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酷炫、吸引眼球是不少人对于集装箱建筑的印象。那么等到新鲜劲过去了,集装箱建筑留存的意义又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照着导航一路奔波之后,眼前上海松江区的这片工地在周围的一片废墟里,颇有点遗世孤立的味道——在集装箱连起的一片建筑里,办公室、胶囊房、游泳池、餐厅酒吧、休闲露台,设施一应俱全,鲜花铺满墙面,内饰都参照五星级酒店标准……
这片集装箱建筑群,就是之前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不小关注和讨论的“百万豪华集装箱建筑群”。
“因为媒体的曝光,这几个天来参观和咨询的人真的很多。”坐在集装箱做成的办公室里,上海集酷建筑模块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云军对界面记者说。集酷是一家专门从事模块化建筑设计、运营和建造的公司。
由于藏在一片工地里,“豪宅”在平时并不怎么显眼。但靠着互联网,集装箱的抢眼外形搭配颇有反差的豪华装饰让这个建筑形式连带着集酷这家公司都在一夜间获得了无数关注。
“很无意的,因为一个客户把我们的照片放上了网,一下子就得到了那么多关注。”高云军说,“我们一开始就是喜欢集装箱这种粗犷的风格,后来才想到也许可以以此做点事情。”
他口中的“做点事情”是指把快报废但成色还不错或是全新的海运集装箱改造成可以用来居住、工作或作为公共空间使用的建筑。到目前为止,集酷已经用集装箱做过咖啡厅、报刊亭、胶囊公寓、高级酒店,甚至还有南极科考站,而未来,他们还要做集装箱房车、移动式酒店以及创意园区。
其实,这种在不少人看来还很新鲜的建筑类型在国内外都已经有过相对成熟的应用案例,比如英国伦敦的Boxpark(盒子公园)就成了著名的临时潮牌购物区,而从事有机蔬果种植和销售的上海多利农庄则用集装箱厂房来完成日常的接待、办公和食品包装等工作。
而外界之所以一直觉得这种形式新鲜,除了一方面它的外形的确特别,另一面,从根本上说,这种建筑形式在大规模推广上其实存着很大的难度,所以多年来它们仍然并不常见。
“想把集装箱变成一个房子很难,”多利农庄的主设计师、建筑事务所Playze合伙人何孟佳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集装箱本身的发明就是为了运输的方便,现在非要把人塞进去,我觉得挑战很大。”
尽管做出过像多利农庄这样曾被评为“全球10佳集装箱建筑”的设计,何孟佳却并没有就此把集装箱建筑作为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支线。相反,按照他的说法,自从有了多利的项目,对于每一个找上门来想做集装箱建筑设计的客户,他都会花上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说服他们不要这样做。
何孟佳把不做的原因概括为了三大方面,结构、保温和好处有限。
首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多层集装箱建筑绝对不是垒起来那么简单——想做复杂的建筑结构,集装箱原有的一些面和梁就需要拆除,那么整个结构都需要重新计算。
集装箱本身还不具有保温隔热性。这就关系到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率的保温结构。显然,做外保温层会破坏集装箱的外观,那么做内保温层时如何在顶面和墙面的交界处做好无缝衔接,避免屋内冬冷夏热,就是设计师需要攻克的难题。
另外,因为集装箱的所有面都是金属材质的,所以金属板和保温板之间容易积蓄冷凝水的问题也需要考虑,否则长期下去,金属和保温板间的夹缝就会容易发生霉变。
当然,集装箱也有省钱、环保等优点。只是在何孟佳看来,这些优点能带来的好处实在有限。他以安装大功率空调为例,强调由于集装箱建筑的保温隔热或多或少存在 问题,所以空调成为了集装箱建筑常年需要使用的“标配”,这意味着大能耗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害也应该引起客户的考虑。
“我们之所以在多利之后没有再做集装箱项目是因为,不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客户对于环保的支持等方面,我们都没有再找到像多利这样合适的项目机会。”何孟佳说。
因为多利农庄拥有大量的土地,何孟佳在设计上能自由地运用“地利”对集装箱的上述弊端做补救。比如,他把整个集装箱建筑的三分之二放在了农庄的一个厂房里, 使得大部分建筑能被一直挡在阴影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温隔热的效率。又比如,他在建筑下方挖地三尺,做了地源热泵系统来为空调自主供电。
不过,在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下,相较于把集装箱建筑常态化,把它当做可移动、易拆除的临时建筑形式可能会更好。
2011年创立的伦敦Boxpark购物区就是个好例子。这个由60个集装箱组成的建筑群从搭建、装修到开业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为创业初期的设计品牌们提供了与潮流大牌同场展示和销售的空间。
因为计划建成5年后就拆除,所以品牌入驻的合同期限灵活,最短可签一年,同时租金低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初创品牌的资金流压力。现在这个购物区已经成为了设计师们梦想的创业地,全球游客们必去的伦敦景点之一。
Boxpark的成功,让它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些模仿者。在成都的一环路上也有一个类似的集装箱园区,叫做爱盒子(Ibox)。爱盒子由来自英国的建筑事务所HBI设计, 从与政府谈规划到在2014年12月正式开幕,两年的时间,这一片占地2000平米,可容纳20余家企业的彩色集装箱建筑群出现在了成都街头。
与Boxpark类似,因为政府规划的关系,这些集装箱很可能会在两年后拆除,所以在租期上不会存在一签好多年的问题,同时租金也能有所优惠,相较同等地段和大小的街铺,每平米能便宜几十块。这对于不少缺钱的中国创意人是个好机会。
“但我们和Boxpark还是有所区别的,”爱盒子经营团队成都知识城爱盒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蒋敏英说,“Boxpark是纯商业的,除了设计师品 牌,还会有一些像Puma这样的大牌子,但我们选择做的是一个创意商业区和创意园区的结合体,现在一层就是设计品牌商店,二层主要是设计师工作室和品牌办 公室。”
Boxpark 除了有不少初创设计师品牌,还有包括服饰品牌GAP、化妆品品牌Smashbox等这样被顾客熟知大众品牌,帮助整个园区吸引了不少客流。而爱盒子却采用 了一半商铺、一半工作室的半商业化的业态布局,这为整个园区带来了一个尴尬——不说占了一半空间的工作室,剩下的一半购物区因为全是小众的设计师品牌,无 法在短时间内吸引足够多的人流,这对于那些在一楼开商铺的企业来说尤其敏感。
“说实话,现在这里的人流和我预期的还是有落差,”一位不愿具名的爱盒子一层商铺业主说,“我觉得主要还是管理理念的问题,人家会因为集装箱这种新鲜的形态来第一次,但要吸引人家持续地来就要看园区管理者在招商标准、业态规划上的能力了。”
实际上,蒋敏英和整个爱盒子管理团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告诉记者,人流少与地块实在太小也有关系——只能容纳20多家企业的规模限制了他们的招商机会。可即使是这样的规模,爱盒子既不愿意引进大众品牌,还要分出一半来做工作室,大量吸引人流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现在也会办一些吸引人流的活动,比如创意市集和创意周末,也会引进一些国外的活动资源,这些活动都会更容易吸引年轻人到我们的园区来。”蒋敏英说。
撇开招商和业态不谈,集装箱建筑的确为不少创业的人提供了机会,这不光是对设计师这个群体而言的。高云军在采访时也表示,集酷正在和一些创业园区接洽,希望 能做一批专供创业人士办公和居住集装箱建筑。用他的话说,“办公和生活都能在这样一个低成本的箱子里完成,能一直保有创业者的热情”。
集酷的另一个计划——移动酒店,也充分运用了集装箱建筑的优势。
“现在很多景区酒店配套设施跟不上,而且有些景区是季节性的,另一方面很多赛事和活动也对临时性住房有需求,所以我们想做移动酒店,避免重复建设,”高云军说。
集酷的目标是,以后某些地方临时地需要30个或是50个房间,他们就能把结构已经预装好的房间吊装过去,然后用一周做软装,之后酒店就能投入使用。这样大大节省了反复建造、拆除所会浪费的时间、金钱、人力和物力。
“如果你把集装箱当符号使用,大家一直因为新鲜来参观,那么两年后就没人会再来了,5年就彻底不能让人再有新鲜感了。而只有当一个东西和人的使用结合在一起,它的生命力才会更加长久。”何孟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