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公开信,就像啦啦队的助威口号,顶多起到加油作用,影响不了比赛结果。
继界面(jiemian.com)5月8日新闻——《中国最大的招聘网站之一解聘了它的所有员工》之后,第二天58同城CEO姚劲波先生在网上发布《致全体中华英才网员工的公开信》(以下称“58同城公开信”)。原本是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纠纷,现在连作为收购方的58同城似乎也被拖下水,不得不出面表态。其实,就整个事件的核心问题而言,这封公开信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呢?
事件回顾:
在分析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脉络和主要问题:
1、从目前各新闻媒体报道的情况看,58同城收购了中华英才网,但不是股权收购,而是资产收购。从员工劳动关系处理的角度看,股权收购不导致用人单位主体变化,因此原来劳动合同原则上仍应继续履行,员工继续留用;而在资产收购情况下,用人单位因为经营性资产已经转让,已经无法再留用原先的全部或大部分员工,通常需要分两步进行员工的安排,第一步,先由原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第二步,再由资产收购方重新聘用全部或部分员工。目前事件处于第一步。
2、事件是从中华英才网的一封内部邮件引爆的。我们无法揣测在此封邮件之前发生过什么,但从事件发展看,劳资双方的沟通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此种瞬间全部解聘的做法,如果没有提前的充分协商和沟通、完善的善后和补偿方案,通常就会成为劳资矛盾的导火线。如此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其实是相当罕见的。
3、事件被引爆之后,作为收购方的58同城也不得不出面,发布58同城公开信,但这封公开信从法律角度看,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起到舆论公关的作用,至于正能量还是负能量,还得静观其后效。
一、58同城公开信,有多大分量?
如上文分析,这次收购应该采用了资产收购的方式。目前,劳资关系应该处于第一个阶段,即中华英才网应该首先与其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从法律关系而言,这个阶段是不涉及58同城的,用法律专业术语讲,58同城不是争议的当事人,因此,只能当啦啦队,无法当运动员。所以,58同城公开信,就像啦啦队的助威口号,顶多起到加油作用,影响不了比赛结果。
但是,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那就是,58同城发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诺,这样它就可以作为比赛一方入场,而不是仅当啦啦队。怎样才会具有法律效力呢?通常要具备以3个基本要素:
1、以58同城公司的名义而非其CEO个人的名义发布公开信;
2、意思表示必须非常明确,譬如到底是全员接收、还是符合其录用条件的接收,以及重新聘用后的薪资待遇标准等等;
3、明确表示愿意承担因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反观58同城公开信,其并不具备上述任何一个要素,因此,其不具有任何法律意义,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分量。
二、谁最应该发出公开信?
58同城公开信,其初衷是好的,大家也明显可以看到其诚意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但是,就整个事件核心而言,我们应当想想,谁最应该发出公开信?应该是中华英才网。如文章一开始的事件回顾所言,事件引爆点是中华英才网的一封内部邮件。我们不去分析邮件本身有多少漏洞,单看后续危机处理,其最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出公开信,哪怕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至少也是作为用人单位的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作为纠纷的当事方,作为掌握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当事方,作为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在涉及如此重大的劳资纠纷时,不应该最先站出来么?
我们无法获知双方达成的并购交易的细节安排,但通常都应当涉及如何解决员工的问题,且通常都应该有非常详细的解决方案。原本,中华英才网按照既定协议的相关约定,好好地、认真地与员工去沟通,估计这本不足以成为一个事件,可惜,它忽视了企业的根本要素——企业员工。现在全球企业都重视员工,重视人才,逆潮流而动,想想后果都可怕。
三、58同城公开信,最应该传递什么?
作为收购方,58同城的公开信,最应该传递什么?笔者建议,应该换位思考,传递一种从法律上尊重员工、解决问题的诚意和态度,而不只是以笼统的理想、目标或计划去说说,停留在道义层面。如果真要像公开信所言,进行业务精简、结构调整,按照法律规定,对于业务、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安排,确实58同城有很大主动性,但是由此导致人员劳动关系发生变化,应是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即员工并不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用人单位也没有完全单方的权利,员工可以和公司讨价原价,确定合适的岗位和条件。从这个角度而言,员工如果对未来的安排不满意,就不会同意解除现有的劳动合同,双方很容易就此陷入僵局,其最终结局是双输的,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如何传递从法律上尊重员工、解决问题的诚意和态度呢?其实,58同城公开信标明以下3点就足够了:
1、督促中华英才网依法妥善处理与员工之间的纠纷,并愿意为双方之间的和解提供一切必要、合理的配合;
2、建议中华英才网的员工可以通过工会,由工会集中代表员工与各方进行协商;
3、承诺将严格依法履行58同城在资产收购中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涉及员工安排的相关规定。
四、中华英才网解聘风波,给我们什么启示?
其实,旁观整个事件,原本是可以很好地妥善解决的,基于相关媒体的报道和笔者的观察,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深思:
1、该事件原本是在法律范围内可以妥善解决的,结果演变成了网络上的道义之战、正义之战。我们现在讲法治、讲强国,但动辄就想借助网络上的舆论同情或信息优势获取自己的利益,有些舍本逐末了,法律静静地在那里,为何不先求助于法律呢?一个不相信法律或不重视法律的群体,是不会存在公平正义的,只会有丛林法则。
2、互联网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信息获取渠道,但是,很多事情的解决,不是依靠互联网上的发声就能解决的,花费很多心思进行网上公关,不如好好研究下相关法规,认真诚恳地与当事各方进行沟通,这更像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用互联网流行的概念讲,你得O2O,才能真正解决痛点。
3、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是人才的竞争。用之如珍宝,弃之如敝履,怎可能招纳天下英才?人永远是独立于物质化的资产的,资产可以转来转去,人才不能当成资产任性摆布。尤其互联网领域,得人心很难,失人心很容易。一份周密、可行、让各方都能接受的员工安排计划,真就会那么难么?
最后,祝愿英才网解聘风波,和谐收场!
郭威律师对本文有贡献,想了解劳动法更多原创干货,可关注郭威律师公众号guowei-law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