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全球各大奢侈品牌进入中国,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时尚传媒集团历经22年时间,从一本杂志成长为横跨多项业务、年收入13亿元的时尚传媒帝国。
图片来源:网络
界面新闻独家获悉,时尚传媒集团计划在A股上市。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其合作伙伴美国数据集团(IDG)与赫斯特集团将于3月13日派人亲赴中国与中金公司接洽。
此次受赫斯特集团派遣前来洽谈的,是赫斯特国际杂志集团的总裁Duncan Edwards。Duncan Edwards还兼任赫斯特杂志的执行副总裁和赫斯特英国的副主席,以及赫斯特集团的董事会成员。Edwards在1989加入赫斯特后,一直担任各种管理职务,包括分管公司杂志的出版、编辑以及商务合作等。2005年开始,Edwards出任NatMag的首席执行官,4年后,便升为赫斯特杂志集团总裁。
和中国发展时间尚短的时装工业一样,时尚传媒集团也不过只有20多年的历史。1993年,当时在《中国旅游报》当记者的刘江和吴泓辞职,合伙在北京创办了时尚杂志社,也就是后来的时尚传媒集团。目前其业务涵盖书刊编辑、出版、广告、印刷、发行等方面。现旗下拥有《时尚COSMO》、《时尚先生》、《时尚芭莎》、《华夏地理》、《男人装》、《罗博报告》等17本期刊。
虽然没有选择在美国或者香港上市,但最近两年A股的传媒板块的表现也挺不错——托中国人日益旺盛的娱乐消费需求,光线传媒和华谊兄弟的传媒概念股带动整个板块拉升。但A股市场还未有完全意义上的时尚传媒公司,现有的传媒概念股多为电视、电影或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概念,而时尚传媒集团最为人熟知的仍是依靠广告收入的纸媒业务。
纸媒的日子不好过,时尚杂志也不例外。据传2014年时尚传媒集团旗下除了《罗博报告》、《时尚新娘》以及《华夏地理》广告收入有所增长之外,其余杂志的广告收入都有一定幅度的下跌。不过,时尚传媒集团并没有确认该传闻的真实性。
时尚传媒集团应该早就有上市的打算,因此深知资本市场需要讲个好故事来给投资者好的预期和信心。在这个纸媒逐渐失去优势的时代,时尚传媒集团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全媒体事业部,陆续推出旗下杂志的iPad、iPhone和Android版本。
此外,时尚传媒集团也开始涉足电影、话剧等文化领域,比如投资拍摄电影《时尚先生》、《摇摆的婚约》、《雪花秘扇》;与孟京辉工作室合作,出品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三个橘子的爱情》;与著名话剧导演田沁鑫合作,出品《大家都有病》等。
从一本杂志到一个中国的时尚传媒帝国,时尚传媒集团的崛起得益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随着他们对奢侈品和时装的消费需求增长,对时尚资讯的需求也随之膨胀。从1993年时尚杂志社成立到现在,中国的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577元上涨至2014年的2.69万元。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成为奢侈品牌的顾客,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与互联网行业一样,成长迅速。根据贝恩咨询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规模为585亿元人民币,但不过5年之后,也就是2014年,这个数字便已经激增至1150亿人民币。反映在时尚传媒集团的经历中便是其规模越来越大,旗下杂志、网站越来越丰富,以及投资领域越来越多元化。
另一方面,奢侈品牌在中国扩张,需要载体来解决他们的广告需求。2010年至2012年,奢侈品在中国的发展达到高峰,每年奢侈品牌新开店数量都保持在150间以上。如此大规模的扩张,也意味着需要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加以配合,无论是各种软文还是插页广告。时尚传媒集团总裁刘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旗下杂志在2012年里只有《生活家》杂志没有赚钱,其他都是盈利的。
不过,竞争对手也没闲着。美国另一大传媒集团康泰纳仕(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Inc)于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版权合作的方式出版发行《服饰美容Vogue》、《悦己SELF》、《智族GQ》、《安邸AD》、《悦游Conde Nast Traveler》5本期刊。其中男士刊物《智族GQ》在2009年才进入中国,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发行量便跻身榜首,超越了已经有十几年历史的《时尚先生》。
但和时尚传媒集团对各领域的投资涉足广泛不同,康泰纳仕虽然在世界各地投资了多家电商平台,例如奢侈品租赁网站Rent The Runway、时尚买手店集成网站Farfetch,却暂时没有在中国有杂志以外的投资。虽然2009年时,康泰纳仕国际主席Jonathan Newhouse对媒体表示,希望在中国将发展重心放在数字媒体市场上,但至今看到的也只有5本期刊对应的网站和Ipad端电子杂志订阅。
相比之下,时尚传媒集团在中国布局的全产业链,以求得多重的业绩增长点,有助于改善集团整体的盈利能力。此前,刘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时尚传媒集团的年营业收入大概在13亿元左右,如果成功上市,那么资本市场的估值应该还是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