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国民都不愿意独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解体了。
NO.836-捷克-斯洛伐克
文|地球知识局 Andy
编|棉花
在苏东剧变铁幕倒下之际,社会主义阵营应声瓦解,被压抑已久的民族主义再次呼啸而出,一大波新兴的民族国家趁势而起。
除了苏联解体之外
一大波东欧、中欧、巴尔干国家也要跟着飘摇
相比快速解体的南斯拉夫和苏联,外界认为捷克斯洛伐克更有可能保持国家统一。因为捷克与斯洛伐克之间既没有历史积怨,边界清晰,也没有居住地域和人口混居方面的矛盾,在文化和种族方面也比前两者更有亲缘。在分离之前,在民调中也只有11%的捷克人和17%的斯洛伐克人愿意选择分家。
有的国家最终解体了
有的国家再次统一了
可惜这个国家最终还是没有能保持统一,变成了两个独立的民族国家。
这是怎么回事呢?
聚少离多
捷克与斯洛伐克人同属于西斯拉夫人,原本同在一国(大摩拉维亚王国)内。捷克在西,山岚环抱;斯洛伐克在东,北面临山,南部是平原。
大摩拉维亚王国鼎盛时期
基本相当于今天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当年也是一中欧大国
两者在文化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宽容一些完全可以认为是同一民族。但这两批人也确实在历史上聚少离多。
其实两国边界很短
而且相互通畅简直亲如一家
最早的分离是在公元9世纪匈牙利人的先人马札尔人入侵时。捷克人凭山据守,后归入神圣罗马,成为新教国家。斯洛伐克则被游牧民族扫荡,接受了天主教信仰,匈牙利大公的加冕典礼就在今天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举办。
源于游牧民族的匈牙利王国
立足于匈牙利草原并向北吞并斯洛伐克
但再向西拿下捷克就很难了
牧场跟不上是个重要原因
到了14、15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一次“大分流”。
在西欧,城市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城镇和工业大行其道;而在东欧,统治者开始收紧对农民的控制,被束缚在土地上以榨取更多原材料产出。最明显的分野便是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德意志人的统治捷克城市高度发达,而斯洛伐克则成为了农奴庄园国家,这为两国后来的分歧埋下了伏笔。
东欧离稳定的民族和国家格局还很遥远
半东欧的斯洛伐克也好不了多少....
这种区别直到1526年两者都被纳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也没有改变。
捷克由奥地利王室统治,作为帝国的工业心脏,工商经济极为繁荣。到了20世纪初,捷克的工业产量占了帝国总产量的80%。经济强大,捷克人就有话语权,从王室争取到了信仰、出版和教育自由,让首都布拉格又成为了中欧文化与学术中心。
一大波捷克造
斯柯达汽车的前身就是一家兵工厂
1859年创建在捷克西部城市
在1868年被奥地利斯柯达伯爵买去并改名
作为奥地利最重要的兵工厂之一曾与德国克虏伯齐名
斯洛伐克人则没有这么幸运了,仍然由民族主义爆棚的匈牙利人统治,失去了民族自治的权利。斯洛伐克孩子从小都只能学匈牙利语,成年人也不能组织合法社团,没有自己的工业系统,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全面落后于西边的兄弟。
托庇于中欧强权奥匈帝国
大家表面上都是奥皇的平等子民
但其实民族林立、各有各的地盘、还分三六九等
奥匈这个复杂度,可见奥地利人也是尽力而为了
一战后,奥匈帝国成为废墟,两个分离已久的民族就像饱受相思之苦的哥俩,迫不及待地拥抱了彼此,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
宣布独立!捷克斯洛伐克诞生
可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很快斯洛伐克人就发现,捷克这个哥哥太强势了。
在政治上,捷克人承包了过去由匈牙利人担任的各种公职,从法官、大中小学教师到基层公务员,以弥补斯洛伐克缺乏知识分子的弱点,这就带有了几分内部殖民的意味了。
西边的捷克人、中部的斯洛伐克人、东端的西乌克兰
这个新国家内部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上,捷克力推去宗教的现代教育,同斯洛伐克的宗教团体起了冲突。捷克人认为自己是在“支援边疆”、“开启民智”,斯洛伐克老夫子却觉得这是败坏传统道德。
其实两国都属于新教-天主教的过渡地带
今天的捷克天主教人口已经大于新教
在经济上,斯洛伐克工业企业大量倒闭,农业也因为土地制度始终没有大的发展,两边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农业人口过剩的影响就是整体社会冲突的增加,这种隔离与冲突最终变为了一场斯洛伐克自治运动。这种思潮在1938年被希特勒所利用,在纳粹占领布拉格之后,建立了斯洛伐克附庸国。时间虽短,但却使斯洛伐克人一尝国家的滋味。
让你稍微品尝几年...
同时有一大批捷克和斯洛伐克人逃到了海外
继续与纳粹战斗到底
学习老大哥
战后两国受到了苏联影响,开始建立社会主义联邦国家。而苏联先进的民族制度也成为了两国再次合并的希望。
这一套苏式的民族制度的思路有三:
1.政治上将“民族关系”提到相当的高度,建立“族群联邦制”或“民族自治区制”。在这种体系之中,族群得到政府的正式认可,先按照族群建立各民族的政党,然后将政治和经济权力在各民族党之间分配。
苏联自己的复杂民族状况所带出的经验
就成了给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
譬如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宪法规定,在联邦层面,最高立法机关由两院制构成——人民院和民族院。人民院有150人,以等额人口为选举基础。民族院有150人,75名代表来自捷克,75名代表来自斯洛伐克。
此外苏式的民族制度还倾向于照顾弱小民族,比如斯洛伐克人杜布切克和胡萨克(Gustáv Husák)就先后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党和国家的领导。相当多的斯洛伐克人进入联邦政府,成为政府高级官员,分享联邦的权力。
斯洛伐克人杜布切克于1971年访问东德
2.经济上联邦政府也有意照顾落后的斯洛伐克,大力投资基础建设,让斯洛伐克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捷克。1970年~1985年,捷克斯洛伐克国民收入只增长了80%,工业生产增长了95%,而同时期斯洛伐克地区国民收入增长了3倍多,工业生产增长了1.5倍。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斯洛伐克的人均收入大概相当于同期捷克人的90%。
3. 社会上,国家对斯洛伐克境内的宗教活动大为警惕,把所有的教堂都被置于国家控制之下,并关闭了所有的修道院,断绝了同梵蒂冈的外交关系。宗教组织效忠于国家,要求信徒少参加宗教活动,以减少因宗教分歧而产生的分裂情绪。
斯洛伐克的修道院
三管齐下成果显著,斯洛伐克人却并不满意。
在政治上,他们抱怨国家虽然具有联邦的形式,但党是最高领导,党的中心又在布拉格,实际上还是捷克人做主。
在经济上,由于斯洛伐克主要负责在钢铁、石油等重工业和军火工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在斯洛伐克地区,这让斯洛伐克人认为布拉格是在把捷克的环境污染搬到斯洛伐克处理,心里又有不满。
最为失败的就是宗教政策。斯洛伐克人笃信天主教,1970年仍有70%以上的斯洛伐克人是天主教信徒。他们躲在家中进行宗教活动,强化了自己被迫害的形象,继续加深了对联邦政府的敌意。
虽然信仰不一样
但是民族美食油饼儿还是要一起吃的
苏联的民族政策最终落得两头不讨好的窘迫局面,让两个相近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他我意识。
和平分手 满是遗憾
1989年11月,原捷克斯洛伐克崩溃,新政权应运而生,试图继续维持联邦制度。
捷克人主导的联邦政府实施休克疗法,坚持自由化放开物价,大幅削减或停止国家补贴(实际上是减少捷克对斯洛伐克的转移支付),沉重打击了斯洛伐克。斯洛伐克独立前的失业率甚至接近12%,是捷克地区的两到三倍。
这让斯洛伐克意识到现在自己还不如以前受到照顾,更没有理由和捷克人在一起了。
这三年的困难和衰退可以说是非常严重了
于是极短时间内斯洛伐克就冒出了八十多个政党,其中相当一部分就喜欢利用族群议题来赢得选票。很快有9个政党公开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斯洛伐克独立”。
捷克方面的回应是强调“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两者都是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的一部分。但斯洛伐克的一些政治人物却不认同这一说法,认为这是对斯洛伐克族群的压制与消解。在他们看来,捷克和斯洛伐克都是独立的民族,原先的联邦国家是一个政治联盟而非同文同种的民族联盟。
此时连民主英雄哈维尔都压不住了
苏式民族政策的后遗症开始暴露了。同样撕裂捷克斯洛伐克的还有苏式时代遗留的价值观之争。
原有制度解体后,捷克人迫不及待地拥抱西方和自由化,而斯洛伐克人则对旧生活还有留恋。当年一份调查显示,37%的斯洛伐克人说他们支持共产主义体制(捷克只有15%),2/3的斯洛伐克人认为高失业率是联邦政府的过错,而相同比例的捷克人则认为这是共产党统治时期的不幸遗产。
布拉格可是有着反抗传统的城市
简言之,维系国家的共识已经不复存在。
面对这种形势,联邦的拥护者们决定让步,提出分享更多权力,改变过去那种中央管制结构,将联邦政府变成小政府,只负责外交、国防、制定经济战略、货币发行等事务,经济与社会管理权将下放给各共和国。
暂时被安抚的斯洛伐克同意了这个提议,民调也显示大多数人民并不希望分裂。
无论如何,此时的民调还是清晰的显示了大众的想法,
希望独立的人并没有占到主流
这个时候政治掮客就要出来搅局了。
斯洛伐克的梅恰尔此时“挺身而出”,大骂自由派领导人都是捷克的跟屁虫,出卖斯洛伐克。他率领的党派后来也通过选举成为了斯洛伐克的执政党。
而捷克方面主政的是一个彻底的自由派克劳斯,在他看来梅恰尔控制下的斯洛伐克已经不值得争取了,应该从底层发动颠覆,重新赢回兄弟。
瓦茨拉夫·克劳斯(左)梅恰尔(右)
联邦的拥护者们试图通过全民公投阻止独立。可立法规定公投需要执政党的支持,梅恰尔当然不会同意,公投计划只能流产。建制派的所有努力均告无效,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混世魔王般的政客操控民意,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1992年7月17日,梅恰尔所控制的斯洛伐克议会宣告斯洛伐克主权地位。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不复存在。
就这样,在大部分国民都不愿意独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解体了。
END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