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获得捐赠超过35亿元 国内首例基金会办学探路

西湖大学的基金会计划未来获得捐赠金额要超过200亿元。

 |  21世纪经济报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沈玉姗

10月20日,备受关注的西湖大学在杭州举行成立大会。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定位“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

首任校长施一公在会上表示,西湖大学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科技评价标准和现代大学管理机制的探索,最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敢为天下先的拔尖创新人才”。

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通过社会筹资建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西湖大学在多个方面首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先例。学校的背后则是成立于2015年、由浙江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在官方文件中,基金会被定义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及大学捐赠基金的筹资主体”。

截至今年10月,基金会协议捐赠金额已经超过35亿元人民币,来自36名创始捐赠人和数百名其他捐赠人。不过,在基金会看来,“捐赠金额要在未来几年内达到200亿元以上,以本金产生的利息和投资收益来维持学校正常运作。”这也是目前通行于哈佛、耶鲁等美国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的运营模式。

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旻昊博士在年初的公开活动上称,基金会的目标是“成为西湖大学建设的基石”。在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刘旻昊进一步表示,要帮助西湖大学实现人才培养与科研并重的办学目标,基金会代表的社会力量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国内首个探索非公募基金会举办大学的“吃螃蟹者”,西湖教育基金会的体制创新“无人区之旅”进行得如何?

代表社会参与学校治理

《21世纪》:西湖教育基金会是怎样一个组织,与学校彼此是怎样的关系?双方对经费使用如何决策?

刘旻昊:西湖教育基金会和西湖大学是两个独立法人主体,从法律上看主要有两层关系:基金会首先是学校的举办者,有义务支持学校的发展,即根据大学章程向其提供办学经费;其次是大学捐赠的筹资方,负责筹集学校建设所需的资金,社会资本通过基金会支持西湖大学运营。因此,基金会更像是社会和学校之间的一个桥梁。

在学校的几大经费来源中,西湖教育基金会主要承担西湖大学的运营费用,即所有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和对子女教育的支持计划均来自于基金会,但不直接参与大学具体的行政运营。

对于科研资助、奖助学金等的评审办法,一般由校方、基金会和大额捐赠者三方协商、共同制定,既尊重捐赠人的捐赠意愿,也不违背学校教学科研的总体要求和办学自主,基金会居中扮演协调者的角色。

《21世纪》:支持西湖大学举办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哪些?基金会如何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刘旻昊:目前西湖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西湖教育基金会作为举办者的出资、政府扶持资金,以及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和人才政策支持经费等渠道。

尽管经费来源多元化,但不会对学校如何使用构成影响。作为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民办非营利性大学,西湖大学的非营利特质不会发生变化,所有收入都将按照最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和发展。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作为学校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学校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校长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作为资助者的基金会,对于被资助的大学在资金使用方面具有监督的权利,同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有信息公开披露的义务。

同时,基金会有权利根据章程向校董会推举董事,依法依规参与学校治理。作为社会组织和力量的代表,基金会此举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信息往来,一定程度上保障学校的非营利属性和董事会成员的社会属性、专业性和多元化,形成较为严谨的治理架构。

企业家积极响应募捐

《21世纪》:西湖教育基金会组建以及资金池的从无到有,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刘旻昊:坦率地说,刚开始募资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是国内目前约7000个基金会中唯一举办大学的,探索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办学体制机制。西湖大学与很多国外大学之间也多有不同之处,比如尚无校友资源、基金非家族运营等,无法直接复制,亦无先例可循。

2015年7月,西湖教育基金会由浙江省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立。由于初期没有校区、办学理念尚未落地,基金会起初只在企业家中进行小范围募资,但很快获得了来自企业、企业家、海归专家群体和社会捐赠者的多方支持。截至今年10月,西湖教育基金会已筹集到的协议捐赠金额超过35亿元人民币。

《21世纪》:企业方面对此反应积极,你认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刘旻昊:在当下的时间点举办西湖大学,我们认为生逢其时。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科技上,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一方面,企业家在寻求商业以外的其他利他途径来反哺社会,帮助国家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科学家也将我国的科技水平从“跟跑”带到了“并跑”,并且正在发力从“并跑”走向“领跑”。教育成为了两个群体得以有机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公益立足点。

同时,基金会自身也要做好内部治理,包括规范基金会与学校的关系、费用的预算与审计等,同时在资金募集方面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和严格管理,由此才能实现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成立于1904年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至今已历任五代家族成员,仍在坚持最初的捐赠传统。西湖大学要建成百年老校,与之对应的基金会也必须管理科学、架构严谨。

社会资本推动基础科研

《21世纪》:以社会资本支持基础科研,基金会和学校对此有哪些前期探索?

刘旻昊:西湖大学目前在生命科学、理学和工学三个方向耕耘。以生命科学领域、高晓飞老师为负责人的一支团队为例,他们非常关注罕见病,并设立了相关课题。为鼓励科学家从事罕见病方面的科学研究,基金会通过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新华公益发起了西湖罕见病研究专项计划,筹款目标200万元。

目前,国际上确认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占人类疾病的10%,但只有不足5%的罕见病有相应的治疗药物。我们希望该项目能够倡导社会对罕见病研究的关注,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改变数百万罕见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

罕见病项目也是西湖教育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支持的第一个科研专项,之后还会以此方式陆续支持更多的科研专项设立,但总体不会冒进,要确保募集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

《21世纪》:以生化博士和基金会负责人的双重身份,你如何看待西湖大学将强化基础研究作为主要办学目标之一?

刘旻昊:我的研究方向是结构生物学。我自己做科研的时候,觉得科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希望拓展人类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认知边界。科研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两耳不闻窗外事”。

因此,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完整的科研链条,对于基础科研和相应的成果转化都将是十分重要的。西湖大学刚刚正式成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金会也将帮助大学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这一目标扎实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