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  · 古典音乐  · 音乐  · 逝者

小提琴家盛中国去世 一生拉过上万场《梁祝》

盛中国曾经说过,“文化大厦不是砖瓦建成的,它建立在人们心中,看不见、摸不着,但每时每刻都能体现出来。”

 |  潘文捷
盛中国

盛中国

2018年9月7日,小提琴家盛中国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7岁。

盛中国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盛雪是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主攻声乐。盛中国曾说:“我的胎教就是我爸爸练琴。”在五岁那年,母亲给他煮了一碗面,另外专门煎了两个荷包蛋——这是一场拜师仪式,从此以后,父亲就成为了盛中国的师父。据《人民教育》2010年24期《君子存心,仁者爱人》一文,盛中国透露,虽然从小被誉为天才、神童,但在练琴的道路上他也没有少吃苦:夏天,为了避免蚊虫叮咬,盛中国要站在点燃的蚊香围成的一圈里拉琴,这也是一种计时工具:蚊香燃尽了,他方能“下课”;冬天,天气冰寒彻骨,父亲却不会特赦让他休息,好在慈爱的母亲给他编织用来练琴的毛线手套,把手心和手背都捂得严严实实,让指尖露在外面继续练琴。但是,盛中国却不觉得苦,有时候,为了多练一会儿琴,他还会偷偷把钟表往回拨。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当中,家中的11个兄弟姐妹,共有9人拉小提琴,而作为家中长子的盛中国更是7岁就进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奏,9岁时,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就录制了他独奏的莫扎特、贝多芬作品,向全国广播。少年时期,他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就学,曾师从小提琴大师列·柯岗。他也很早就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早在1962年,他就获得了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小提琴比赛的荣誉奖。1980年,在中澳文化协定之下,盛中国在澳大利亚同悉尼等四个城市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作品以及《梁祝》。随后,澳大利亚的ABC广播公司把他列入“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新华社则称,盛中国的出访“标志着新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正式进人国际文化交流领域。”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来华访问时曾与盛中国合作,并在演出之后为他写下“你是我在中国演奏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最好的伙伴”的赠言。

盛中国对中国的小提琴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小提琴家吕思清曾经回忆,他很小的时候就被爸爸带到盛中国家里,请他听自己拉琴并指教。吕思清说:“他是一个时代的声音,非常了不起。” 导演毛卫宁则在微博称自己“知道的第一个艺术家的名字就是盛中国。” 

而对于一般听众来说,盛中国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他在业内演奏“梁祝”的场次最多,录制的音像也最多,他希望能够把西方传统的小提琴演奏技法和中国民族的戏曲音乐语言进行结合,也让它能被更多人听到。虽然一生拉过上万场《梁祝》,盛中国却指出自己从来不敢松懈:“我不是机械地重复,我会有新的处理,随着我的阅历要常演常新。哪怕听众听一百回,都会觉得有新的东西。”在《梁祝》以外,盛中国也经常演奏其他的中国音乐作品,例如施光南的《瑞丽江边》、马思聪的《牧歌》《春天舞曲》《思乡曲》等。

但盛中国并不仅仅沉醉于音乐世界当中。他每年在全世界开近百场音乐会,这背后的希望是要“为国家的精神大厦做一些添砖加瓦的工作”,而且他音乐会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拿来做了公益。作为一个视提琴为生命的小提琴大师,盛中国甚至卖掉了三把小提琴,第一把琴卖了50万,捐给了山区的孩子,为他们建了25个体育场;第二把100万,捐给家乡的希望小学;第三把卖了180万,捐给了中国扶贫基金会。

除了做公益,生前盛中国还时常挂念和提及的,就是中国当下出现的用娱乐消费替代文化消费的现象,他为此感到悲哀。在2003年接受《乐器》杂志采访时,他指出,一定要把“文化”层面的艺术和“娱乐”层面的艺术区分开。“我们的经济大厦不能建立在文化沙漠之上。在它的旁边,一定要有一座与之相称的文化大厦。它不是砖瓦建成的,它建立在人们心中,看不见、摸不着,但每时每刻都能体现出来。”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