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咨询顾问视角看《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在核心三部分的呈现方式与逻辑结构,非常类似于咨询行业常用的基本工具“逻辑树”。

 |  中兴财务共享

文/孙苗

从柴静曾在央视做《新闻调查》到出版《看见》,也一直算是个她的粉丝。2012年她在深圳书城的签售会排队好几个小时,想见她一面。就是这个纤细身材的女子,有着女性独有的异常饱满的力量,清醒的视角与冷静的思辨,以及不刻意煽情却令人动情的柴式感性。

当周末花了4个小时间隔看了两遍后,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想说的挺多此处不表。此处想从一个咨询行业的从业者,进行一次学习和梳理,完全可以说是一种“职业病”使然。咨询项目中,常常会遇到复杂的、由多种因素胶着,难以直接获得解决方案的专题。顾问人员需要依靠有可靠的工具、条理清晰的思维技巧、获得渠道通路的探求能力以及最终呈现出解决方案并与客户达成一致的演绎能力。

《穹顶之下》以TED演讲的方式,极简风格的幻灯片,所有的细节都可圈可点,值得顾问人员学习和得到启发。整个时长103分钟,主要阐述的3个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里来?怎么办?在三部分的时间分配上开场和收尾占用10%的时间,三部分的时间结构大致为2、4、3。

开场干净利落,通过连续抛出2013年北京及全国城市的雾霾数据、出差期间的体验、新生女儿接受肿瘤手术等一连串的论据,对调查雾霾这件事情的意义价值、必要性进行了翔实的立意。虽然雾霾这个议题,本身的质量就很高,值得探讨,她仍然用了数据和共情的方法,对立意进行了严密的表达。我们在项目中遇到问题时,常常急于寻找答案以尽快关闭问题,而往往有的问题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在寻找答案之前,要先求证问题本身是否是高的议题质量,一个好的议题,通常具备3个要素:具备本质的属性,具有深入的假说,可以找到答案,而前两个要素便决定了问题有无必要存在,有无必要找到答案。

在核心三部分的呈现方式与逻辑结构,非常类似于咨询行业常用的基本工具“逻辑树”。逻辑树又称问题树、演绎树等,是麦肯锡最为常用的思考与问题解决工具。它是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并逐步向下扩展。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如此类推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联项目。

尝试将柴静演讲的内容按照逻辑树方法进行整理:

由于排版篇幅原因,其丰富的论据部分不得不做了大量精简

我们可以检视其逻辑结构环环相扣、层层剥茧,并且完全符合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也正是精彩之处,在为此拍手叫绝之余,我们再转而关注支持论点的庞大的论据:采访、国外走访、查阅历史资料、统计数据、甚至调阅NASA的图像。在咨询顾问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精力需要采集信息,除了惯常的访谈、问卷、观摩穿行等方式外,最有价值的便是想办法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信息在传递中由于各异的理解力表达力通常会走形过滤掉一大部分,而最价值的是第一手信息。柴静的调查时间跨度周期长,我们在有限的项目周期中,不能横向延展周期,惟有不断的纵向钻取。当没有思路的时候,离开桌子,走到现场观察,比如我们要弄清楚客户的成本核算过程,从坐在总部的财务部门走出去,走到车间去看看车间的成本员在怎么做,甚至仓库的管理员,领料员他们在怎么做。

对于雾霾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问题,只用了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却让各种观众都能看的懂,包括政府官员、相关企业、专业人士、不懂雾霾科学的普通大众,交代每个问题之间的转场设计圆润而严丝合缝。因此这对我们长期以来产生的一种误区也带来了思考,那就是给客户的报告页数越多越好,PPT越厚,对客户花的钱越负责。这往往也与客户方的思维习惯有关,也曾有遇到过有客户要求在10页片子内把问题说清楚,且每页片子上只能布局不超过三分之二的内容。咨询顾问一般都言辞丰富、能言善辩,我们往往不缺乏表达,我们需要提高的是精确表达,甚至精致表达的能力。

《穹顶之下》除了在短时间内的高速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力以外,柴静在演讲最后动情展望美好的蓝色星球,呼吁普通人举手之力参与环保,这也调动刷新了普通民众在环保生态圈中的存在感,已经有很多知名人士随之发出了从自身做起的承诺。无论柴静做这件事的是非曲直,这是一个表达者必须承受的辩证规律,但这种影响力相信会像蝴蝶效应般带来一些结果。

再回头看咨询顾问的工作,职业化的咨询顾问们,在项目上大多全情投入,辛苦而努力着,然而在专业人士眼里仅仅靠“努力”是不会获得评价的,虽然处理完相当棘手的工作后,可能会获得一些成就感或客户的感谢,但前提一定是产出了有实质价值的成果。支持并鼓励我们继续下去的不是“来自别人的称赞”,而是交出的成果,交出的成果确实引发了些或多或少的改变,就是我们最好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