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歌剧《切肤之痛》:以暗黑中世纪故事推动女性解放

三角恋情与吃心故事在当下有何特殊意义?

 |  潘文捷
《切肤之痛》演出现场

《切肤之痛》演出现场

“人们都说当代音乐难以欣赏,我希望通过这部歌剧纠正听众对当代音乐的理解。”英国作曲家乔治·本杰明通过镜头对北京的观众说。前日,在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乔治·本杰明创作的现代歌剧《切肤之痛》在保利剧院以半舞台版的形式上演。在这个当代歌剧里,观众可以看到一个中世纪黑暗与暴力的故事是如何回应了女性解放的当代议题,也可以看到作曲家是如何让古老的乐器在今天的舞台上发出光彩的。

由乔治·本杰明作曲、马丁·克里普编剧的《切肤之痛》创作于2012年,首演于法国普罗旺斯-艾克斯音乐节,曾被多个欧美权威歌剧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当代原创歌剧,也被称为21世纪以来欧美舞台涌现出的最优秀的当代原创歌剧之一。在其首演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切肤之痛》在六年内持续上演了80多次,此次登陆北京国际音乐节是其亚洲首演。在演出之前,本剧的主创人员以短片形式,向观众们讲述了这部“当代英语歌剧巅峰之作”背后的故事。

乔治·本杰明

主题:从女性解放到人性解放

《切肤之痛》继承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到《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一脉相承的爱、嫉妒和报复的母题。它取材于12世纪法国普罗旺斯的传说,即游吟诗人吉列姆的寓言故事《吃心》,这个传说也曾经在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当中被提及:一位游吟诗人与当地贵族的夫人走到了一起,贵族发现奸情以后,把游吟诗人的心脏挖了出来,喂给自己的妻子吃。

编剧马丁·克里普为现代歌剧《切肤之痛》保留了这个故事的内核和基本的三角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改编。整部歌剧共3幕15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有而残酷的地主(守护者)邀请一位年轻艺术家(男孩)来到城堡,为家族制书。这本书里不仅有文字,还有色彩斑斓的插图。守护者的妻子艾格尼丝从未学习过如何看书写字,她因此对插图的精美和书写的力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并日渐沉迷于男孩的才华,要求年轻人为她作画。守护者杀死了男孩,并强迫妻子吃下情人的心脏。当艾格尼丝意识到自己吃掉的是爱人的心以后,她宣称,自己从来没有吃过更加美味的食物,即使守护者“用酸把我烧到只剩下骨头”,也夺不走那颗心留下的味道。随后,艾格尼丝从阳台一跃而下,自尽身亡。

乔治·本杰明称,这部剧的故事虽然十分古老,却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其中的女权主义色彩值得今天的观众注意。在这部现代歌剧中,游吟诗人的角色是一位现代天使,这位天使化身为启蒙者,来到守护者家中。守护者本来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洋洋自得,“房子每天都在升值,每个人都很顺从,年轻人用蓝铜矿和金子创作。”而对于妻子,守护者一再赞美和要求自己的妻子听话、干净、柔软、安静、顺从,认定妻子不过就像是一个孩子。

与此同时,年轻艺术家则让妻子找到了自我,他创作的画让她“灰色的眼珠变成了黑色”,并在“滚烫的地方,画了这个女人的心”,她感觉到自己不再是丈夫口中的“这个女人”,而是大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并称“我拒绝被叫做孩子”。随后,艾格尼丝还要求年轻人大胆地把两人的故事写进书中,并且在私情暴露之时,要求丈夫告诉不识字的她“爱是哪一个字”。

女主角对丈夫要求顺从的拒绝以及对残暴举动的反抗,无疑显示出了觉醒的女性对父权社会的嘲弄。本剧男主演、男中音杰瑞米·卡彭特称,在他看来,这部歌剧的主题是女性的性解放。而在女主演乔治娅·贾曼看来,剧中体现的女性解放实际上可以延伸到人性的解放,“正因为这样的主题,这个古老的故事至今依然具有意义。”

技法:当代歌剧融合中世纪元素

乔治·本杰明也谈到了自己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开歌剧的。他特别选择了假声男高音来演唱歌剧当中的年轻人,因为假声男高音是男声演唱音域最高的一种男高音,可以达到女性的声域,从而和演唱妻子角色的女高音在某一时刻实现声音的交织、缠绵,展现出情意绵绵的效果。而守护者的角色则由一位男中音歌唱家表演,来显示其大胆和残忍。

除此之外,在当代歌剧当中保留中世纪元素,也是他希望实现的。本杰明以现代作曲方式,让不同的乐器展现出不同的特色,乐曲本身则呈现出了从圣洁宁静到残暴不仁的巨大张力,正如同中世纪的手稿一样丰富多彩,听众可以从音乐中体会中世纪的绘本之美。

《切肤之痛》使用的玻璃琴

这部歌剧还使用了颇具中世纪色彩的古大提琴和玻璃琴。古大提琴是大提琴的前身,因为其本身音色柔和和音量有限,在17世纪之后由于难以适应乐队编制的扩大和露天演奏的要求而逐渐离开了舞台,但本杰明却用现代音乐的技法,使得这一古老的乐器重获生命。此外,他尤其对玻璃琴情有独钟,曾对玻璃琴进行过长达十五年的研究,在《切肤之痛》的创作当中才终于使用到这一乐器。他介绍称,玻璃琴有三种,一种是用高脚杯装水、只能发出简单和声的简易玻璃琴;一种是莫扎特曾经使用过的玻璃琴,由一连串玻璃器皿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在固定圆轴的带动之下旋转,能够奏出简单的和弦;还有一种是此次演出使用的、现代版本的玻璃琴,演奏时用手指沾水摩擦玻璃发出声音,音色如同水银泻地。乔治·本杰明看到了这种乐器尚未被开发的巨大潜力,因此对其演奏方式进行了革新,使其能够演奏更为复杂的和弦。“玻璃琴能够发出一种空灵、神秘、阴森的音色,虽然它是有瑕疵的,但却有着现代设备无法创作出的音效。”在《切肤之痛》这个充满了激情、嫉妒、压迫、暴力的黑暗故事里,玻璃琴的音色仿佛令人置身于中世纪那个游吟诗人的时代。

“很多乐器都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在这位当代作曲家看来,未来,古典音乐从业者能够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