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不是我的错觉吧?

追星可以让人获得精神支柱,偶像身上存在着粉丝的共鸣和共情,是自我投射的理想人生。

 |  娱乐硬糖

作者:李春晖

追星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以前从不追星的人,今年也纷纷加入了追星阵营。忽然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身边已经有不止一位已婚女性朋友来拜托我,想要朱一龙的签名照。

非常的惭愧,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完整看过《镇魂》。但看视频cut和图片,角色确实是温润帅气,而且是如今荧幕上比较少见的类型。完全没有不尊重的意思,朱一龙身上似乎还有种饱经凌虐的气质,也算是独一份儿。

但比起他本人,我其实对他的粉丝心理更感兴趣。硬糖君的朋友薄荷已经是俩娃妈,以前从不追星,甚至还有些看不上追星,觉得那是心智不全的小孩子的游戏。

而且,目前市场供应的主流偶像是“小鲜肉”,薄荷觉得他们演技不行全靠脸,成年人看不上这种“没实力”的人。但作为原著粉看了改编网剧《镇魂》后,朱一龙刚好是演技和颜值都在线,气质和人设既不是“小鲜肉”也不是“老腊肉”,完美契合薄荷这个年龄层的需求,填补市场空白。

这就进入追星预备期,作为剧粉对演员感兴趣,于是开始补剧、补采访。薄荷此时才发现,原来这个好像第一次见的演员,已经演过这么多戏,而且普遍是烂片。

“感觉他资源很虐,但也没被娱乐圈这种浮躁的氛围影响,在烂片里也认真演戏。就像是我们一直在工作,虽然看到很多人靠拍马屁之类上位,但我们也没有失去本心啊。”薄荷说。

而随着关注越来越多,逐渐靠近饭圈,黑料、对家也就席卷而来。原来娱乐圈有这么多神操作,追星又有这么多道道。在这种对抗对家、黑子的过程中,薄荷开始成为一名标准粉丝。“也就买了一万多(代言产品)吧,其实比玩游戏省钱多了,而且东西也都挺好用的。”

据薄荷说,在她加入的朱一龙粉丝群里,像她这样第一次追星的“已婚已育妇女”,还很不少。

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的说朱一龙是“少妇杀手”什么的,毕竟他还是拥有很多真情实感的少女“妈妈粉”。但就硬糖君观察到的情况而言,朱一龙作为全新流量,确实撬动了一个增量市场,打开了一片偶像蓝海。

这或许也是其能够凭借一部热门网剧至今保持超高热度的原因。去年同样因为一部网剧走红的胡一天,今年就完全销声匿迹,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那种“校草”形象可替代性太强了。 

2018年,像朱一龙这样让从未追星的人感受到追星乐趣的,还有《创造101》的选手王菊。

在101女孩中,王菊好像是一夜之间火起来的。黑、胖、高龄,这样的形象让她在女团美少女中显得格格不入。但也正是“重新定义偶像”的人设,让她具有了挑战传统和挑战大众的符号性。

大批王菊表情包、段子顺口溜被制造和投入网络,掀起了一场社交狂欢,而很多参与者甚至并没有看过《创造101》。他们第一次追星,从未享受过这样的狂欢气氛,参与一种偶像文化的创造,虽然可能“菊心叵测”,仍然乐趣无穷。

朱一龙和王菊,都是2018年出现的新类型偶像。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王菊的粉丝更倾向于自我表达,王菊只是他们用以向世界原有规则发出抗议的一个出口,一面旗帜。但朱一龙的粉丝还是将其作为偶像对待,虽然对他可能有更成年人的心理投射。这也是为什么王菊最终未能成为“火箭少女”,王菊热度也很快散去的原因。

2018年毫无疑问是个娱乐产业的“小年”。电影国庆档的票房成绩简直别提啦,电视剧收视率也是每况愈下。截止目前,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竟然仍是年初播出的《恋爱先生》。其1.561的收视率,放在往年剧集市场,卫视前十都难进。视频网站虽然火了《延禧攻略》、《如懿传》、《镇魂》等,但显然不足以满足全年市场。

但与内容领域供给匮乏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2018年成为追星“大年”。货真价实的“偶像元年”,这次真的来了。

《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的起步形式都不算太好,一个是被群嘲,一个是关注度低。但最终都成为年度现象级网综,并且捧出了当下最火的男团女团。是因为节目后期渐入佳境?硬糖君真不觉得,倒觉得是人们太想追星了。 

而除了这些常规偶像,其他行当也都在被泛偶像化。现在不是听相声都要带荧光棒了吗,不是看书都要给作者打榜了吗?

与此同时,以往“追星都是年轻人的事儿”的观念也在被打破。追星的上班族,30岁以上还在追星甚至是刚开始追星的人,正在不断增加。 

你会不会有时脱口而出“无聊”?也不是有什么具体的困境,就是很无聊。机械麻木的重复生活,没有什么特别开心的事,也没有什么十分悲伤的事,情绪和生活一样死水无波。

现代生活一方面在时间上彻底填满我们,一方面又在心灵上留下巨大的空洞。

工作、通勤、吃外卖、生活琐事,在被这些东西填满的情况下,按说我们应该很渴望“自己的时间”。但恰恰相反,我反而不知如何面对“自己的时间”。只要稍不留神,巨大的焦虑感或空虚感就会向我袭来,将我湮没。那些眼前无法完成的事让我焦虑,那些可能永远无法完成的事让我空虚。

不知别人如何,如果让硬糖君完全放空的独处,既没有在工作,也没有看手机,很快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必须听点什么或看点什么才能缓解,哪怕坐在马桶上读洗发水成分表都成。 

总之,不能让耳朵或眼睛闲下来。因为一旦没有外界内容输入,我就必须面对自己,面对不令人满意的自己。我必须用娱乐来填满它。 

可说真的,你说这年头还有什么像样的娱乐?

频网站越来越走垂直化产品化路线,不断重复更容易成功的甜宠青春等题材,真的很容易腻味。

年度收视亚军《娘道》 

看电影?电影是需要消耗更多时间的娱乐,一来一去少说花去3个小时的整块时间,而且一周才更新一次,经常也是无片可看。 

打游戏?游戏需要花掉的时间精力,对于上班族,很快就会感到无法支撑。更何况版号管控后,越来越少新游戏进入市场,老游戏又不可避免的走向下坡路。 

至于演出、出游等活动,事实上无法作为日常娱乐。短视频、直播倒是可以,但看得时候笑哈哈,关上以后就会异常空虚——我到底在干嘛,花了一个小时不知道看了些啥。

说是都要来争夺“国民娱乐总时间”,但你们倒是来争啊,完全没有感受到那种被众妃争抢的尊贵感啊。

而追星是一种既重度又碎片化的游戏形式。它的情感体验是重度的,玩法却是可以碎片化的,丰俭由人。

要知道,这是非常难做到的。大型客户端网游可以提供深度的情感体验,和帮派的朋友、和情缘都可以产生深度情感交流。但端游实在太花时间了,而且要求的是完整大块时间,工作的成年人很难做到。

手游的玩法更加碎片化,但情感体验却又没那么深了。而且随着手游的发展,玩法越来越重度,又氪又肝是常态。 

追星就可以刚刚好把你的空余时间填满,因为其自主选择性很大。你既可以加入饭圈,每天做数据、控评、打榜,鸡血的去战斗,获得最强的集体感和荣誉感;也可以做个氪金散粉,看看物料,买买代言,偶尔签到转发,将追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充实美滋滋;甚至可以彻底佛系,喜欢就看两眼,有用就买一买,也算是种个人爱好,日常调剂。

由于喜欢的音乐人整容,硬糖君的一位朋友曾经“脱粉”了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回归了,因为不追星的日子真的很无聊。而回归后,她“随便剪剪”的粉丝小视频在微博获得了超高点击和转发,让她很有成就感。她还开始尝试在lofter写文,也是一堆人催更。 

追星可以让人获得精神支柱,偶像身上存在着粉丝的共鸣和共情,是自我投射的理想人生。

“社畜之光”,薄荷这样定义她对朱一龙的粉丝感情。

“社畜”一词最近在国内也流行起来,原是日语新造词汇,用于形容上班族,指在公司很顺从的工作,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

“戏烂人不烂”,是粉丝常用的一个挽尊梗。但换一种方式理解,就是他在这样烂的项目里也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好像还真有点励志哎? 

“虽然工作十年了,但还没有被工作压垮!”薄荷认为这是朱一龙的一大萌点。她也工作十年了。

说起来,追星对少年儿童有什么影响硬糖君不好说。但对于成年人,追星人永远是年轻。追星可以让人保持热爱一件事物的能力,保持少女心。日本宝冢的中老年贵妇粉丝团,是硬糖君最理想的晚年生活。 

行文至此,或许应该进行一些升华了。比如,业内是否应该更注意挖掘“粉丝蓝海”,别光盯着归国、偶练那种传统美少年市场了,面向熟龄粉丝群体的新偶像,一样大有可为嘛。甚至说相声的、打乒乓球的、写书的,无处不可偶像化。大家只是想追星而已,对“星”本身倒没那么多条条框框。

“叔圈”崛起 

但另一方面,追星能遮蔽我们生活的空虚和对自己的不满,偶像是代替自己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人,可是能够最终解决内在问题吗?硬糖君很喜欢那些“因为追星变成了更好的自己”的故事,但也常见到太真情实感追星反而变得不快乐的网友树洞。 

可又有什么能真正让生活变得有意思、有意义呢。似乎也只剩下谈论明星八卦了。 

浮生长恨欢愉少,肯爱千金轻一笑。硬糖君也想去追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