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19天57层 远大盖楼速度还在但激情受挫

远大可建一直在追求建筑速度的极致,这样的追求曾让它备受关注,却也带来一连串的厄运。现在它似乎吸取了教训,学着向现实妥协,但是前路依然迷茫。

 |  李一帆
图片来源:CFP

图片来源:CFP

2015年3月,美国博客网站Sploid的编辑收到了一名中国读者发来的视频,视频用延时摄影的方式记录了57层的“小天城”在19天内拔地而起的全过程。这个视频很快红遍网络,3天一层的“中国速度”震惊了读者,也让沉寂了一年多的远大可建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

“小天城”位于长沙市长沙县,开发商为远大科技集团下属的远大可建。远大可建原本想把它建成一座97层的高楼,但是在建到20层的时候被政府叫停。停工一年之后,远大可建重启该项目,将层数降到57,1200名工人昼夜施工,在12天内搭建完成了剩下的37层。2015年2月17日,该项目封顶,目前正在完成内部的精装修,预计将于5月完工。

远大集团总裁办兼任新闻发言人朱琳芳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小天城”的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具备一个小型城市的功能,有幼儿园、电影院,甚至有一条3.6公里的步行街,总共可容纳800户住宅和4000人办公。5月完工之后,商铺将对外招租,公寓用来销售,价格初步定为1.2万元/平方米起。

但与这个项目的销售情况相比,大家显然更关心它是如何建起来的:19天57层,这是目前所知,全球最快的建筑速度——同等高度的福州万科金域中央大楼花费了两年。

这样的神速源自工厂化的建筑方式,工厂化建筑又称工业化建筑,是把盖房子需要的模块,如楼板、墙板、配件等在工厂做好,再运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视频中可以看到8台吊机如同一只八爪鱼一样吊运、安装着各个模块。

但也不是每一个工业化建筑都能达到这样的速度,远大可建将它发挥到了极致,它的模块工厂化程度超高——93%以上的工作在工厂里完成。每个模块宽3.9米、长15.6米,包括天花板、地板、通风、水电管线、立柱、门窗,只需要卡车运到现场,安装到钢框架上。换言之,远大生产的标准化模块就像一个个盒子,现场施工就是将盒子摞在一起。

相比之下,即使是万科这样工业化建筑的拓荒者,工厂化水平也只能做到60%以内。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万科各个项目的工厂预制率最低为10%,最高60%。

和万科的混凝土结构不同,远大是钢框架结构,现场装配没有现浇混凝土这个程序,只需要“拧螺丝”,所以速度很快。而万科混凝土的主体结构很难实现很高的工厂化预制率。而就是这个“钢结构”,曾经让远大备受争议。远大的发言人朱琳芳再三向界面新闻记者强调他们不是炒作,“炒作”的骂名曾让他们吃尽苦头。

钢结构疑团

2012年6月5日,远大举行了“天空城市”的启动和签约仪式,220层的“天空城市”总高度838米,比当时的世界最高楼迪拜塔还要高10米。更令人震惊的是造楼的速度——7个月竣工,工期只是迪拜塔的八分之一。

规划一发布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专业人士从结构、工期、材料、造价各个方面质疑其可靠性,尤其是它的钢框架结构,建筑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技术无法承受地震和风带给超高层建筑的荷载。WSP设计事务所中东区的负责人Bart Leclercq甚至公开宣称,如果工程能如约完成,他就结束自己的结构工程师职业生涯。

尽管远大方面坚称钢结构很安全,但事实是,由于结构和技术不达标,高层超限审查进行了八个多月,依然没有通过。一般来说,高层建筑在施工前要经过专门的超限审查。

“天空城市”的风波最终以一种无厘头的方式结束——尽管举行了奠基仪式,但是远大一直没有向住建厅办理报建手续,“天空城市”不了了之。而如今,远大重启的“小天城”项目,既是从头再来的信号,也是对现实的妥协——这个200多米高的建筑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也足够验证钢结构做高层建筑的可能性。

在此之前,远大造过最高的楼是15天搭建完成的30层的T30酒店,“小天城”的高度几乎是T30的两倍。这一次,对安全性的质疑又卷土重来,重新摆上了桌面。

远大可建总厂厂长肖长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2013年12月19日,“小天城”就已经通过了超限委员会的审查,等于已经完成所有的报批手续。肖长庚还称“小天城”放弃了T30的框架结构,采取高层建筑普遍采用的筒体结构。

但其实,肖长庚的说法有一定的误导。当记者把远大公布的施工视频截图发给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苗启松看时,他说:“这应该不是筒式结构,而是钢框架支撑结构。”另一名业内人士也证实了这一点,称这个建筑虽然柱距比一般钢框架紧一点,但是没有核心筒,不算筒体结构。

事实上,包括T30项目在内,远大可建采取的一直是“装配式斜支撑钢结构”,这也是当初“天空城市”项目广受诟病的原因之一——现代的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混凝土筒体结构,刚度强,抗震能力强。2012年10月21日,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长沙市组织了对远大的钢结构建筑的评审,虽然肯定了其受力性能和结构形式,但是结论是“在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该结构可用于100米以下的多高层建筑”。

当时参与评审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明贵向记者核实了这个结论,他说得出这个结论主要是出于社会接受度的考虑,这种模式发展太快反而容易遭到质疑。但此前媒体的公开信息是,“100米以下”才安全的结论主要是从抗震和抗风的能力来考虑的。多年来,王明贵一直致力于推广住宅产业化和钢结构住宅。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鹏飞博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200米左右的建筑以钢结构做高层是可以的,北京京广中心就是典型的以钢结构做高层的高层建筑。但是再高一些的话就需要小心了,因为钢的刚度比较弱,在风和地震的作用下,可能会变形比较大。

之前有媒体援引远大可建的消息称“小天城经过专业机构测试认定可以抵御9级地震不倒”,事实上,2011年5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布的远大30层地震实验结论显示其设防烈度达到了9度,而非“可以抵御9级地震不倒”。震级和烈度是不同的概念,比如汶川地震震级虽然为8级,但是最高烈度达到了11度。主持该次实验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绍革告诉界面新闻,在测试之后,他向远大递交了两个主要结论,一是支撑方式对柱子受力不利,会先于梁受损,这个顺序不符合抗震设计理念,二是螺栓连接可能会导致脱落。

规模化难题

57层的“小天城”几乎达到了钢框架建筑的安全极限。但即使把楼造好,远大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冰冷的现实:作为一个封闭系统的产物,远大的工业化建筑模式还不能被行业接受。

一位参与过T30酒店项目审议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远大的建筑有很多限制,比如玻璃窗是全封闭的,业主甚至不能开窗,“这些模块都是固定的,除非你想造和T30一模一样的楼房。”所以现在的加盟商主要是做政府的公共建筑项目,这些项目对户型、舒适度要求不高,也可以快速建成。

要想打破封闭系统,大规模推广这样的建筑方式,就需要技术改造,但因为远大的生产线是固定的,改造动辄需要花上千万元。可以说远大的建筑牺牲了舒适度和个性,所以即使远大宣称造价比传统建筑低10%到30%,也很难获得市场青睐。

何况,远大的住宅造价也并非其宣称的那么低。《可建选型手册》的造价表显示,50层以下的楼,清水房的造价为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部品价2500元,安装费400元,运费60元)。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钢结构的造价很贵,肯定不止这个价格。远大公布的价格只算了材料费,没有把土地价格和施工总包等成本算进去。据腾讯财经报道,一家远大加盟商的销售主管曾表示,成本没有远大说的降低那么多,甚至还比混凝土现造还贵。远大方面拒绝向记者透露小天城的造价。

目前,远大只能用加盟的形式来拓展自己的版图,但是并不顺利。远大会对每个加盟商收取2亿元到4亿元的加盟费,并以技术入股获取合资公司的5%-10%股份。按照远大的计划,2015年加盟商将达到36家,每年建筑面积将达到6300万平方米。但是目前加盟商只有8家,修建的项目也大半是自己修的公寓楼、酒店和展览馆。

相比之下,万科的住宅工业化发展推广的更好。2014年,万科40%左右的项目使用工业化建筑部件,完成工业化总面积为1474万平方米,201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80%。

一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工业化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他以美国为例称,美国盖一层楼只需要3天半,而中国需要7天。很多工业化建筑不需要梁,只要把楼板加厚,不仅不会影响房屋质量,还可以缩短工期。同时,建筑行业人力成本高,一个成熟的建筑工人月工资可以达到一两万,如果能用工业化的方式将效率提高,房地产开发的成本会大大降低。

多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房地产行业人士都表示,工业化住宅的推广和产业链有关系,建筑材料都是在标准化的流水线上生产的,不是开发商自己造出来的,这就需要一批成熟的供应商。但现在没有行业标准,导致整个供应商链条铺不起来,需要政府牵头制订标准。

所幸,国家标准缺位的情况将很快得到改善。2014年12月,《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已经通过审查,预计将在2015年出台,这将是中国首次对工业化建筑进行清晰的定义界定,供应商们将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同时,深圳等地也发文推进当地住宅产业化。从2015年起,深圳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上海也计划于2015年内实现装配整体式住宅面积占住宅开工总量的20%。

看起来,中国工业化建筑的春天将要来临。自2009年成立以来,远大就一直试图以一己之力实现工业化建筑的跨越式发展,对速度的追求达到极致,但现实是,慢一点,说不定是更好的选择。远大的下一步,也值得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