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之上的《平凡的世界》 的确走了一条平凡之路

小说《平凡的世界》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强大的读者共鸣,让书中那些平凡人身上的故事无论怎样看都显得不那么平凡。29年后,以此为基础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开播。尽管在中国锐意改革的关头,这

 |  图图文字脱口秀

小说《平凡的世界》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强大的读者共鸣,让书中那些平凡人身上的故事无论怎样看都显得不那么平凡。

29年后,以此为基础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开播。尽管在中国锐意改革的关头,这部电视剧又一次借了时代的东风,但和原著强大的能量相比,电视剧则显出了一丝倦怠,在如今中国电视剧市场上,它却显得十分平凡。

由书本到银幕,《平凡的世界》走了一条平凡的路。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因而一部作品在小说、话剧、电影、电视剧之间转换时,很多其原有的艺术效果会有所损失。这个在所难免,但却妨碍不了小说作品走向银幕的进程。很多优秀作品如四大名著的翻拍得到了大量观众的好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在由原著向银幕转化时,既保留了著作中的精华,又极大地发扬了影视剧的特点,走出了一条漂亮的银幕转化之路。

反观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尽管评价不算低,但效果远不及此。这其中当然有因原著向银幕转化时形成的损失,但依然让人觉得创作者用力不够。一些损失本可以避免,一些创作本可以增加……该剧转化得如此平凡,原因即在于此。

不够用心的细节处理

任何剧作的创作,都需要作者在细节上极度用心。用心与否,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呈现效果和意义传达,翻拍剧尤其如此。

电影《狼图腾》在给演员脸部化妆时十分注意细节,那种皲裂的样子很有真实感,相比之下,《智取威虎山》的演员则显得“细皮嫩肉”,根本不像林海雪原里的战士。可见,细节总是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影视作品的整体感觉。

记得很早读《平凡的世界》原著时,开篇第一章便被深深吸引住了。除了因为路遥给一个仿佛辛酸又甜蜜的故事做了个文艺的开场之外,作者对主人公孙少平穷苦样子深入的细节描写也是吸引人的一个亮点。路遥是这样写的:

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这几行描述,刻画了一下人物形象,交代了一些背景信息,同时这种用语也蕴含着作者对这个小说中人物的一些感情。这是文学作品特有的表述方式,让人在得到信息的同时,获得阅读的快感。而在银幕上,我们发现创作者关于这一段的表达,实际上是一五一十地照搬上来了。这种照搬并非以电视规律着手,因而没有带出原著作者那份感情,也没有将信息全部交代。想更接近原著,作者还需做更多工作,还需在此细节上更加用心。

剧中这样不够用心的细节还有多处,比如少平那个又时尚又酷的发型、剧中人物时空混搭的方言以及馍筐中那些形状规则、颜色均匀的“黑非洲”等。这些细节,都影响了该剧对原著的表达效果。

力不从心的旁白设置

就像电视新闻中记者不应该随便出镜一样,影视作品中旁白的出现也是需要理由的。画面和镜头是影视作品有别于文字的主要特点,好的剧作主要是是用镜头和人物对话来交代背景、讲述故事的,大量使用旁白来交代事实表现了一部作品某种程度上的不够成熟。

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旁白,而且成了开播后观众吐槽的主要点之一。有观众说,看《平凡的世界》感觉像在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乏违和感的旁白一出现,总会让人瞬间跳戏。

诚然,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路遥在创作小说时文学语言功底的深厚。路遥喜欢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来描写环境,用平实详尽的语言来交代事实,甚至情到深处会不失时机地放上一曲信天游,虽无曲调,尤感其情致。这些比较高的文字造诣都给银幕表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我们同时也看到剧作者翻拍时在这方面的努力。很多路遥平铺直叙的事实交代,让剧作者用人物对话表现了出来。比如王满银的身世是由他在跟人闲聊时说出来的,兰香和金秀的交情是两人走路时说出来的等等。这需要设置场景,创作剧情,撰写对话等工作,着实不易。

但依然有很多本不必用旁白来交代的东西被旁白乱入了,比较典型的就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虽然银幕上的故事是无法用摄像机穿透人物脑壳去直接描述心理活动,但旁白绝非上策。在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表情的特写、动作的设置都是表达人物心理不错的选择。如果能通过一个画面镜头分析出人物的心理,绝不用剧中这样没有感情的旁白来达到此目的。

可以说,人物心理活动在这部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少安对润叶感情的变化,少平离家前的心理斗争这些内容不仅塑造了人物形象,更给整个故事的剧情变化做了衔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翻拍是对剧作者的巨大考验,而本剧中作者用了旁白,多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难以理解的情节改动

电视剧开播后,观众就有人感叹:金波不见了!少安他妈不见了!等等。诸如此类情节改动在剧中还有多处,有些可以接受,而有些则让人费解。

改动情节是一部作品改变形式的时候经常有的情况,甚至是必须做的事情,艺术形式的不同决定了有些情节只有做了改动才能更真实地呈现甚至有所创新。电视剧翻拍尤其如此。

该剧中有些情节改动就理所应当,比如少安妈妈的“消失”。在原著中,孙少安妈妈的戏份本就不多,给被劳教的王满银准备粮食,介绍孙玉亭夫妇时被贺凤英骂,以及遇到事就跟着大女儿一起哭等等,这些事他妈不在,别人照做,她本身就没有太强的“存在感”,翻拍时,为了避免太多人在银幕上乱转,作者将这个角色去掉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另外的一些改动则叫人难以理解,比如金波的“失踪”。金波在原著中可是有得一提。他不仅是少平成长中的玩伴,兰香闺蜜金秀的哥哥,还是那个“梦魂还在远方的那片草原上游荡,寻找失落的马群和那个黑眼睛红脸蛋的牧马姑娘”的少年。这个形象的消失,实在叫人不明所以。

在电视剧中,金波的一些戏份被润生承接了,帮着少平打班长,一起骑车回家等等,但实际上,润生和金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润生还有他的故事任务需要完成,糅合了金波的润生实在有些奇怪。这叫原著的忠实粉丝难以接受,让没读过原著的人也少了一段值得欣赏的故事。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的创作原理》中说,一个完整的银幕故事首先需要完整的场景,二到五个场景构成了一个序列,一系列序列又组成了幕,多个幕形成了最后的故事。虽然本剧中对一些情节的改动没有影响到最终故事的变化,但作为较小单位的场景、序列,它们原本带给观众的一些观感,却随着改动而消失了。

因为这些原因,《平凡的世界》这次由书本走向银幕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一种理想的效果。但我们不能说这部剧拍得不好,只能说拍得比较平凡。而这也绝不能成为阻止翻拍经典的一个理由。

很多时候,翻拍经典饱受人们病垢,因为跟原著有某种程度上的误差,导致观众将“糟蹋经典”这样的帽子扣在各种影视剧上。我认为,排除一些确实毫不用心且目的不纯的烂片不说,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优秀的故事值得用各种文艺形式来表达。

故事由书本走向银幕,是一条值得推崇与尝试的路,在这次尝试中,《平凡的世界》走得比较平凡。但每一次平凡的尝试,都是孕育伟大作品的基石,更多优秀的故事期待在一次次平凡的尝试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