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品牌官方和创始人涉嫌辱华,意大利著名奢侈品牌Dolce & Gabbana杜嘉班纳深陷舆论风波。形势愈演愈烈,对美妆界还会有哪些后续影响?
CBO记者 张慧媛
由于一条充满刻板印象的广告和随后创始人的“辱华”行径,近日,本该在上海举办风光大秀的Dolce & Gabbana杜嘉班纳(下文简称D&G)再也“秀”不起来。
虽然惹事儿的是时装线,但作为一家横跨时装、香水及美妆、皮具和配饰等多个时尚领域的奢侈品集团,D&G旗下的香水及美妆线也受到舆论波及。
纵观此次“D&G事件”排山倒海般的舆论效果,和消费者、商家以及政府出面的抵制行为,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可能是首个被各界人士联合抵制的国外品牌”。除了杜嘉班纳,还有哪些美妆品牌踩过“政治高压线”呢?
事件:“中国风”展示刻板印象,创始人 “辱华”
11月18日,有网友直言,D&G为即将而来的上海大秀所拍摄的“中国风”广告“起筷吃饭”,涉嫌严重的种族歧视。
在该视频中,一位眼睛上挑的中国模特(细眼睛是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在镜头面前展示如何用筷子吃披萨、甜卷和意面。背景配音傲慢感十足,远景是杂乱的灯笼、对联以强化中国意味。
D&G在国外社交平台Instagram上首先展示该广告时,首先便招致了外国网友的批评,网友们形容该广告“既不了解中国文化,也缺乏对中国消费者的尊重”。
如果说这仅仅是部分网友的质疑,那么该品牌创始人对中国的辱骂直接扩大了舆论喧嚣。一位越南网友愤怒贴出D&G品牌创始者Stefano Gabbana和她的对话。对话中,该创始人并不认为自己对中国文化理解有误,还直接对中国爆粗口。
此举彻底引爆了舆论,11月21日,本该是D&G在上海举办年度走秀的日子,但作为对品牌连续辱华的回应,陈坤、王俊凯、迪丽热巴等明星和走秀模特集体罢秀,这场据说是耗费数千万的年度大秀不了了之。
下午,该品牌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品牌官方及创始人的社交账号均被盗用,所发布信息不代表公司及本人立场。
今日(11月23日)下午,D&G两位创始人在微博发布道歉视频,并用中文说“对不起”,截至记者发稿之时,该条热搜仍占据微博热搜首位。
对D&G的怒火不仅局限于消费者层面。一夜之间,线上线下的商家都将该品牌连夜“封杀”。
《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发现,在包括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网易考拉、唯品会等多个购物平台,输入“杜嘉班纳”等中英文品牌相关字眼,搜索不到任何相关产品。而根据《北京商报》和《新京报》等多家媒体的实地走访,连卡佛等门店加入“封杀”阵营,多家百货内的精品店门可罗雀,已有消费者到实体店退货。
发酵:美妆线2016年被资生堂接盘,暂未进驻大陆市场
而此番的D&G成衣线风波,让D&G美妆线“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实际上,2016年,D&G便与资生堂签订了香水、彩妆、护肤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相关的全球品牌授权协议,从宝洁手里接盘这一年销5亿美元的奢侈品牌。通俗来说,D&G美妆线现在姓“资”不姓“杜”。
资生堂中国的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透露,D&G的美妆线目前确实是由资生堂“独立运营”。但这场风波会不会对D&G的美妆线造成影响?以及D&G的美妆线会不会进驻大陆市场?资生堂并未直接透露。
资生堂官网显示,D&G的香水彩妆线目前在日本、中国香港、亚太地区、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销售,而相较于成衣、香水和化妆品均春风得意的香奈儿、迪奥等奢侈品牌,D&G的美妆之路走得相当坎坷。
在D&G美妆线官网,该品牌划分为香水和美妆两大类,产品线囊括面部、唇部、眼妆、指甲油和配件等品类。其一支口红的售价为4200日元(约人民币258元)。目前该品牌香水和彩妆的线下销售渠道仍以百货为主。
据彩妆界业内人士透露,D&G品牌的香水销量不错,但是彩妆线表现乏力:在彩妆市场一路飘红的当口,D&G彩妆表现过于低调,网点过少,又缺乏明星单品,没有将品牌记忆点和市场良性互动,似乎错过了中国市场的快车。
但她同时也认为,D&G彩妆线本可以有更好发展。因为该品牌调性十足,以浓郁的西西里风情在现有的高端彩妆中独树一帜。
不过“D&G近期内应该是有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计划,因为它和多个国内知名的美妆KOL联系比较紧密”,该业内人士观察到。而记者也在微博等社交平台看到,9月份上市的Dolcissimo哑光液体唇膏一改往日D&G彩妆低调形象,自10月份以来在国内网络上曝光频频。
外延:民族、政治是最大的高压线,外来和尚怎么念好中国经?
D&G触碰的高压线,是所有国家消费者最为宝贵的“民族自尊心”。而近年来,和D&G一样触碰到高压线的外资化妆品不在少数。
首当其冲的品牌是The Body Shop、Lush,Kiehl's等一系列被质疑“支持藏独”的品牌。无论是在产品包装上印有“International Tibet Network”(一个支持藏独的组织)标志的Lush,还是在官方社交媒体上发布达赖喇嘛的照片的美国化妆品品牌Anastasia,都随即遭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声讨。但因为诸如Lush等品牌因反对动物测试,迟迟未能在中国大陆上市,该抵制后续效果不明。
其次,因为国家间的政治关系遭受波及的品牌,则以韩妆和日妆为首。2017年,中韩关系因萨德问题落入冰点,多个韩国化妆品品牌的宣传计划陷入停滞,多个百货相关负责人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兰芝、雪花秀、SUM37°等品牌销量下滑严重。
除此之外,近几年,各大美妆品牌纷纷针对中国新年推出生肖纪念版产品,夸张的造型和配色,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生硬解读,何尝不是一种隐形的歧视?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被消费者无力吐槽、“丑哭了”的限定产品是一种强势的“单向度传播”,实际上暗含了对于中国文化审美的敷衍和无视。
如果将1992年,LV在北京开出中国第一家精品店作为奢侈品正式进入中国的标志。诸多时尚界人士认为,“D&G事件”引发的明星、模特罢秀可以说26年来奢侈品在中国发生的最大活动事故。
这进一步反映了,西方对于东方的“傲慢与偏见”。纵然到今天,西方奢侈品们面对的是可以买下32%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中国消费者(该数据来源于贝恩咨询2018年出全球奢侈品报告)。
充满“西方文化优越感”的傲慢营销方式,终将难以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心,有的甚至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换一种视角,与中国消费者有共情关系的本土品牌,在深挖内涵、走向高端这条路上就天然避开了这种“政治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