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吴珊卓获金球奖最佳女主殊荣背后的故事,以及谷大白话的翻译署名争议。
加拿大韩裔演员吴珊卓(Sandra Oh)。来源:视觉中国
撰文:林子人
编辑: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吴珊卓获金球奖最佳女主殊荣背后的故事,以及谷大白话的翻译署名争议。
1月7日,第76届金球奖颁奖典礼在好莱坞举行。加拿大籍韩裔演员吴珊卓(Sandra Oh)凭借《杀死伊芙》中的精湛演技获得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至此,这位好莱坞的“万年女配”已经三次刷新金球奖纪录:她是第一位拿下金球奖电视类最佳女配角的亚裔,是第一位拿下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的亚裔,也是第一位主持金球奖颁奖典礼的亚裔。与此同时,她还是艾美奖70年以来首次提名剧情类最佳女主角的亚裔演员。
在得知自己获奖后,吴珊卓难掩内心激动,又笑又哭。在发表获奖致辞时,她情不自禁地用韩语对台下一脸自豪的父母说:“阿妈,阿爸,我爱你们。”
“如果说《摘金奇缘》是‘左宗棠鸡’式的亚洲文化自嗨,那吴珊卓捧回金球才是一场真正意义的‘亚洲胜利’。”自媒体“Sir电影”如此评价吴珊卓此次获奖。众所周知,亚裔演员在好莱坞长期处于边缘地带。亚裔演员的“黄色面孔”通常不是一部作品的点缀,就是个符号化、标签化的扁平形象。“Sir电影”援引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报告指出,2014至2015年期间,在所有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中,亚裔角色仅占3%-4%,且角色限制非常明显。就算亚裔演员操着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也经常被要求用典型的亚洲口音表演,而且角色非常脸谱化。亚裔男演员刘易斯·谭(Lewis Tan)曾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我们亚裔男演员不是演忍者、书呆子就是僧侣、医生。亚裔女演员大多是扮演和白人约会的性感女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亚裔演员在好莱坞的“食物链”中长期处于底端,即使近年来“政治正确”之风吹进了演艺圈,也似乎和亚裔并无关系。2017年奥斯卡金像奖因无黑人提名而引发种族歧视争议。然而,主持颁奖仪式的非裔谐星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在调侃种族争议话题之余竟公然把亚裔儿童当作噱头,将三名西装革履戴眼镜的亚裔儿童引上台,称他们是“我的会计团队”,暗指亚裔“书呆子”“会算术”的刻板形象,还暗讽亚裔都是“童工”或“血汗工厂劳工”。此次事件反映出,美国种族歧视话题长期被概念简单化为“黑与白”的较量,广大亚裔反而失声并持续处于边缘位置。
事实上,亚裔演员的确长期面临系统性歧视,美剧《神盾局特工》女主角汪可盈的经历颇能说明问题。因为难以获得试镜机会,她将自己的英文名从“Chloe Wang”改为“Chloe Bennet”,仅仅是通过姓氏的“白人化”,她就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角色。
这样的大背景下,吴珊卓的脱颖而出显得殊为不易。自媒体人萝贝贝在公号“萝严肃”刊文介绍了吴珊卓的演艺圈打拼史。吴珊卓生于一个典型的高知中产亚裔家庭,她的父亲是商人、母亲是生物化学家,两人于1960年代早期移民加拿大,育有三个孩子。
像通常的亚裔家庭一样,吴珊卓的父母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希望子女从事体面的工作获得阶级晋升,于是她的姐姐成为了律师,弟弟成为了遗传学家。吴珊卓本人也从小成绩优异且多才多艺,曾获得过卡尔顿大学四年的新闻学奖学金。然而为了追逐表演梦想,吴珊卓不顾父母强烈反对,放弃了奖学金,自费前往加拿大国立戏剧学院学习表演。
在加拿大,吴珊卓就曾以电影《双喜》《昨夜》两度获得有“加拿大奥斯卡奖”之称的加拿大吉尼奖影后。在《双喜》中,她扮演了一个在父母期盼和个人梦想两难境地中挣扎的女孩,仿佛就是她的个人写照。为了获得更大的事业发展,吴珊卓在年近30的时候前往好莱坞,从《公主日记》《杯酒人生》等电影中的小配角演起,直到2005年接到《实习医生格蕾》中医生Christina Yang一角,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萝贝贝指出,吴珊卓在《实习医生格蕾》中留下了很多“演技炸裂”的瞬间,她能够细腻地处理情感复杂的戏份,将一个医术精湛、临危不惧、聪慧大气、忠于自我的女医生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这部剧令吴珊卓连续五年获得艾美奖最佳女配提名,但或许是因为她的亚裔身份,她也连续五次铩羽而归。
2013年,《实习医生格蕾》播出至第10季,42岁的吴珊卓选择离开剧组和电视剧,回到了戏剧舞台,为之后的事业再打基础。终于,她等到了电视剧女主角的机会:在《杀死伊芙》中,她扮演的军情五处后勤探员伊芙与变态女杀手薇拉内尔上演了一出“猫鼠游戏”。《杀死伊芙》播出后口碑爆棚,吴珊卓也凭借“伊芙”的角色拿到了艾美奖和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女主角提名,并最终夺得金球奖。
“在美国和加拿大,吴珊卓打破的是隐形种族壁垒。对于部分狭隘的观众来说,吴珊卓的优异演技也是一次审美教育。好演员比的并不是谁的眼睛大,而是谁更能构建人物、传递感情、完成叙事。”萝贝贝写道。
吴珊卓的成就是全体亚裔的骄傲,然而中文互联网上对于吴珊卓的评价却有些刺眼。吴珊卓小眼睛、方脸型的长相被认为“不好看”,“女版林永健”的旧梗被一再提及,许多媒体和公众号甚至都在报道标题中使用了“女版林永健”的说法。
在自媒体人“假装在纽约”看来,这反映了东西方的“审美差距”:吴珊卓的美源自她的聪明、自信和力量感焕发出的魅力,她的小眼睛、单眼皮亦丝毫无法损伤她的美丽。然而对部分国人来说,只有肤白大眼才是美女的标准,未免太过狭隘。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中国观众对于美的标准太多单一,导致了当下中国演艺圈缺乏有说服力的表演,“所以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专业能力低下、演技拙劣,光靠着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就能成名的人;而美剧里,却能有那么多充满叙事张力的真正的演员。”
1月4日,微博电影博主@a土人发布微博控诉称,之前自己与谷大白话合作翻译了汤姆·汉克斯的《天才打字机》一书,其中自己翻译了11章,自己的两位朋友翻译了五章,谷大白话本人只翻译了一章,然而封面与版权页上的译者均只有谷大白话一人,自己仅被列为护封折口上的“助理译者”。她认为,在自己完成了大部分翻译工作并提出明确要求的情况下,没有正式署名的情况无法接受。
早在去年11月26日,a土人就在微博上指出过谷大白话的“作品署名”问题。她表示,自己将不再打理谷大白话的视频,并表示近三年谷大白话发布的视频大部分都是由她翻译的,由谷大白话本人翻译的其实非常少。根据她的说法,自己之所以从谷大白话的团队辞职,是因为担心他“着急乱拉人做视频,东西质量没保证,不想跟别人糊弄他的掺在一起。”
1月6日,谷大白话发表长文回应a土人的指控,介绍了自己与a土人的过往合作经历,表示此前的视频翻译不署名是提前说好的,自己有支付费用,但书没正式署名的确是自己的错。他曾于11月与出版社联系修改译者署名,但未果。
7日晚间,《天才打字机》的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发布声明,表示暂停该书销售。谷大白话转发该声明表示,自己将承担书籍召回的费用,所有稿费将给a土人和她的朋友,去掉自己的署名,让a土人和她的朋友跟出版社重新签订合同,重新走出版流程。
此次译者署名权纠纷爆出,诸多围观者——特别是谷大白话的粉丝——一片哗然。通过多年在中文社交网络上译介美国影视作品、脱口秀等流行文化及新闻事件,谷大白话已是有千万粉丝的大V,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能够精妙地用中文流行语无缝对接英文语境中好玩的词汇,在他的推动下,《囧司徒每日秀》等小众脱口秀在中国也有了广大的观众群。
此前,谷大白话一直对外营造出一个中医专业出身、通过硬磕美剧自学成才成为美国通的励志幽默学霸形象(高晓松曾称赞他“比美国签证官更懂美国”),然而此次纠纷让粉丝们愕然发现,与其说“谷大白话”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个字幕组,且他们的领导者并不尊重团队成员的劳动成果,跋扈专行。与此同时,他清理大量网友非恶意评论、在声明微博最后进行抽奖(后其编辑该条微博并删除了抽奖内容)、出版社声明与自己的声明前后矛盾等等事情,也令不少粉丝“脱粉”。
公众号“日刻”发表评论称谷大白话是“一个生怕被夺走名利的不安者”。在粉丝迅速积累的同时,或许是被互联网生态影响,或许是话语权巩固后开始肆无忌惮,谷大白话开始远离最初亲民低调的形象,时不时在微博上炫耀自己的财富与成就,并动辄拉黑“不无限崇拜”他的粉丝。
“一个致力于生产三俗、传播幽默的博主,似乎并不接受网友的幽默,也根本不懂得自我调侃以化解争端,反而过分在意个人形象,可以反复从数百条评论里刷到令人不快的那一个,并迅速拉黑,以维护微博言论的一派祥和。”“日刻”认为,此次事件中,谷大白话的声明拖拖拉拉,遮遮掩掩,先是强调自己对团队成员的提携帮助之功,再表示团队水平不够,以后都会自己亲自翻译,非但没有正视不尊重承认他人劳动成果的恶习,反而无限强调自己劳苦功高,“这让那个痴迷美剧、甘愿传播的大男孩儿形象迅速破碎了,代之以一个精致、脆弱,渴望被仰视,又俯视大众的形象。”
此次事件亦引起了人们对于译者酬劳和生存现状的讨论。据“虎嗅”报道,中国图书翻译的现状可总结为“竞争激烈、出书快、稿酬低、译者质量差、账期长、优秀译者少”。就稿酬而言,以《天才打字机》为例,这本书的字数共计210千字,按照国家版权局《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规定的薪酬标准(每千字50-200元),译者能拿到的稿酬约为1.05万-4.2万,这与译者的付出极大地不相称。
出版社要求翻译速度快,译者的稿酬又低,交期紧,收款慢,于是译作质量逐渐下滑,许多优秀译者因而转行,导致翻译质量一降再降。接受“虎嗅”采访的一位商业翻译公司老板称,正是因为图书翻译领域的上述特点,翻译公司不太承接图书翻译工作,出版社也更喜欢找自由译者或兼职译者,因为对个人译者出版社可以用“给署名权”为条件压低稿酬,部分年轻译者也因为希望获得署名权而接受低稿酬。
身为高产的知名译者和图书编辑,陆大鹏在“腾讯·大家”撰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一味指责当下中国的翻译水平不断下降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现在依然存在许多非常优秀的译者。其次,他不认为翻译稿酬低必然将导致翻译质量的下降。他指出,虽然综合考虑货币汇率、生活费用等因素,欧美译者得到的报酬比中国译者高不少,而且往往可以拿到版税,但与他交流过的十多位欧美译者均对自己的报酬感到不满意。这意味着,译者报酬大概是个世界性问题。
然而,中国出版方在金钱方面盘扣剥削译者的确是个常见现象,且无论是国营出版社还是民营出版社都有过这方面的劣迹。陆大鹏指出,译者合同往往布满陷阱,不熟悉相关法律的译者很容易中招吃哑巴亏。例如出版社会提出买断译者对译本的著作权:很多出版社会在合同里规定,译者的著作权归属于出版方,这意味着,译者只能一次性拿到稿酬,此后译本与译者再无关系。即使一本畅销书卖出上百万册,给出版方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译者也不能分享到版权带来的经济回报。
另外,陆大鹏指责部分译者本身也行为不端。例如一些大学教授,在拿到翻译合同后将一本书拆成若干部分,交给若干学生翻译,最后却署的是自己的名字,学生或许连一分钱稿酬都拿不到。这样的翻译文本质量也很堪忧,“学者们似乎并不担心这会损害自己的名誉,而其真实的学术水平,也让人难以估量。”
与此同时,陆大鹏表示当前中国出版业正在不遗余力地译介外国作品,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翻译大国,源源不断地向国内输入最新锐的外国小说和最顶尖的社科作品。然而这背后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中国出版社不惜代价地互相之间竞争版权,哄抬版权价格,也许已经给英美造成了“中国出版业人傻钱多”的印象;其次,中国作家自己的写作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尤其不擅长严肃非虚构写作,且缺乏把国际读者作为受众的意识,这种不足更需要翻译交流和学习借鉴,因此限制引进数量或限制书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退步行为;另外,在他看来,对于翻译作品的选取也需要更多考量,许多只有本专业人士才会阅读的学术书籍而今也被不断译介,不仅是浪费翻译资源,而且对敦促学者学习外语、提高与国际学术界对话能力并无好处。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