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名微博回应,“蔡徐坤们”数据造假能否真正实现“脱水”

回归流量明星本身,或许泡沫褪去,才能让才华和作品真正浮出水面。

 |  一点剧读

文|一点剧读 肖晓

如果为娱乐圈的2019加一个关键词,或许可以提前预定“打假”。翟天临学术造假尚未完全落幕,2月23日,央视以“惊人数据的秘密”拉开了今年第二波“打假”,而这一次瞄准的是“数据造假,流量作弊”,《偶像练习生》出道的流量新贵蔡徐坤,也在一夜间因为央视点名而再次“出圈”。

“流量竞赛已经蜕变为互联网黑产对产品和社会的侵蚀”,2月24日,央视点名后的24小时,新浪微博在回应自身“调整计数规则+取证报案”的应对措施后如此强调道,从平台的角度将数据造假上升到社会高度。

其实流量明星数据造假,在娱乐圈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尤其是流量明星崛起、偶像产业发展迅速的这两年,兜售这一”产品“的人“堂而皇之”游走在个大粉丝群、营销群等“需求高发区”,淘宝等平台上更是不乏“服务周到”、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的“商家”,至此,“刷数据”已然成为流量变现的“灰暗面”。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在这条畸形链条上,艺人团队、粉丝甚至是影视作品、品牌主对此不仅见怪不怪,甚至在事发后选择以公益转移注意力。以蔡徐坤为例,截至目前,微博上出现了大量其致力公益的消息,“身怀宝藏总会遇见饿狼”、“干嘛只盯着我家爱豆”的说法,更是他们对数据造假的态度缩影。

流量链条上的“囚徒困境”,粉丝不过是其中一环

流量,最初和娱乐圈挂钩是互联网时代对一定时间内对网站访问量的计数,在2016年到2017年初衍生成为对粉丝多、人气高明星的定位,本意是对他们对网站流量号召力的认可,但却逐渐发展到失控状态。而作为明星数据的重要考评项,影视剧和微博代表的社交平台更是成为污染“重灾区”。

2017年,《楚乔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先后突破400亿播放量,引发大量关于数据的质疑;2018年,以爱奇艺为代表的视频网站先后关闭播放量,让影视剧“刷量潮”得以暂缓。只是,相比内容为王的回归和视频网站的“断臂求生”,人设和话题至上的明星群体对“流量”的看重更甚,也让数据造假更加肆无忌惮。

一条打歌微博转发量达1亿,总用户3.37亿的微博上每三个人中便有一人转发,夸张的数据背后,有媒体翻看了蔡徐坤2月18日发布的打歌微博,超100万的转发里不乏情深意切的表白,但是在陌生人一栏里,更多的是大量初始状态且没有设置头像的账号,短时间内的频繁操作、千篇一律的转发词,皆是证明。

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指出这一系列操作背后的推手,究竟是粉丝的“爱之深”还是团队的“运营”,但是人为操控带来的数据造假、流量虚高毋庸多言。另一方面,作为平台方,新浪微博在享受明星入驻带来高月活的同时,也在数据造假事件爆发后,被推至舆论风口。

2月24日,新浪微博发布声明,表示在2月3日已经调整转评赞的计数方式,上限为100万。100万意味着什么呢?鹿晗公布恋情的微博评论量是264万,转发102万,点赞518万;赵丽颖公布婚讯的微博评论量是132万,转发81万,点赞是630万。

换言之,这两起曾经让微博“瘫痪”的超级事件,可以视为流量明星数据在某种程度上的上限,而设定了上限的微博数据也限制了“刷量”的“用武之地”,让顶级流量明星的数据开始回归真实,但是“百万上限+破案”的操作又能否真的“打破唯数据观、唯流量观所带来的囚徒困境式攀比”呢?

目前看来并不容易。毕竟在一个流量明星崛起背后,是无数与他相挂钩的利益群体的狂欢,而选择所谓“捷径”的人更是不在少数,更遑论是将其简单界定为“粉丝群体的恶性竞赛”,本来就是一种“避重就轻”。

“流量变现”背后:飙升的商业价值和衍生的“灰色链条”

流量明星,作为娱乐产业的关键词被提及不过三四年,和粉丝战斗力、天价片酬一起为人所熟知的,还有飙升的商业价值。第一财经周刊连续两年发布的最具商业价值明星榜上,鹿晗、杨幂、吴亦凡名居前列;2018CSI明星商业价值榜上,易烊千玺、蔡徐坤、迪丽热巴位居前三……排名不同,但流量明星的绝对统治力却毫无疑问。

以2018年被粉丝圈誉为“双顶流”的蔡徐坤和朱一龙为例,他们也是这次被央视点名的“流量明星”代表。代言层面,从爆款网综《偶像练习生》中走出来的蔡徐坤在2018年拿下了巴黎欧莱雅、养生堂面膜、汤臣倍健在内的6个个人代言和6个团队代言;《镇魂》后爆红的朱一龙也拿下了肯德基、农夫山泉以及欧莱雅等在内的13个商业代言。

作品层面,蔡徐坤解锁10个杂志封面的同时,《Pull Up》为代表的音乐作品一经发布便横扫各个榜单,上线79分钟拿下了QQ音乐人气巅峰榜总榜第一位;再看朱一龙,主演的两部作品《镇魂》系2018首部黑马剧,引爆话题无数,《知否》播出期间明星角色话题阅读量赶超主演赵丽颖。

至此,他们也成为2018年明星商业价值的新锐力量。耀眼的数据背后,看似是流量明星和粉丝群体的狂欢,实则是一条文娱产业上的“利益链条”,明星的个人影响力往往迅速反哺影视和代言:蔡徐坤的《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被视为“人养剧”的代表,巴黎欧莱雅、汤臣倍健等代言品牌也实现了销量倍增。

数据缔造的盛世里,这种人气、代言和作品的不断循环,让艺人公司、影视方和品牌主乐得在其中推波助澜,再加上粉丝群体“狂热非理性”的特点,都让流量明星步入了“唯数据论”的语境中,而在一家如此、家家如此的攀比心理下,自然就不乏人将目光瞄准了“捷径”——数据造假。

在央视起底的微博刷数据方式中,卖家服务不仅涵盖了涨粉、刷转评赞的业务,甚至可以根据需求实现粉丝活跃度和地域真实性的“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业务不仅售价低、门槛低,400个粉丝只需要10元,卖家们更是毫不掩饰业务群体的广泛:很多艺人和网红。

新华社1月的一组报道也揭露了这一点。据某位曾在流量明星粉丝数据组工作过的内部人士揭露,这种刷流量的链条已经非常成熟,主要工具便是微博小号,而根据资料完善程度,这些小号价格0.55元/个或者1元15个不等;更重要的是报道中指出,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做数据的资金来自艺人团队,也会有粉丝自发集资。

有卖方和买方,自然也需要人来完成这项服务,最常见的便是微博、微信群里的「招募」信息,“工资日结”、”每单1-3元不等“等更是关键词,雷同于我们经常收到的淘宝刷单垃圾短信。不过不要小看他们,10元、1-3元,看似微小的金额背后,环环相扣和日渐完善的服务链条,却切切实实堆积起了流量明星如日中天的声势,以及他们日渐攀升的商业价值。

而当所谓的商业价值和个人影响建立在泡沫上,那么泡沫碎掉,留下的还有什么呢?

天价片酬之后,数据造假或将面临重拳整治?

2018年,内容为王的口号被业内一再喊响,流量失灵成为业内关键词;除此之外,新生代偶像的大批量生产也让流量明星开始进入迭代期,而这都让那些仍然试图用一张流量牌号令市场的人跌了个大跟头。当粉丝的狂热褪去,当市场不再买单,流量明星的未来在哪儿?

作为流量明星的领军人物,鹿晗却以2017年公布恋情为转折点,迎来了职业生涯被唱衰最严重的一年,蔡徐坤代表的新兴势力的崛起更是让其成为流量洗牌的“下降案例”,与关晓彤的定情之作《甜蜜暴击》一度被市场调侃“暴击”。相比之下,张艺兴等却凭借着演技逐渐转型,并通过优质作品收获新的观众缘。

如今的市场正向着健康业态发展,对流量数据的关注更在趋于理性,而这种流量追逐论的退烧时刻,便是数据脱水的真正时刻。此次央视的重拳出击,显然是一道明确的信号:无论是流量明星,还是数据造假产业链,都将是未来重拳落下之地。

“数据造假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出击行业道德底线,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要有政策去抑制这些流量制作机构”,专业人士的评论和建议也将成为未来政策发展的“风向标”,为仍然试图在这条不健康的产业链和生态链上汲取利益的群体敲响了警钟。而这一点或许可以从打击天价片酬的征程中窥见端倪。

2016年8月央视专题报道明星天价片酬问题,杨颖、孙俪、周迅等一众明星大咖被点名;2017年9月,广电首次下达“限薪令”,规定了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演不超过总片酬的70%;2018年视频网站和影视公司多次联合“限薪”,广电限薪令也开始向综艺领域拓展,至此,“天价片酬”问题被上升了全行业联动抵制的层面上。

近日,爱奇艺公布2018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报后,创始人龚宇在解读财报要点时表示,现在顶级演员的片酬是5000万人名币,以从业者的身份为为期两年半的“限制天价片酬”之战做了肯定。而回顾当初,央视的“点名”无疑是“导火索”。

如今,先有视频网站关闭播放量,让数据造假泛滥的影视流量攀比得以控制,后有央视等官媒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这一切似乎都为“打假流量数据”之战吹响了号角,新一轮的行业整顿或许将在不久后拉开帷幕。而回归流量明星本身,或许泡沫褪去,才能让才华和作品真正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