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成为我国“城市交通主动脉”

轨道交通对城市的经济影响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土地使用率,还为城市创造了品牌效应和市场资源。

 |  商务日报

作者:李冉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战备为主、交通为辅”到交通为主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史无前例。

以战备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建设,总长只有4.8公里。1965年,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开始建设,1971年正式投入运行,比世界上的第一条地铁整整晚了102年。但是中国仅仅用了20多年时间不仅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总长度上跃居世界第一,而且无论是在施工技术还是装备方面也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国产化,技术先进性居于世界前列,开始输出轨道交通装备。例如,向美国波士顿、印度孟买、伊朗德黑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地铁车辆,地铁车辆成为又一个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

1995年,全国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只有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城市。全国运营的轨道交通一共只有4条线,总里程70公里。它们是北京沿长安街地下的1号线,开始建成时叫复八线(复兴门至八王坟),后来不断向东西两端延伸。沿二环路地下的环线,又叫2号线,长23.1公里。两条线总长42公里。天津市只有一条1970年开工建设、1976年1月10日投入运营的地铁,运营里程7.4公里。上海地铁1号线于1990年1月19日开工建设,1993年5月28日投入运行。实际上,上海地铁早于1956年就开始酝酿,但直到1990年才开始建设。

当时建设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城市地铁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战备。这一阶段以“战备为主,交通为辅”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指导思想,立足于自力更生,所有车辆和机电设备均为国产设备,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建设规模小,建设速度慢,基本采用政府计划投资,运营依靠政府财政补贴。

以缓解交通为目的的城市轨道交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开始以较快速度发展,城镇化及城市机动化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双重作用下,特大城市普遍开始陷入难以摆脱的交通困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以北京地铁复八线、上海地铁1号线、广州地铁1号线的建设为标志,我国真正开始了以缓解城市交通为目的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1988年2月,国家批准了上海地铁1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1990年1月,上海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1993年至1997年陆续分段建成通车,线路全长21公里。广州地铁1号线于1993年开工建设,1999年6月开通运营,全长18.5公里。北京地铁复八线于1988年开工建设,于1999年全线通车,线路全长13.5公里。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上海、广州地铁项目的建设,大批城市包括沈阳、天津、南京、重庆、武汉、深圳、成都、青岛等开始上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这一时期,由于资金短缺,上海、广州等城市多利用国外贷款,由于贷款需购买贷款国的车辆和机电设备,其价格又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致使城市轨道交通造价居高不下。同时由于大批量引进国外设备,又缺乏统一标准,致使同一设备出现多种制式和规格,给后期运营带来很大隐患。

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审批城市地下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通知》,暂停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审批。提出根据我国城市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力状况,当前必须严格控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并对在建项目加强管理。这一控制措施虽然时间不长,却给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很多城市的技术力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城市失去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较佳时机。这一阶段,新建完成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只有北京地铁复八线、上海地铁1号线和广州地铁1号线3条线路,线路总长度约54公里。

2000年以后,我国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交通需求迅速增长,尽管近年来城市道路及城市车辆保有量都大幅度提高,但交通问题依然日益突出,表现为交通堵塞、车速降低、车祸频繁、停车困难、高峰期拥挤、废弃、噪声危害严重等。尽管城市道路面积的增加、车辆通行管制使交通阻塞暂时有所缓解,但是由于新增道路有限,不久又恢复到昔日的拥堵状态,而城市交通的增长量确是无限的。总结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教训,我国深刻认识到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并达成共识:大城市的交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公共交通的发展,特大城市还需建立一个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互相协调的综合交通系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目前已有35座城市拥有了自己的轨道交通系统,运营里程共计4000余公里。目前每年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投资约数百亿元。各城市修建轨道交通的呼声也十分强烈。

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交通主动脉”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1-2017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条数逐年增长。截止2017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35座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共171条线路,总里程高达5083.45公里,车站3269座。

2017年国内新增9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里程达409公里。长沙、宁波、无锡三座城市加入“轨交城市俱乐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重庆、深圳等城市基本形成轨道交通网络。到2020年,我国具备建设轨道交通条件的城市将达到50个左右,总里程达到近6000公里的规模,投资也将达4万亿元。也就是说未来几年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将保持大幅增长。

2017年底全球十大地铁城市中,中国占比4成,第一名、第二名均在中国。全球100公里以上地铁网络运营城市,共有13个国家的37个城市。中国城市最多,网络最大。中国内地有12个城市,包括香港、台北为14个城市,其中600公里左右的巨网城市(特大网络)2个,分别为上海637公里,北京588公里。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

——现代城轨交通的基本功能

城市初期地铁建设规划都是集中在人口密集区域和繁华地段,主要功能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地铁的开通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和商业聚集,加速繁荣了带状区域经济,促进城市发展。因此地铁线路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另外,城轨交通有效缩短了城市的“空间距离”。出行方式和交通工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半径。选择步行或者自行车代步,生活半径只有5-10公里。城市公交系统的平均时速约为20公里/时,拥堵时段时速不到10公里/时。而地铁的平均时速达到35公里/时,将人们的生活半径扩大了近3倍。而地铁99%以上的准点率让人们可以准确计算出行时间,减少旅行时间的冗余。时间消耗的减少让人们产生“空间距离”缩短的感受,不仅拓宽了市民居家工作生活的选择范围,同时拉近了各个区域商业圈的距离,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轨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承载大容量客运的系统,其对城市交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经济发展有著深远的影响。

轨道交通使得居住地散出城市中心。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和旧城改造有机连接的组成部分,轨道交通在使得人们出行变得快捷而有序的同时,也将居民的居住区和商业区、工业区进行了有效的分离。由于城市中心对金融、贸易、服务业等功能区城的不断强化,商业设施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原先位于城市中心的一部分居住区需要向外迁移。但是否可以迁移还要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交通是否便利、是否影响人们的生活等。而轨道交通的出现,使得居住区向外迁移的设想成为可能。

轨道交通对城市的经济影响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土地使用率,还为城市创造了品牌效应和市场资源。这些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充分利用都是轨道交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它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水平,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城轨交通的这些功能潜力,仍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内城轨交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城市中的地铁文化

地铁文化积淀着城市文化的精髓。一条地铁从孕育之始,就在把城市文化基因植入自己的血脉。从地铁线路的选择到地铁站点的设置;从站台环境的设计,到地下隧道的布置;从地铁日常管理,到地铁服务水平,种种细节都积淀着城市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乃至特定的文化心理。无疑,地铁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是城市精致集中又丰富多彩的一面。独特的地铁文化,令市民更加热爱生活,也为城市增色。

1984年开始,北京地铁在东四十条站、建国门站、西直门站增设了4幅壁画,开创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艺术的先河。从1995年开始,上海地铁引入了壁画。到2016年底,上海地铁运营的15条线路中,有90余个车站设置了公共艺术品,约占车站总数的25%。重庆地铁1号线小龙坎站是全国首个地铁涂鸦艺术车站,项目从2011年开始实施,其涂鸦均为现场作画,涂鸦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2013年,武汉地铁启动轨道交通线网公共艺术规划研究,以“记忆·梦想”为主题,运用特色站设计及雕塑、壁画、艺术橱窗等表现形式,展现武汉的城市故事和人文历史。

近几年,宁波、长沙、无锡等城轨企业大胆创新,将以往只有商业广告才使用的“内包车”、“外包车”等媒体形式,赋予了全新的公益内容和创意,带动了全国轨道交通列车文化的兴盛。

2014年6月起,成都地铁在七条线路打造七大主题列车,分别为“廉洁文化”“中国梦·劳动美”“童年记忆”“文明成都”“盼达”“菁蓉”“最成都”。在“盼达”号的熊猫列车上,成都地铁对车厢拉环、看板、立柱、座椅挡板等部位进行了硬件改造,创下了列车应用新的范例。2017年5月,天津地铁在地铁3号线发布“迎全运”主题列车,将全运会搬进地铁,让轨道交通承载城市盛事。

2017年3月,杭港地铁联合网易云音乐在1号线推出“乐评专列——看见音乐的力量”,以对话框的形式发布红底白字“治愈”或“致郁”。活动一经推出就引起乘客和媒体的关注、共鸣,得到微博、微信的广泛转发,成为一时的社会热点。2017年5月,载满深圳人故事的“地铁表白专列”出发了!深圳地铁策划了1号线520表白专列,为全城带去恋爱气息。2017年5月,“中国梦·劳动美”中国首趟全国劳动模范主题专列由长沙地铁驶出。

今天,城轨公共艺术已不再只是将艺术作品放入公共空间,而是将这些艺术的创作紧贴生活,为市民享用,和生活交融。随着城轨文化在列车媒体上的深度实践,未来的列车,会越来越萌,越来越有内容,列车里不期而遇的惊喜,会越来越多。让处于地铁之中的人们,重新体会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高质量地理性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的40年。我国城轨交通是改革开放最富成果性的行业领域之一,因为其始终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根本性主题。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数据,截止2017年底,我国城轨交通通车里程增长到5021.7公里,全年客运量达到185亿人次(不含港澳台区域),2017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完成建设投资4762亿元,在建线路6246公里,可研批复投资额累积38756亿元。

2017年8月份,内蒙古多条轨道交通项目均被叫停,其中包头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已经进入了建设期。这意味着城轨交通“踩刹车”了。全国城轨交通建设热潮降温的深层次原因从宏观背景看是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平稳,2017年以来,特别是2017年下半年,“防风险,提振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城轨交通作为大型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投资属性,被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而经济有周期,所以城轨交通建设也有周期,从波峰到波谷是行业正常现象。站在城市建设民生为本、量力而为的理性立场,从地方财政收入与城轨交通运营补贴支出预算的匹配度看,发改委采取审慎的态度抑制二、三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冲动,规范城轨交通建设就不难理解了。

城轨交通公益性特征明显,是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缓解城市拥堵、引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向更高级阶段迈进,以及城市群战略的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城轨交通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但新一轮的发展必然符合新时代发展形势要求,需要更加注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健康可持续能力、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环保。

智能轨道交通是大势所趋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出行要求的基础上,对出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也使得现代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都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的分析,在智慧城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未来我国城市交通智能化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87亿元。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指明,“高速轨道交通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优先主题,《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更是将“智能交通系统”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因此,以通信系统、以及信息系统为基础的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必将是现代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国家、公司、企业也纷纷加入智能化的浪潮中。比如,以智能控制的连续动力牵引为代表的磁悬浮线轨道交通使轨道交通进入4.0时代。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现代轨道交通专项”更是启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和时速200公里中速磁浮交通研发项目。而磁浮交通作为一个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的主动控制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维护和管理都实现了自动化和信息化,并且运行可靠性相对更高,而且还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可以更好地适应周边地形,选线受周边设施、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少,在舒适度、国民经济效益等方面,也具有巨大的优势。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装备的有力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列为了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发展。过去的十多年,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的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进程,近年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向着规模化、结构网络化、制式多样化、装备智能化方向发展。

当前,在全国各中心城市以及各城市群之间通过高速铁路网络连接,多层级、大规模的网络化轨道交通系统正在中国快速建立。如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区域采用大运量的地铁;在中心城区与卫星城之间、卫星城相互之间以及郊区和旅游区采用中运量的单轨、磁悬浮和现代有轨电车等制式;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以及各卫星城之间,采用市域铁路及城际铁路等。

同时中国轨道交通领域也正在迎来一波信息化智能化的浪潮,除了传统的参与者比如中兴、华为等在通信领域的更新换代之外,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网络科技公司凭借其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优势,积极进入轨道交通领域,手机扫描支付、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已经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迅速铺开,这些高科技企业对轨道交通行业的颠覆和重塑,使轨道交通的前景不可限量。

经统计,在城市轨道交通所有风险事故中,70%以上的事故原因是由施工技术处置不当和管理滞后引起。2014年国家便出台了相应的行业规范。如同人需要定期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和消除疾病一样,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也开展“体检”工作,这就是工程监测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轨道、结构设施病害健康监测已经开始纷纷登陆一线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当中。轨道交通相关的运营维护监测高科技企业也纷纷加大力度,进入全国轨道交通行业领域,全方位提升轨道交通领域的科技管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