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全球最大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寻找合并方

全球第一大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寻求与另一家中国造船公司合并。熔盛重工如要确保不沦落至破产关门的境地,政府出手相助似乎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

 |  杨真福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中国政府正促成全球第一大造船企业熔盛重工与另一家中国造船公司合并。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江苏省政府希望省内的另一家造船企业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扬子江船业)能考虑收购熔盛重工部分股权。

3月11日上午,熔盛重工在港交所发布停牌公告,股票已于当日9点起暂停交易,以待发布有关内幕消息和有关重大出售的消息。

3月9日,熔盛重工宣布搁置认股权证发行计划,将在6月底前完成重组。

熔盛重工(01101.HK)一直都是中国民营造船领域成就非凡的标志。这家成立刚10年的年轻公司成为了全球第一大造船企业(按手头订单吨位计),不过,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信贷环境趋紧的影响下,熔盛重工现如今却成为另一个“非凡”的警示案例。

由于新船订单骤减,加之无法如期偿还85.7亿元的银行贷款的本息,熔盛重工这家昔日最大的中国民营造船商一直在寻找资金。

市场消息认为,熔盛重工如要确保不沦落至破产关门的境地,政府出手相助似乎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熔盛重工相关人士在此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亦承认,正在“积极寻求来自政府的援助”。

扬子江船业总部位于江苏省靖江,在新加坡、台湾两地上市,自2009年起连续跻身中国造船行业前5强的阵容,拥有约2万名员工,旗下有金融投资、金属贸易、房地产和航运及船舶租赁四大板块业务。其规模小于熔盛重工,去年重组债务总计逾100亿元,造船产量目前总资产超过630亿元。

与此消息相印证的是,一个以扬子江船业牵头、由江苏省政府金融办协调,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众多银团在内参与的援助重组小组已经在行动。

扬子江船业也有意收购熔盛重工股份,从而摆脱产能和空间限制问题。2013年扬子江船业曾派出一位副总在熔盛重工工作,对外称帮助银行对熔盛重工进行评估。

据《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和中国船舶网报道,扬子江船业拟收购后者20%股份,各家银行持股40%,张志熔等主要股东将持股20%,剩余股份由其他小投资者所有。熔盛重工董事会将在此次停牌期间讨论该重组方案。

和其他饱受产能过剩困扰的行业一样,10年前的造船业是中国国内优先发展的产业,尤其是在江苏等南方省份,造船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在造船业的鼎盛时期,四方追捧的廉价信贷,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级政府补贴催生出上百家造船厂,但彼时,全球造船业已然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

除了同行,银行是熔盛重工重组必不可少的一方。据此前公开报道称,民生银行和熔盛重工的合作关系由来已久。

作为2010年中国最大的船舶租赁企业(按吨位计算),航运租赁是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打业务。2010年民生银行曾给予熔盛重工25亿元贷款授信;2011年民生银行增发,参与新增发的股东之一就是江苏熔盛投资。

2011年,光大银行给予熔盛重工最高100亿元的授信额度,2011年9月,熔盛重工与国开行安徽省分行在合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国开行350亿元战略授信。截至2014年3月,熔盛重工已与江苏省境内的由中国银行、进出口银行及民生银行牵头的逾10家银行组成的银团签署了《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债务优化银团框架协议》,以将银行借款的还款及续贷期限延长至2015年底。授信业务种类包括但不限于保函、项目贷款、贸易融资、流动资金贷款、中期票据、信托以及保理等。

全球船运业最近厄运连连,尤其是在近10年内崛起的中国造船业。“短期船运租金较低,让那些在一年前以较高价格签署长期租约的公司受到影响。”独立运输业分析师拉塞尔·巴林对《金融时报》表示,“散货船运业一直经历长期困境,那些存在现金流问题的企业被淘汰,这种现象不只是在中国出现。”

熔盛重工的困境已存在数年,基准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费指数(Baltic Dry Index)最近跌至30年低位,将造船企业及航运公司推向破产边缘,特别是建造、租借或运营散货船(运输铁矿石和煤炭等大宗商品)的小型私营企业。

除了因全球经济疲软所影响,中国造船商及其客户亦正在遭受中国经济放缓的巨大冲击,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最慢增速。

正是为了减少这种损害,熔盛重工所在的江苏省地方政府官员一直敦促中国两家最大的私营造船商讨论合并的潜在可能性。

据彭博消息称,熔盛重工的竞争对手扬子江船业在本周早些时候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已与该公司就收购熔盛重工部分股权事宜进行了初步接触,但尚未就此作出决定。

直到今年春节,熔盛重工也曾经燃起重生的希望。去年10月,熔盛重工向独立第三方投资者王平发行价值5.1亿元的认股权证。这位本来欲救其于水深火热的白衣骑士——宏易胜利董事长,在今年2月份因涉嫌投资东方家园的资金使用存在问题,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

不幸遭遇“黑天鹅事件”的熔盛重工,无奈宣布此事告吹。紧接着不到一周,市场又传出政府介入出手相救的消息。界面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为熔盛重工寻找救赎者的过程中,此前被媒体批露的,包括中船系外高桥造船在内的六家国企并未实质进入,除却资本市场上的炒作意图外,事实上上述国企也因自身问题深受困扰。

对此,一直在关注熔盛事态发展的香港船运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表示,自2月初以来,中国已有4家造船商已在十字路口徘徊:等待法庭宣布冻结股东资产的打击,获得政府重组审批,股票被暂停交易等待重组。“中国造船业存在巨大的产能过剩,国有造船厂不会拯救这些企业。”他对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说。

熔盛重工的困境凸显出民营造船商与国有企业竞争时所面临的艰难处境,相比而言,国有造船企业有政府支持,而且更易获得资金。

熔盛重工和扬子江船业拒绝就上述事宜对界面新闻记者给予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