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温和地走入那良夜”:狄兰·托马斯的诗歌是如何被恐怖主义滥用的?

托马斯克制的诗句“怒吼,怒吼,即使生命之火即将熄灭”被认为是诗人为病中的父亲所作,但这句诗被直接曲解,用来实现暴力的目标。

 |  Spencer Kornhabermar
新西兰袭击事件之后,人们在警察的护卫下离开纽约的伊斯兰文化中心 图片来源:AP PHOTO/MARK LENNIHAN

新西兰袭击事件之后,人们在警察的护卫下离开纽约的伊斯兰文化中心 图片来源:AP PHOTO/MARK LENNIHAN

英国二战期间的宣传电影之一,是把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电影《意志的胜利》中不同纳粹领导人在1934年帝国政党回忆的演说配成了英文。在这个版本中,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其他官员们承认了其可耻和弱点。“我成为了一个不满足的、神经质的小孩,”元首对集会的群众说,“我的肺不好,我母亲太宠我,帮我免除了兵役。这成就了我掌权的成功路径。”

这句话出自威尔士诗人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他经常揶揄欧洲试图掌权的法西斯主义者。但托马斯最著名的诗歌、1951年的《不要温和地走入那良夜》却被极度误用,成为上周五袭击了两所新西兰清真寺并击杀50人的凶手长达74页宣言的开头。

狄兰·托马斯

凶手发表的宣言认为,法西斯主义和白人分裂主义是谋杀狂欢的理由,其中一些讽刺片段似乎旨在放大政治的裂痕并迷惑大众。但引用托马斯的诗歌,与病态地赞美黑人右翼权威或者无政治观点的有名游戏玩家不同,凶手的宣言提倡的是持同样想法的种族主义者做出直接的恐怖主义行为。托马斯克制的诗句“怒吼,怒吼,即使生命之火即将熄灭”被认为是诗人为病中的父亲所作,但这句诗被直接曲解,用来实现暴力的目标。

宣言中还完整引用了其他两首诗。一首是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开端》,把原文中的“但英国人开始憎恨”改成了“但白人开始憎恨”,而原诗其他部分所写的一战期间起源于英国的反德国态度并没有被改动。在宣言的文脉中,这首诗也许针对的是网络激进行动:“大众并没有被训诫 / 国家并没有教育我们 / 没有人大声说出口 / 但白人开始憎恨。”

新西兰枪击案嫌疑人、28岁澳大利亚公民布兰顿·塔兰特

宣言结尾引用了19世纪英国作家威廉·欧内斯特·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的《不可征服》。“我满头鲜血,却头颅昂起”这一诗句使《不可征服》成为了引用次数最多的诗歌,包括因为抗议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被捕的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因俄克拉荷马市炸弹袭击谋杀了168人的蒂莫西·麦克维(Timothy McVeigh)死刑前都曾引用过这句诗。1875年,亨利在腿部手术恢复的过程中写下了这首诗,描述的是直面死亡时的抗争,如亨利自己写道,“阴暗的恐惧。”“无论如何,要感谢上苍/给予我不可征服的灵魂。”

这些诗歌并不晦涩,对它们的各种解读也并不完全与新西兰恐怖分子的理念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吉卜林的诗一直与种族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恐怖分子选择这些诗歌,似乎是为了证明他所传达的“在机会面前必须要采取困难但必要行动”的明确信息。他可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其他纯粹赞扬勇气的赞歌,但他选择了这些已逝的白人男性文学巨头一定不是巧合。

其他杀人凶手则选择了不同的艺术作品,来传达相似的宏大反英雄主义。2012年在科罗拉多州奥罗拉一家电影院实施枪击的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lmes)从《黑暗骑士》中的“小丑”身上找到了灵感。2015年屠杀了查尔斯顿教会成员的白人至上主义者迪伦·鲁夫(Dylann Roof),在他的宣言中引用了两部电影中的角色,一个是《美国X档案》中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饰演的新纳粹主义者:“我能看见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我看不到任何人为此采取行动,这让我生气。”另一个是2011年漫画改编电影《庸才》中义务保卫社会的青少年:“就算我的生命一文不值,我也希望能为社会出一份力。”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凶手的行为与电影中对暴力和憎恨的批判背道而驰。

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与枪击案凶手詹姆斯·霍尔姆斯

救世主般的勇气诗篇可以被任何人化用,有些确实是出于高尚的目的,但它们频繁地被滥杀无辜的凶手使用,这样的频率确实让人反胃。狄兰·托马斯有一篇作品可以解释新西兰凶手的行为,只不过不是他在宣言中引用的《不要温和地走入那良夜》,而是《意志的胜利》中希特勒的台词。托马斯在当时就已经表达过,“超人说”的修辞仍荼毒着这个世界,但却成了可悲之人最好的伪装。

(翻译:李思璟)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