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加大约谈地方政府力度 有效果但远远不够

去年以来,环保部约谈驻马店、保定等多个市政府“一把手”,要求对辖区污染问题严格整治。这些市有关部门随后纷纷作出回应,处理环保管理工作不力的干部、关停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期看,仅仅靠约谈是不够。

 |  谢玉娟
图片来源:CFP

图片来源:CFP

新华网最新的一篇报道说,自去年以来,环保部先后已约谈10多个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环境保护开始从“督企”向“督政”转变。毫无疑问,环保部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找准了病根,如此才可以对症下药。

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事实上,环保部的约谈机制已经运行了十年左右,此前,大多为针对企业或污染案件进行约谈。2014年5月,《环境保护部约谈暂行办法》出台,环保部的约谈工作从督企向督政转变,开始针对整个地区的环境问题约谈地方政府负责人,同时主动向社会公开。

去年,环保部就对3省(区)和7个城市政府实施了约谈。陈吉宁履新环保部后,加大了对地方一把手的约谈力度。在他上任两个月期间,河北沧州、山东临沂、河北承德及河南驻马店4个城市的政府负责人就先后被约谈。

今年,一些被约谈的画面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地方一把手在镁光灯和摄像机的注视下,因各地出现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地方政府负有责任而接受毫不留情面的训诫。

这显然对各地一把手触动很大,起码他们公开都表态说,要关停相关企业,处理相关的干部。

这与此前环保部执法疲软、不敢碰触地方利益的时代大相径庭。新华社的报道还称,以前是地方政府“约谈”环保部门。一些地方上的项目,明明排放不达标,环评通不过,环保部门却被地方领导“约谈”,理由是妨碍了地方经济发展,甚至对环保部门问责,导致大家都对污染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外界认为,现在,环保部的腰杆儿正在硬起来,更敢于随时亮出自己的肌肉。

新华社的报道认为,环保部门之所以能对污染频频亮剑,之所以敢对污染主体约谈“说不”,是因为新环保法在背后撑腰。公众渴望看到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亮出“牙齿”,让环保执法真正硬起来。

受限于原有的法律规定以及职能设置,长期以来,中国环保部门的处罚力度、执法手段都相当有限。所以在国务院部委序列中,环保部相较于公安税务等部门,一直显得软弱无力,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局面,难以对抗强大的地方保护主义。

新修订的《环保法》除了加大了对污染主体的处罚力度,增加“按日计罚”条款和罕见地规定了行政拘留的处罚措施之外,还对地方政府官员施加了约束压力。新法规定,领导干部虚报、谎报、瞒报污染情况,将会引咎辞职;面对重大的环境违法事件,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环保部门等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将“引咎辞职”。

新华网上述报道称,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纵向看,处罚案件大幅提升,既有中央部门的督查约谈,也有地方部门的暗访查封,环保部门执法力度过松过软的状况正在改变;横向看,环保整治领域实现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对一些心存侥幸的政府和企业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

但新华社对于“约谈”可能变为空谈表达了担忧。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环保问题上长期存在政商勾结、官官相护等问题,一些地方负责人表面上态度诚恳,但实际上仍无动于衷。

例如,去年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就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约谈安阳市市长,3个月后,督察中心再次进行“点穴式”督查时发现,禁烧工作开展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

此前被约谈的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虽然不是再次被约谈,但是此前该县一再被要求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皮革厂,但该县并没有落实,致使厂址数量不减反增。

所以,新华社在报道中认为,环境治理也不能止于约谈。一方面,必须牵住“牛鼻子”,理顺体制机制,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让环境保护成为政绩考核的核心内容,倒逼地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但更关键的是,应该落实新《环保法》的相关条款,比如“引咎辞职”制度。但这就不是环保部能做主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