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的小微金融生意经

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参与方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对这些相对优势进行组合,就能够发挥最大的系统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模式”背后的逻辑。

 |  十字财经

文| 十字财经 李意安

整个2018年,为了纾缓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央行多次对涉及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定向降准,累计释放万亿资金。

但事实上,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从来不在金融机构的态度。相反的,近年来,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各家银行和普惠金融机构的重点攻坚目标。而这一难题的核心题眼则在小微金融风控成本的居高不下、盈利难,亟需商业模式的创新。

与此同时,去年底141号文出台直接叫停了兜底助贷模式之后,业界也呼吁商业模式创新。

今年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下简称《报告》)认为,得益于金融科技创新的加速,中国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正日益发展和完善,正形成全新的服务模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商业的可持续瓶颈。《报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金融科技的“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模式”的概念,为普惠金融的深化发展带来积极启发。《报告》案例显示,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普惠率先实践了这种普惠金融业务模式。

1

断症小微企业融资

2018年6月,央行行长易纲曾在陆家嘴论坛上披露一组数据称,截至2017年末,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比重超过90%,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2018年1月31日,世界银行、中小企业金融论坛、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发布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4.4万亿美元,融资供给仅2.5万亿美元,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缺口比重高达43.18%。

由此可见,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巨大且长期得不到满足,市场潜力无穷。但另一方面,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困扰中小微企业。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流动性传导至小微的有效渠道长期没有建立起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主动脉”,如果没有“毛细血管”体系,仍没法有效输血到末端的小微企业。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机构都将小微金融视作一块开发程度偏低的金融处女地。但鲜少有人能把这场攻坚战打得漂亮。

对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长期以来,其既有的融资服务体系主要服务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在面对分布分散、需求复杂的小微企业时,一方面缺乏风控建模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抵押物、生命周期短、经营情况不稳定、服务成本高等现状,囿于投入产出的“性价比”,传统金融机构失去了掘金小微金融的动力,小微企业只能成为传统融资服务机构的“次级客户”。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手段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服务网点覆盖不足、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也提升了风控的效率。金融科技为推动小微金融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但现阶段技术并非万能。

在普惠金融从“最后一公里”行进至“最后一百米”的过程中,仍有大量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017年公开数据显示,零售贷款仅实现了15%的线上化,这意味着,仍有85%的零售贷款在线下场景发生。与此同时,小微群体的金融能力也相对较弱,需要大量的线下金融服务。

事实上,大量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本身生产经营行为线上化程度就普遍较低。现有企业征信系统和线上大数据系统对小微的线下交易场景自然无法高比例覆盖。而线上数据不足使得大数据风控有效性大大降低。因为所处地域分散、行业繁杂、经营状况千差万别,小微金融的背后潜藏着大量的信贷风险和道德风险。而不同行业、不同经营状况下的小微企业其需求亦复杂多元。

单纯依靠技术短时间无法解决小微人群的现实问题。当务之急是如何把技术和线下金融服务体系相结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找到一条既符合行业发展现状又满足小微人群需求的全新探索之路。

2

“开放”下的“聚合”

针对小微金融种种难点,平安普惠为代表的“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 借助其资源挖掘、聚拢和匹配的能力,聚合信贷业务链条中具有模块优势的参与者,集各方的能力和资源,共同修建最后一百米的引流之渠。

这对市场供给两侧都是一种更为理性、高效的商业模式。

此前金融机构通常独立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部业务环节,机构往往囿于其业务范围、客群偏好、风控技术、服务网络、资金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于做到既专又大,从而阻碍了借贷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客户体验提升和定价的降低。

市场的现状就是,虽然没有一个机构主体能够在获客、风控、资金等所有环节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每一家机构都在某一领域拥有相对优势。在营销、风险和资金的每一环节,试图分羹市场的参与方非常多。

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参与方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对这些相对优势进行组合,就能够发挥最大的系统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模式”背后的逻辑。

所谓“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模式”,是以金融科技为基础搭建开放式借贷服务平台,将借贷业务流程进行模块化拆分,以标准化的聚合机制将场景方、增信方、资金方等信贷业务产业链中的参与主体进行连接,共同提供借贷服务。而平安普惠这类开放式聚合平台的具体做法是将产品设计、资金获取、获客营销、风险评估、增信、贷后管理等全流程各环节模块化,向各个环节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合作方开放。各方参与自己的优势环节,在开放式聚合平台上共同合作完成贷款。

开放式聚合平台模式注重产业链协作,专业化、分工化。在资金端和中间服务流程中,不同于一家机构在某个条线上展开全流程服务,平台模式可以广泛地联合不同领域中的优势企业,协同完成借贷服务全流程。尤其在营销获客、风险评估与风险承担、资金来源等流程中,不同机构各有其优势与局限,而平台模式可以使其扬长避短,依托各自垂直化场景,进行差异化的竞争与合作。

这种模式理论上,在各参与机构遵循自身经营资质要求和机构间合作规范的前提下,彼此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积累、风险管理、科技研发、金融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以协同方式消除业务短板,最大限度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群,覆盖线上线下。

该平台上,场景的来源除了平台方的线下网点和渠道资源,也可以通过引入各类行业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性团体等合作方,找到更多的线下场景并孵化小微低息信贷产品。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开放式聚合平台的风控环节和风险承担环节。

平台基于丰富业务经验提供基础风险评估,以便资金方、增信方在此基础上依托各自的风控体系分别完成独立风控审批。风险管理手段可以通过大数据、建模等多个维度进行,将央行征信、互联网征信等多家机构所掌握的数据和金融科技公司掌握的模型相结合,风控的协同效应能够得以在开放式聚合平台上得以呈现。

在风险承担环节,资金方和增信方共同提供服务,并充分发挥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风险分担的功能。平台还可根据资产状况的不同匹配相应的增信方或者多个增信方进行风险分担。

这样不仅解决了资产端和资金端不匹配、不平衡的问题,更实现了风险的合理分散,缓解了普惠金融的重资产难题,最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并降低融资成本。

聚合平台模式下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高各方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效率,实现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三降”,使业务在稳健运营的前提下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促动信贷服务逐步实现从“普”到“惠”的裂变,有助于为传统金融机构这个“主动脉”到末端的小微企业之间打造有效的“毛细血管”体系。

开放式聚合平台上,全产业链共享优势能够大大加强彼此之间的业务协同,大幅提升风控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小微金融的降本增效,推动了业务规模的稳健增长,并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加速了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资料显示,2005年以来平安普惠已累计为以小微、个体工商户为主的750万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务,其中约70%未从银行获得消费类或经营类贷款。其业务遍布全国310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率达93%。

平安普惠把“开放聚合平台模式”这种成功应用于小微人群的全新普惠借贷商业模式逐步尝试应用于三农。

2016年开始,平安普惠先后通过和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妇联等合作,发放免息贷款帮助了部分农村创业群体。

为了探索商业可持续模式,服务更广泛的三农人群,2018年平安普惠开始扩大聚合的范围,与长期服务三农的农业基层服务机构合作,充分发挥它们长期服务农村基层的优势,更广泛、更深入地为三农人群服务。据介绍目前,和重庆当地专业机构合作的低息三农贷款产品即将落地,2019年将在全国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