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陆金所方面发布澄清公告,撇清公司P2P业务与子公司项目之间的关系,并明确否认近期市场关于陆金所实缴出资额、资金池、关联担保等传言。该事件的持续发酵,也引来了业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和征信体系的担忧。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图片来源:网络
自从被卷入旗下全资子公司平安国际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国际保理)的一笔坏账纠纷中,陆金所在信用和风控方面遭遇质疑。负面缠身的陆金所于3月16日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否认近期市场关于陆金所实缴出资额、资金池、关联担保等传言,且指出平安国际保理所涉及的应收账款与陆金所P2P业务毫无关联,未有任何投资人利益受损。
3月11日有媒体爆料称,陆金所旗下平安国际保理目前累计接近4亿借款出现问题,其中与陕西金紫阳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紫阳)的2.5亿借款已到期,平安国际方面不得不启用资金池偿还投资人本息。随即,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也将陆金所拉入互联网金融黑名单中。一夜之间,P2P龙头陆金所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对此,陆金所新闻发言人称,平安国际保理确有一项应收账款业务目前已进入相关法律程序,详情不便透露。该项目由第三方提供担保,投资者权益完全不受影响,该项目与陆金所P2P业务无关。
此前,曾有法律人士质疑,陆金所与平安国际保理公司的合作主要可能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平安国际保理的再融资主要是通过陆金所来进行,即平安国际保理受让了企业的应收账款,放在陆金所P2P的平台上销售。二是P2P只作为信息平台,保理公司直接在其平台上,将应收账款转让给投资人。这种形势下,陆金所仅相当于保理公司的资产交易平台。
但是对于以上业务模式推测,陆金所方面予以否认。“平安国际保理与金紫阳公司的保理业务,牵扯到的业务方特别多。”陆金所新闻发言人范如倩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该项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为标准的商业保理业务,并未进行再保理或基于该项保理业务做进一步融资安排。平安国际保理根据商业保理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其经营范围内独立、自主开展经营,自负盈亏。上述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作为平安国际保理正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债权纠纷,平安国际保理正在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向金紫阳追讨债务。
陆金所强调,作为平安国际保理的母公司,在开展各种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各公司、业务间的防火墙,且确认平安国际保理与金紫阳的保理业务纠纷不会影响任何陆金所平台的投资人。
一些专业人士也指出,虽然在该事件中,并没有投资者利益受损,但如不及时撇清与子公司平安国际保理之间的资金关联,陆金所的信用和风控将再次受到质疑。陆金所方面也明确表示,在纠纷曝光之后,确实有部分投资者来电咨询相关事件的进展情况,但是公司的正常业务并没有真正受到影响。
这项看似与陆金所无关的应收账款到期未收回的业务纠纷,也引发了外界对陆金所实缴出资额、资金池、关联担保等种种猜测。
“陆金所的注册资本金8.37亿元人民币全部实缴到位,不存在关联担保,也不存在资金池。”陆金所副总经理郑锡贵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透露,近期陆金所将获得新的资金支持,总额达30多亿,近期全部到位,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届时,陆金所将成为中国资金实力最强的金融资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郑锡贵一再强调,陆金所方面并不存在关联担保。他表示:“陆金所平台上‘稳盈-安e’业务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担保公司给借款人提供担保,与陆金所平台无关。”虽然陆金所和平安融资担保(天津)有限公司同属平安集团成员之一,但平安集团下的各公司都是相互独立的,即独立法人、独立资本、独立经营。各公司之间建立有国际标准的、严格的防火墙。平安融资担保(天津)有限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依法合规经营,从未为陆金所自身经营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
而对于外界盛传陆金所上市的消息,郑锡贵也首度回应媒体,称公司对于上市计划暂无时间表。不过,陆金所对于负面舆论的零容忍态度,也不免让人多添了几分与上市有关的遐想。
伴随种种质疑和恐慌暴露出来的,是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和征信问题。
一位P2P行业资深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国内的P2P大多都会出现坏账,而且发展的状况还存在很多问题。该人士表示,提及国内的P2P,很多人都会拿成功案例Lending Club进行比较,认为国内亟需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但是,Lending Club之所以能成功,除了美国有良好的征信体系之外,更是因为美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在存款利率较低、贷款利息水平与国内不相上下的情况下,Lending Club可以提供更低的贷款利率吸引优质借款人。而目前中国的情况则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仅仅依靠征信体系,远远不够。该人士指出,目前陆金所等国内大型P2P对借款人和项目的披露信息远远不够,加之投资人的认识不足,往往容易出现高风险情况下的盲目投资。
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国内累计问题平台数量已达到367家,其中,2014年全年问题平台达275家,是2013年的3.6倍。2014年1-7月,每月平均有9.3家问题平台出现,进入8月后,问题平台数量显著增多,其中12月问题平台数量高达92家,超过去年全年问题平台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