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缺失建设缺位 “安全”之外,研学还有哪些“雷区”?

研学尚未出台发展细则,安全、课程、配套资源存在不足。

 |  21世纪经济报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高江虹 赵梦婷 

研学前景看好,涌入者众,门槛的缺失带来不少问题。

7月26日,京中湘鑫盛教育总经理索利告诉前来采访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尽管国家政策支持研学发展,但是研学标准建设缺位,研学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凯撒旅行游学事业部总监冯为高也认为研学行业发展痛点在于课程和接待资源匮乏,导师和营地资源紧缺。

“开得快,收得也快。”7月20日,针对目前研学出现的问题,中青旅研学旅行事业部副总经理文锋不无担忧的表示,研学毕竟涉及孩子与教育,安全尤其是轻易不可触碰的雷区,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无门槛的无序竞争或会引发安全事故,从而导致延缓研学的发展。他指出目前很多研学机构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研学导师从业者多是从旅游行业转换而来,并未及时升级提升,对行业发展不利。

7月18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世纪明德联合创始人王京凯更是指出,在《意见》发布后,仅教育和旅游部门反应迅速,其他相关部委并未及时根据《意见》制定适合研学发展的细则,比如在吃住行领域提供大批学生活动的便利条件,又比如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提供相关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规范行业发展,尤其是在学生安全方面,亟需保险业出台研学险种辅助支持。

首要隐患是安全

在采访中,多家研学机构都指出,尽管国家在大力推进研学旅行的普及,可这项新政策的落地实际效果并不如意,很多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本身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首要原因是走出校门的不可控风险太多,校方和教育管理部门担心承担安全责任。

作为研学旅行首批试点地区的西安,90万在校中小学生大约有60万人次一年会进行两次学期中本地的研学旅行,西安研学旅行的迅速发展与政府的努力推进密不可分。而即使是西安这样的试点、政府双推进的城市,研学旅行的实行率也只达到了67%左右。其余更多省市地方,研学旅行渗透力只有30%左右。

索利刚认为,研学旅行难以全面推广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研学旅行中巨大的安全隐患。中小学生的自控力以及外部环境的安全系数都难以掌控,校方和教育主管部门便很难愿意担责。王京凯也认为,虽然研学旅行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情况微乎其微,研学机构也会帮学生购买相应的意外险,但是很多中小学由于害怕出现意外后承担相应的责任,即使有硬性的规定也并不会开展研学活动。

文锋还担心随着入场者急剧增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会有公司为了追求利润率而采购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酒店或交通,从而增大研学旅行的事故率,拖累社会外界对整个研学旅行业的信心。

为增加研学旅行的安全系数,中信旅游研学旅行中心市场部总监张蕾认为,研学机构除了要加强导师队伍的职业培训,增强安全意识以外,还应该设置安全员岗位,负责排查整个行程安排中的安全隐患,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以及协助处理安全事故。

索利刚则建议整个研学行业要加强对研学项目所采购的资源进行安全排查和资质认证,包括行程中所有吃住行游玩等环节。索利刚还建议所有研学机构应该团结起来,设置一个统一的采购平台,对平台上酒店、车辆和景区资源进行统一认证和评价,对于不好的、有安全隐患的资源向全行业通报警告,减少安全事故隐患。他认为,统一采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解决旺季与资源方议价的问题。

王京凯则从保险角度提出,目前为了化解风险,每次学生参加研学旅行都会投高额保险。但保险中并没有专门针对研学的险别,大部分研学项目投保一般使用的仍是旅游行业常用的人身伤害险,目前对于十八岁以下儿童有最高保额的限制,然而在研学旅行中其实并无法控制伤害的程度,所以对于保险金额的限制十分不合理。且当前保险无法覆盖研学旅行中的种种意外,学生在研学旅游过程中的疾病、不严重的受伤都是由企业承担。王京凯呼吁应该针对研学出台相应的险种,毕竟未来这一行业的保险需求量会非常大。

课程与导师之忧

采访过程中,多个研学机构都同样指出了目前研学旅行发展的痛点在于研学标准体系欠缺,课程不系统化。

文锋指出,目前新增的大量研学机构从业者是从旅游行业转过来的,对研学旅行的理解还停留在“另一种旅行”的层面,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讲解有不少胡诌乱编,并不符合研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标准。

“旅行只是一种载体,研学才是意义。”王京凯表示,旅行中课程知识更加关键。研学中涉及历史、人文、政治、科学等多方面,不能仅仅像导游介绍景点一样,研学课程也需要贴近课本,匹配各年级各地区的教材。他透露目前明德在做最小课程单元库的工程,在考虑各省教材的各学科、年级的具体情况下把经常合作的目的地课程化,做到将每一个目的地变成课本教材,再通过科技手段形成每次研学旅行的专属课本。

据悉,原国家旅游局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研学旅游服务规范》,其规范更多偏向于研学旅游服务配置的硬性标准,并没有对研学课程进行具体要求。但恰恰是研学课程才是研学旅行的核心。文锋指出目前研学旅行产品研发能力不足,同质化严重,抄袭成风。这种状况下,不如将研学教材统一化,将自有课程和大平台结合,统一课程,集体作战,到时候各家机构比拼的是落地能力。

与课程一样,导师紧缺是研学行业另一个痛点。在迅速增长的研学市场里,最紧俏的资源便是导师资源。研学导师培训需求已不仅是单一企业的要求,中信旅游已着手按层级开发研学导师课程,国培网也在做研学导师的课程书籍。文锋表示,中青旅研学旅行将秉承“放开大门,精心取用”的原则,与中旅、国旅密切合作,积极梳理和促成研学导师人才规范和标准的建立,力求把相应课程品质打磨成符合行业使用标准。“我们选择跟国培网唯一指定的研学导师培训单位,也是北京最早在旅游行业做研学导师培训的专家单位——中智网培合作,共同输出高品质专业研学导师人才。”文锋表示,未来中青旅研学导师团队将由经国培培训和认可、实习合格并通过执行考核后正式上岗的专业研学导师人才组成,要求研学导师具备层级化、基本职业技能、职业标准和操作方式方法。

而对于青旅研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培中心共同推出的“研学导师和研学辅导员岗位能力培训课程”,王京凯表示目前出统一标准为时尚早,“应该有一个“百花齐放”的过程。”他认为目前各机构教材偏向不一,等研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各方可以协商达成共识,让政府部门统一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中国旅游研究院实验室负责人何琼峰博士则表示,行业标准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管理规定,由行业标准归口部门、相关企业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和协调,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抢资源缺配套之困

“学生去颐和园对画廊上的画开展研学课程,视野却被四五排密密麻麻的游客挡住,连画是什么都无法看清。”王京凯无奈道,这是世纪明德在研学课程开展中切实遇到的问题,资源的匮乏往往让研学课程无法正常进行,研学行业爆发以后相应资源十分紧张,如用车资源、住宿资源、用餐资源等。

记者在采访中也多次遇到相关投诉,称资源跟不上行业的发展,比如营地资源尤其紧缺。每到寒暑假研学旅行高峰期时,正好也是各种避暑、避寒的旺季,碰到大量老人和成人度假,研学机构需要与其争抢资源,无论是订车、订餐还是住宿,都遇到大量紧缺。索利刚表示,本应该对合作的餐饮、住宿等企业进行相应严格的筛选,但是资源的匮乏却导致研学机构无法自由选择合作企业,资源方处于卖方市场,没法提高要求。

而像北京研学旅行著名打卡景点——清华和北大,附近的酒店甚至是地下旅馆都收费高昂,即使附近老旧小区的小旅馆也将近350元/天,而他们对租给研学机构的热情并不高。据世纪明德的供应商反馈,今年住宿等预定都十分困难,逼迫研学机构将学生拉到更远的地方住宿,来回路程又是一番折腾。

王京凯还指出,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其他部门并没有相关政策跟进配合。事实上,研学旅行的发展急需各部门的帮忙,比如研学旅行一次出行人次都达到数百人甚至上万人,整个寒暑假各地研学旅行出行量庞大,需要铁路部门在固定班次预留研学的出行车票,以及提供相应的通道,统一学生乘坐的车厢,避免学生在火车上座位分散,不利于学生集中管理,同时也好解决学生吃饭的问题。

食品药品监督局也需要监控研学旅行中食品的安全,规划出可以达到研学项目标准的餐厅,尤其是在冬夏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季节加强监控,避免学生在研学途中出现食品安全意外。

接受记者采访的研学企业希望行业共同筛选出标准餐厅名单,共同采购,使其价格更低,可控性更强。餐厅、酒店、大巴也应有规范名单。

对于研学资源的紧缺,王京凯认为未来可通过开发营地的方式解决资源紧张的问题。他指出,事实上现在大量研学资源的住宿并不符合需求,酒店通常只能一间房住两人,资源浪费严重,价格也比较高,而专业营地住宿一般会安排6至8人一间,对于住宿条件不会要求过高,更加注重实用性,安全、卫生、实用才是其考虑重点。

更重要的是,营地可以解决开发出的课程在研学过程中不易落地的问题,比如在目的地没有场地进行研学教育的课程可以在营地中进行,营地也更方便研学机构统一管理学生,使研学旅行更加安全。王京凯认为未来会以目的地和营地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研学的部分痛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