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  · 松下  · 东芝  · 家电  · 智能家居  · 巨头

昔日家电巨头纷纷转型 松下、日立和东芝电视都快没了

传统的电视机只是一块“屏幕”,而未来更多的竞争会围绕背后的内容等环节展开,技术和成本优势不再的日本公司,纷纷决定逐步退出这一市场。

 |  刘莎,李继远
图片来源:CFP

图片来源:CFP

1月30日,当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永吉厚1月30日向300多名员工宣布停产消息时,引起了一阵骚动。

“所有员工此前都没有听说这个消息。”一名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他们对停产消息感到不满。该公司内部人士表示,数百名工人或被遣散,他们的劳动合同今年3月到期。截止到今年,这家公司已经为日本松下公司生产了19年的彩电产品。

松下不是唯一一家打算在部分市场、以至在全球范围内都逐步停止生产电视机的日本公司。曾经在中国象征着“高价”、“优质”彩电的松下、日立、东芝等品牌,都逐渐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背影。

它们最早出现在中国还是在1980年代,同时窜红的还有“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这样的广告词,以及年轻的酒井法子。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一直延续了20多年,是属于日本彩电品牌的“新时代”。

这个时代因为互联网的到来终结了。电视机只是意味着一块屏幕,更多竞争将围绕内容和背后的产业链展开,那些过去的巨头跟不上这样的脚步。

1月29日,东芝日本官方公告,由于映像类产品业务不振,将全面终止北美电视业务,包括东芝在北美的自主开发和销售体系,同时将品牌使用权授权给了台湾仁宝电脑工业,东芝仅收取品牌授权费。2月2日,日本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表示类似计划还不会在中国实施,其相关负责人对媒体称,东芝在中国与北美市场做法不同。

不过据公开资料显示,东芝5年前与惠州TCL电器销售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后,关停了大连工厂,中国市场的电视机已经转由TCL代工生产。而据TCL集团2014年半年报显示,旗下惠州TCL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已于2014年5月以0元人民币取得了合资公司东芝视频产品(中国)有限公司21%股权,即TCL持股比例由49%升至70%。TCL集团2014年报还未公布,已有机构分析东芝面临被TCL集团全盘收购的可能。

松下的情况看上去也与东芝同病相怜。

Panasonic株式会社于1月30日终止了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的生产,后者是松下与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济南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家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虽然松下方面强调在中国市场将以“委托生产”的形式继续销售松下电视,但这一决策表明,松下对其彩电业务已失去信心。

这已不是松下首次收缩中国地区的彩电生产线。这家公司在此前的2009年和2013年先后两次转让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股权,同时关闭了上海等离子彩电生产工厂。

同样是在2009年,日立位于福州福新投资区的平板电视生产线停产,同时日立彩电在国美等各大家电卖场陆续撤柜。

中国日本商会在《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4年白皮书》中公布,在对8579家在中国的日本企业问卷调查显示,85.3%的企业经营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员工工资上涨。

在整个日本制造业中,家电厂商尤其是彩电业务停止生产、或者退回本国生产的趋势更为明显。

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原因之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则是日元的持续贬值,使日本品牌在海外生产返销日本的优势被削弱。松下是日本海外业务比例较高的企业,日元的贬值对其影响也最大。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月13日报道,日元兑美元汇率每贬值1日元,松下营业利润预计就将减少18亿日元。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是因为竞争。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在OLED等新技术的掌握上已经遥遥领先于日本公司,对日本品牌的冲击力度最大;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品牌互联网电视、电视盒子等,推动了彩电产品的智能化步伐,也在中国市场对日企彩电品牌构成强大压力。

松下内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与国内电视机生产企业相比,松下导入新产品的速度相对要慢很多,这导致其在新产品市场爆发之际并不能及时出现在市场上。

在押注等离子技术与液晶技术的时期,日本企业在方向上的误判,也导致它们错失宝贵的发展时期

当然,彩电业务的收缩并不能作为评判这些日本企业成败的论据。企业本就应该在适当的时期调整产品结构、剥离利润微薄且竞争激烈的业务,将资源运用到符合趋势的新的产业当中。在丧失竞争优势的领域,日本企业选择离场,也称得上是明智之举。

以松下、东芝为代表的日本传统家电巨头,正纷纷向新能源、医疗设备、交通等资金和技术门槛更高的商用领域转型。2014年6月9日,日立中国在财报中表明,已将企业定位为医疗、基础设施等多领域的生产兼解决方案提供商;东芝则宣布未来将聚焦半导体、基础设施和健康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