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熊猫的确是憨态可掬,能萌化人心。但是,摄影师艾米·瓦伊塔尔(Ami Vitale)并不是因为它萌萌的外表而爱上它的。实际上,为了给《国家地理》杂志的读者呈现不一样的熊猫,这个可爱的生物反倒成了最棘手的拍摄对象。
过去三年,瓦伊塔尔去了很多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管理的大熊猫基地,比如最著名的卧龙和碧峰峡基地。
四川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一只大熊猫宝宝躺在草地上。
这三只熊猫是碧峰峡基地的同一只熊猫妈妈所生。饲养员会从熊猫妈妈身边带走虚弱或是不受关注的熊猫宝宝,交由另一只雌性熊猫抚育,帮助熊猫宝宝更好地长大。
三个月的熊猫宝宝躺在碧峰峡的熊猫保育室中休息。如果一位熊猫妈妈生了一对双胞胎,她通常无法给予两只熊猫宝宝同样的关注。饲养员会定期交换熊猫宝宝的位置——确保它们既能得到饲养员也能得到熊猫妈妈的同等关爱。
碧峰峡基地,饲养员刘娟(音译)正在游客的观看下,和一对熊猫宝宝进行互动。
熊猫宝宝刚出生的时候视力极弱,几乎没有毛发,会发出吱吱的叫声,只有熊猫妈妈的九百分之一那么大。但这种状态并不会持续太久。熊猫是成长速度最快的哺乳动物之一,在出生后的一个月内,熊猫可以从110克长到1800克。
保育室里的其中一只双胞胎熊猫宝宝,它会定期来到保育室,然后再回到熊猫妈妈身边。
八九个月到一岁,熊猫宝宝会逐渐断奶,它们一般会与熊猫妈妈一起生活两年。
碧峰峡基地饲养员张欣(音译)在称一只熊猫宝宝的体重。“我们会关注成年熊猫以及熊猫宝宝每一天的状态,它们吃了多少,它们粑粑的状态,它们精神好不好,等等。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它们能健健康康,”她说。
碧峰峡基地,一只熊猫妈妈抱着自己的宝宝。
碧峰峡基地,两只得到精心照顾的熊猫宝宝正在嬉戏。
六个月的熊猫宝宝正在都江堰基地里玩耍。满一岁后,熊猫宝宝会被带到这里交朋友。这些熊猫会在保护区里长大,如果在野外,大熊猫会更喜欢独居。
碧峰峡基地,大熊猫樱花(音译)正和自己的宝宝待在一起。
卧龙基地,两只大熊猫正在练习爬树。为了培养大熊猫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里出生的大熊猫通常不会和人类来往。
都江堰基地,几只六个月大的熊猫正在啃胡萝卜。
卧龙基地,一只熊猫宝宝正在探索自己的地盘。
卧龙基地,叶叶(音译)正在和两岁的宝宝花椒(音译)探索自己的地盘。没有人类插手,叶叶能够慢慢教会宝宝如何在野外生存。
一位熊猫妈妈和她的宝宝正在卧龙保护区内玩耍。如果饲养员认为熊猫宝宝适合在野外独自生存,例如它能够识别敌人,那么饲养员就会安排这只熊猫重回野外。
碧峰峡基地的竹海,大熊猫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这里,享用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很早很早以前,熊猫既吃肉,也吃素。到了200万年前,熊猫开始改食竹子。
“通常,我们看到的熊猫都是动物园里活泼的样子,或者是动画片里傻傻的样子,但是,真正的熊猫和这些形象是完全相反的,人们很难捕捉到它们的身影,” 瓦伊塔尔说。在卧龙保护区,熊猫的栖息地非常广袤,摄影师很难透过茂密的竹林或是树梢捕捉到熊猫的身影。
这里的熊猫虽然出生在保护区,但人们的最终目标是将它们放归大自然。因此,它们与人类的接触非常有限,瓦伊塔尔想要接近熊猫就更难了。她必须要穿上熊猫的服装,再沾上一点熊猫尿液和粑粑的气味,打扮成熊猫的样子,从日出等到日落,等待最佳的拍摄时刻。
摄影师必须要让熊猫以为你只是个长相奇怪的熊猫,而不是一个人类。
拍摄熊猫的挑战
碧峰峡基地有许多拍摄熊猫嬉戏的机会。但是,这里的饲养员会24小时不间断地看护熊猫,比起拍一张好照片,他们更关心熊猫是否健康快乐,摄影师要想抓住机会,就只能见缝插针了。
“不光是要接近熊猫,获得信任,而且要有能力和野生动物打交道。熊猫宝宝非常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出生六个月之后,它们就会长出牙齿和爪子。”瓦伊塔尔说,“毕竟,它们是熊。”
在新书《熊猫之爱:熊猫的秘密生活(Panda Love: the Secret Lives of Pandas)》中,瓦伊塔尔分享了一些自己在拍摄熊猫时学会的小技巧。
要是值得拍摄的画面即将出现,你必须要做好准备。瓦伊塔尔回忆说,自己曾不眠不休地等了两个日夜,等待一位熊猫妈妈分娩。一点一点地,“我注意到她的行动出现了一点不同,所以我开始做好准备。接着,熊猫宝宝生出来了,发出了叫喊声。这一切发生地特别快。”
“在几秒之内,”她说,“明明(音译)就将熊猫宝宝叼起来,背向了我们。”
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亲眼目睹并用镜头记录熊猫宝宝降生的画面,深深触动了瓦伊塔尔。“最开始,我对野生大熊猫并没有那么狂热的喜爱。和大熊猫相处到现在,我终于理解了。”
动物与自然,动物与人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瓦伊塔尔逐渐认识到,大熊猫不仅仅是因为可爱的外表广受喜爱——更因为它们与大自然的奇妙联系。
“真正触动我的心扉的,是我开始意识到,它们是特别神奇、神秘、珍贵的生物,”她说。
野生大熊猫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在山上度过的,只有当求偶期或是分娩期到来的时候,它们才会聚集在一起。几百万年以来,它们逐渐养成了一种与自然栖息地完美契合的饮食习惯——竹子,大量的竹子——但这也意味着,一旦栖息地消失,它们就会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熊猫非常依赖竹子,难以应对栖息地的流失,熊猫的数量也因此不断减少。20世纪90年代,熊猫被列为濒危动物,中国开始倾注全力保护熊猫。201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熊猫列为“易危动物”,熊猫数量锐减趋势得到控制。但是,大熊猫栖息地仍然面临威胁,而且大熊猫生性独居,要想在保护区里保证繁殖难度极大。
瓦伊塔尔回忆道,她整整拍摄了三年的大熊猫。在拍摄行程的最后一天,她来到了卧龙保护区,想给一对熊猫母子好好拍一张亲子照。“熊猫宝宝要么一直在睡觉,要么熊猫妈妈会把它藏起来。我就想,算了吧,就这样结束吧。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熊猫妈妈把宝宝叼到嘴里,走上了山丘,将宝宝放在爪子上,将它举起来,就好像是在专门让我看到一样,然后她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而已,但对瓦伊塔尔来说,这意味着熊猫和人类的内心产生了感情上、精神上的联系。她说,正是因为她意识到了这种联系的存在,所以才爱上了熊猫,并且开始有勇气去为那些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所有生物呐喊。
“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瓦伊塔尔说。
翻译:尉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