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  · 股价下跌  · 李河君  · 汉能

汉能暴跌近47% 前首富李河君身家瞬间蒸发千亿

英利绿色能源股价大跌37%是今天汉能股价暴跌的直接原因。另有基金经理认为,这是投资者爆仓引发追加保证金所致。

 |  熊少翀,王君擎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一直备受争议的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00566.HK),因股价暴跌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5月20日港股开市仅一个半小时,汉能于10点15分左右突然跳崖式直线下跌,停牌前报跌46.95%,报3.91港元,成交1.75亿股,成交额10.5亿港元(约合8.40亿元人民币)。

随后,汉能发布公告称,已于今天上午10点40分起短暂停止买卖。与汉能薄膜有关的所有结构性产品亦已同时短暂停止买卖。

港交所披露资料显示,李河君持有汉能80.89%股份,汉能发电昨天收盘价7.37港元,汉能总股本为417.14亿股,据此计算李河君身家为2486.84亿港元(约合1990.22亿元人民币)。

此番汉能股价暴跌,直接导致李河君身家瞬间缩水至1319.34亿港元(约合1055.87亿元人民币),蒸发了1167亿港元(约合933.95亿元人民币)。

对于突如其来的暴跌,目前原因暂未查明。不过,一位香港基金高管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多位光伏分析师对汉能的各项数据包括装机量抱有怀疑,“没人能对得上。”

5月19日晚上美股市场英利绿色能源(纽交所交易代码:YGE)跌了37%,或是直接导致今天汉能股价暴跌的原因。

另一位香港基金经理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次断崖爆跌是投资者爆仓引发追加保证金(Call margin)所致,也就是融资融券平仓后被通知强制性补仓。“盘中调整的跌幅不可能这么大,但追加保证金会加速下跌。”他说,融资投资者不断被平仓,被券商通知必须补入资金才能继续操作。

汉能是一家太阳能发电企业,成立于1994年,总部设在北京,共有1.5万名员工,在中国多个省份以及美洲、欧洲与中东、亚太、非洲等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业务横跨水电、风电、薄膜太阳能发电。

在此次股价暴跌前,旗下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市值已超过3000亿港元(约合2400.90亿元人民币),在短短三年内急速蹿升为全球最大市值的光伏企业,近期不断登上各大媒体头条。

不过,在汉能一路上升的路径中,媒体报道以质疑居多。汉能薄膜的财务数据,尤其是关联交易数据,是最大的质疑。迄今为止,汉能薄膜的营收绝大部分来自母公司汉能控股及其附属公司。

对此,汉能薄膜在投资者简报中解释称,“汉能薄膜所致力的中游,即光伏组件制造领域,体量巨大,受制于联交所相关规则,无法在短期内注入上市公司,因此在上市公司及汉能控股之间不可避免产生了较多关联交易。”

同样引发关注的是汉能薄膜的现金流数据。2014年,汉能薄膜的净利润为33.08亿港元(约合26.47亿元人民币),然而,其经营现金流却只有3.16亿港元(约合2.53亿元人民币),仅占利润的9.6%。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甘洁指出,汉能薄膜经营现金流和利润的差异主要来自应收账款,即汉能薄膜的大部分销售款并没有到账。“汉能薄膜利用跟同系公司的交易编造出从不存在的买卖——这些销售收入记在了应收帐上,但从未到账。”

另一个引发质疑的则是技术路线。汉能目前主要有两大薄膜技术——铜铟镓硒(CIGS)和砷化镓(GaAs)柔性薄膜电池技术,均是通过收购海外公司获得。

虽然上述太阳能技术“世界领先”,却被质疑成本高,转化率低,事实上也很少被采用。与此相对的是,目前50%以上太阳能发电技术均使用晶硅技术。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晶体硅的主流地位在未来5-10年不会改变,薄膜电池只能当配角。不管在实验室还是生产线上,晶体硅的效率要比薄膜电池高5个百分点以上。

尽管如此,李河君依然坚信薄膜路线,“没读懂汉能的人,都赔得很惨。”随着转化率的提升和成本不断降低,加上环保特性,薄膜技术一定会在未来十年内取代多晶硅光伏电池。

此外,业内对于汉能薄膜的资金去向、真实产能的质疑也不少。《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汉能旗下的九大太阳能制造基地目前处于暂倒或延迟状态。对此,汉能方面则回应称,除南京基地由于调整建设计划外,其他基地全部已投入及满负荷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