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学是掘金矿场,还是新瓶装老酒的把戏

培训费只是消费者购买“入场券”的钱。

 |  互联网体育

作者:芦文正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体育游学都是一种盈利手段。凯兴资本合伙人辛颖认为,体育培训机构做体育游学项目,如果能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可以接受微利。“如果亏钱,还是不要做了。”他说。

在我国,体育游学市场巨大。据国内游学机构“金榜题名”提供的数据,未来10年中国游学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但广阔市场空间背后,是较高的实操难度。不管是哪一类游学,都涉及到实践教育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设计得当,才能提升复购率,扩大规模,获取更多利润。

市场痛点

很多人不了解体育游学,据威马体育创始人孙威介绍,体育游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体育比重较大,比如带着某个运动队出国做相关培训,跟当地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另一种是游学比重较大,去国外象征性地打比赛,或者去国外看赛事。但不管是哪种,体育游学市场近几年发展很快,成为新的创业和投资热点。

孙威就是其中之一。此前他曾供职篮球培训机构哈林秀王,这段经历让他看到了游学市场中的痛点,并希望通过创办中外体育游学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青少年培训机构创造价值,与行业共赢。

为了突出差异化,中外体育游学营中的体育游学项目都可以定制。孙威说:“学员可以选择多去看几场比赛或是多跟当地俱乐部交流学习,还是跟国外的教练训练,去不去旅游景点,全凭个人意愿。

孙威的做法在业内不常见。目前,市场上的体育游学项目,大部分是由体育培训机构或者营地教育机构在做,提供的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

其实,三年前,就有类似体育游学的冬训营、暑期班之类的活动,带着小队员们到访台湾,日本等地。所以在谈及体育游学时,同启新星创始人史英志认为并不新鲜。

“在我看来,这就是冬令营、夏令营的另一种形式,只不过现在体育游学市场火了,才有人觉得这是新鲜事物,其实我们小时候在棒球队里就有类似这样的出国交流活动。”在从小到大就没离开过棒球的史英志眼里,出国游学或者训练是常规。

不过,孙威更把体育游学项目看成是青少年培训机构树立品牌、消课与变现的重要手段。

“体育游学活动还能提高孩子对运动的理解和对俱乐部的认知度。”孙威说。

可以接受微利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体育游学都是一种盈利手段。凯兴资本合伙人辛颖认为,体育培训机构做体育游学项目,如果能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可以接受微利。

“如果亏钱,还是不要做了。”他说。

换个角度理解,对于体育培训机构来说,做体育游学项目,盈利和变现是基本要求。

去年,同启新星俱乐部曾在珠海、北京做过训练营,也曾去日本观看了甲子园的比赛、训练。

“做这个项目其实就是为了盈利,但是绝不会追求过高的利润率。” 史英志说,过去国外游学项目大概有20%-30%的利润,这和在北京市或者国内的其他地方的利润率几乎一样。

不过史英志也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培训机构都甘于赚取这样的利润率,“有些大的机构,品牌效应足够强,家长们愿意为高消费买单”。

与史英志做To C的生意不同,孙威服务的市场集中在B端。据他说,过去一年他大概与50个培训机构聊过体育游学项目,有三家已经成行。他的体会是,体育游学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做,俱乐部自己执行或者外包给旅行社之类的机构会出现问题。

目前,孙威与美国、日本两地游学机构已经达成了合作。仅去年,经中外体育游学营渠道前往美国和日本的运动员约有50人,客单价每人4万元左右。

孙威透露,去年营收有200万,利润大概有40万。不过,他会把部分利润让渡给俱乐部。

“我们和俱乐部有两种合作模式,一种是给他们渠道价格,即我们能接受的最低价,让他们提升价格去招生,提升的部分归俱乐部所有;另一种是他们去招生,我们给予一部分返点。”

虽然财务数据看上去还不错,但孙威坦言,这个生意有淡旺季的差别,而且复购率和频次都不够高。

“我们这个价位在游学领域算是低的。”他说。

另外,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体育培训产业而言,首先需要亟待解决获客问题,同时还要为自己正名,因为在很多体育培训机构眼中,体育游学更像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孙威认为,“大家的品牌意识还没发展起来,很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还没意识到,体育游学除了消课和盈利外,还可以帮助俱乐部在很多方面进行提升”。

赋能

虽然认可“盈利是体育游学的基本要求”,但体育游学对于俱乐部的价值,辛颖认为除了盈利,更多体现在增强用户体验。

“冬令营、夏令营、体育游学,在开班前,学员们信心满满地去了,回来后,觉得自己还有所欠缺,于是跟家长说再报一个学期的课,”虽然游学项目本身是微利,毛利率也不高,但辛颖说,“通过体育游学,增强了用户体验,这才是体育游学为培训机构带来的价值。”

在辛颖眼中,培训费只是消费者购买“入场券”的钱。当用户入场后,流量如何运作,如何变现,才是从业机构和创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流量变现不是简单的导流,而是关乎社群运营,当社群运营成型后,可以嫁接很多项目,体育游学只是其中之一。”不过,辛颖也建议体育培训机构的从业者,不要强买强卖体育游学项目。

“增强用户体验与否,是做或者不做体育游学项目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做项目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边界,如果什么都卖,造成了不好的用户体验,是对自己品牌的消耗,家长也一定不会爽快地买单。”辛颖说。

作为专业投资人,辛颖认为在所有的创业项目中,教育培训的服务逻辑最复杂。体育培训属于教育类的一种,付费主体和消费用户是分开的,买单和消费的时空是割裂的。

“一开始,买单决策权是在家长手里,但到了后面,是否续课变成了由孩子来决定。”辛颖表示,体育游学对于续课绝对有好处。

“以此类推,任何培训机构想做的其他项目,如果增强了用户端的体验,都可以做,” 辛颖说,“不仅是为了变现,变现只是消耗流量,而培训机构要做的,是运营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