为了制造冲突加大戏剧效果,《波西米亚狂想曲》里有些情节也是经过改动与真实有出入的。

比如电影中弗雷迪是先得知自己患艾滋病才有的LiveAid演出,但其实是演唱会后才被查出患病。

再比如,电影里关于牙叔为了钱单飞抛弃队友遭队友不待见,真实情况其实是不仅牙叔“单飞”自己制作专辑,其余三人也都有在各自完成自己的单人专辑,牙叔的决定也是经过对内一致认同的,不过大部分还是纪实的,拍电影嘛,这些小细节就不必太过于计较了。

但唯独,最后的LiveAid演唱会,完全是1:1对照原版,连腋毛和门牙都原封不动神还原。

有网友剪了一个电影版vs85年真实现场版对比,搬运过来给大家观赏一下。

为什么电影要用20多分钟来给我们看一场演唱会?为什么即便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再水,都会对最后那20分钟全身起鸡皮疙瘩?

十几亿台下和屏幕前的观众仅仅是为了注视台上的那个人吗?他们看到的是舞台映射出他们憧憬自己的样子。

——我爱这个人一点没错,他真**酷!我也要像他一样酷,一样不向命运屈服,一样活出自我。

那时的摇滚就有这样的力量。

可现在呢?代表这个时代的音乐是什么?

是在各大视频AAP里各种“学喵叫,喵喵喵”类闹着玩一样的音乐?还是那些流量巨大,造星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卖着精心订制人设的小鲜肉们,却拿不出与流量匹配的音乐作品?

这些音乐的确新,日新月异,甚至大街小巷“病毒式传唱”,你随便问个幼儿园小朋友都能给你哼出一段。

但同时也是毒药,侵入你,除了能证明你手机玩得很好,毫无意义。

“新”不能代表“年轻”。

相反很多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音乐,却更能让人从中感受到真正的力量,真正的年轻。

听什么样的音乐,背后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喜欢听“学猫叫”没错,没有人有资格评判你自己的生活。

只是,更需要有的人愿意像弗雷迪一样去挣扎去经受磨难敢于去面对不理解,于是才有了《波西米亚狂想曲》,那首由不被理解到捧上神坛的作品,我想这也是为何用它来作电影名字的缘由。

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听什么样的音乐,这句话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不想把生活往垃圾堆里靠,就该思考下该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了。

尽管电影里的弗雷迪只拥有两个半小时的人生,却比很多人的一辈子都精彩,就是给二十辈子我们也都是在打工买房的人。

弗雷迪和那一代摇滚人的生命每一刻都在燃烧,而我们顶多就是活着。

请告诉牙叔,你在看他的传奇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