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遭遇冰火两重天:上海顺势,北京纠结

北京和上海,在专车这件事情是似乎要再一次深化强调一下两座城市的不同。

 |  IT老友记

6月2日,北京市交委约谈滴滴,专车业务被定义为违法。

6月1日,由上海市交委、上海市四大出租汽车企业和“滴滴打车”三方共同参与的 “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6月1日正式上线运营。

时间往前追溯几个月。

1月12日,上海市交委员会执法总队给专车平台开具首张“非法营运”罚单,先扣车,后罚驾驶员、专车平台。

1月9日,北京市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严禁的是通过软件提供非法运营的行为,而对于专车运营商所说的采用汽车租赁公司车辆和劳务公司人员的做法,目前没有法律禁止。

短短5个月的时间,剧情发生了一个天大反转,对于专车业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北京交委一下子立刻否定了专车这一形态,定义其为非法的。

而此前对于专车严厉打击的上海却开始与专车平台开始合作,间接肯定了专车业务,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表示,“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那就是约租车(包括专车)是在目前早晚高峰时现有顶灯出租车不能满足供需矛盾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服务,也是一种新的思路。”

这样的结局让我想到了《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在桃花岛上用草鞋敲竹杠的情节,每一记都敲在节拍之外,最后连音律当世无双的黄药师都不得不承认“这是天意”。

北京和上海,在专车这件事情是似乎要再一次深化强调一下两座城市的不同。

上海:顺势

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一个很残酷的事实,上海几乎没有大型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在杭州、百度在北京、腾讯在深圳。

但是唯独在游戏领域,至今依然有巨人、盛大(至少目前还是)、九城、淘米等四家海外上市公司,以及游族这样的在国内上市的公司。

游戏产业的发展之路的坎坷比之专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上海这座城市在游戏的发展之初给予了很大的包容。

回到专车这个正题上,上海市交委对于专车的从严打到合作,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城市对于创新,对于商业的态度。

在专车的发展之初,其实各地都处于观望的态度,上海也不例外,而当专车业务开始冲击到原有的商业形态时,上海市交委出手开始整治,这几乎时上海这几年对于创新一个固有的惯例,维护市场的稳定,对于创新抱有怀疑的态度。

这是上海这座城市为什么缺乏创业公司的最大原因,上海本身对于创业是不支持,不反对的,不像北京、广州等城市的扶持。

但是,当这个创新是一个不可逆的方向,对于原有商业形态的冲击变为重塑一个新的商业形态,上海也从不吝啬它的包容。

而现在这样的包容开始慢慢出现在专车业务上。

北京:纠结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北京、上海、广州的不同,北京事儿还没做,便已经开始博眼球,上海则是做好了事情才会对外说,而广州则是不管做好没做好,都不会过多的对外渲染。

反映到现实当中,互联网行业,可能没有哪个城市有北京这么多的创业公司,没有北京创业的那股喧嚣的氛围。这对于那些需要不停吆喝的商业行为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地方。

但是这几年,北京对于新的商业模式的扼杀可不在少数,远有互联网电视,近有专车服务。

专车业务对于北京的出租车本质上是存在一定的冲击的,但是在发展之初,北京市交委一直在纠结,起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部分领导表态支持专车,而到了关键的时候,却开始下狠手。

这与去年的互联网电视其实是一样的。互联网电视的发展之初,政策其实也是扶持的,但是到了关键时候,以CNTV为首的广电系开始打压。

究其根本,无非是利益集团的博弈,这些OTT厂商跟广电系没有明确分账的状态,没有协调两方的利益,它带来的可能是广电系和传统电视企业的轰然倒塌。

而经过广电的叫停,目前的状态是,这些互联网电视企业部分的业务都已经叫停,而即使已有的业务,很多都需要经过CNTV的管控平台。

《从0到1》的作者Peter Thiel曾这样说,“静态的垄断,比如政策决定的部分行业垄断、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等,都是糟糕的垄断,阻断了价值的发展。动态的垄断、创造性的垄断(比如Google)是好的”

回到专车这件事情上,一面是被叫停的滴滴专车,一面又是首汽专车平台的上线,个中原因,其实已经不再需要过多渲染。

原有格局的破坏,这是当前利益者不希望看到的,而各种反抗从民间冲突迅速上升到了官方明确表态。

当然,我有理由相信,这种冲突仅仅停留在某一个层级的利益集团,肯定不代表更高层的意志。毕竟一个能为更多人带来利益的产品,不应该这样被扼杀,只能减缓其脚步为利益集团争取一个喘息的时间。

但就象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天气阴,有霾,但是在这样能见度很低并且看不到太阳的日子里,我们还得出门办正经事,或许明天会有风,一切阴霾都将随风消散,你会发现太阳依旧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