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的历史告诉我们,性别观念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发展而改变。“真正的男人”无关穿或不穿高跟鞋,而在于能否尊重他人本来的样子。
音乐剧《长靴皇后》(Kinky Boots)剧照
百老汇音乐剧《长靴皇后》(Kinky Boots)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北安普顿的小镇青年查理·普瑞斯原本希望追随未婚妻前往伦敦工作,在父亲去世后,却不得不接手了客户流失、濒临倒闭的家族鞋厂。他在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变装演员萝拉,发现了为变装者设计高跟鞋的小众市场。两人磕磕碰碰地携手合作,最终成功地在米兰发布了一系列细高跟长靴,成功挽救了鞋厂。在音乐剧第一幕中,萝拉以一曲《Sex Is in the Heel》给查理和他的鞋厂同事上了一堂高跟鞋设计审美课;在第二幕结尾,所有人都穿上了鲜红的细跟长靴在舞台上载歌载舞,不仅包括原本一直对变装群体心存不屑的查理,甚至还包括曾对萝拉百般刁难的“钢铁直男”工人老唐。
老唐曾无比厌恶同为男性却喜欢变装的“娘娘腔”萝拉,对他百般刁难。为了平息敌对与纷争,萝拉主动提出和老唐打个赌,双方都向对方提出一个要求,只有做到了才算是“真正的男人”。老唐一开始担心萝拉会要求自己穿女装,没想到对方提出的要求却是:尊重每一个人本来的样子。结尾曲因此成为了全剧最令人感动的一幕——老唐这些直男们抛弃了对变装群体的成见,践行了“尊重每一个人本来的样子”。这不仅没有让他们看起来“娘娘腔”,反而更加可爱可敬了。
高跟鞋在剧中可以算是一个关于超越性别偏见的隐喻,但很多时候我们忽略的是,“高跟鞋”虽然在今天被视作一种绝对女性化的服饰,但这种社会建构并不是亘古不变的。当17世纪高跟鞋初引进欧洲之时,是男性首先对它趋之若鹜,用高跟鞋来体现男性权势和特权的风气持续了接近一个半世纪。多伦多贝塔鞋类博物馆(Bata Shoe Museum Toronto)的一项研究系统梳理了男性高跟鞋的演变史,而其中最令人好奇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怎样才算是男性气质呢?
高跟鞋的起源尚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一项欧洲的发明。欧洲人直到17世纪初才开始穿高跟鞋,而在那之前的几个世纪,高跟鞋就是西亚人的马术装备了。在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地区——马术与战斗力紧密相连。“当骑兵们踏上马镫时,高跟帮助他们固定住姿势,这样他们就能更有效地拉弓射箭了。”贝塔鞋类博物馆研究员Elizabeth Semmelhack解释道。
在高跟鞋流传进欧洲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东方人”会穿这种鞋子,所以充满异域风情的高跟鞋也融进了欧洲对东方的想象。16世纪许多关于近东的书籍与绘画中都有着对高跟鞋的描绘,也曾有到访近东的欧洲人将高跟鞋当作纪念品带回家。
波斯的阿拔斯一世(Shah Abbas I,1587-1629年在位)真正将高跟鞋的风潮带到了欧洲。这位将萨非王朝经营至国力巅峰的伟大君主,拥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骑兵部队,他积极地与西欧各国君主建立联系,以打击他们共同的敌人奥斯曼帝国。1599年,阿拔斯一世向欧洲派遣了第一支波斯外交使团,前往俄罗斯、德国和西班牙。这在欧洲宫廷中引起了一股波斯热,贵族们开始以脚踏波斯风格的鞋子为荣,认为这种提升后跟的鞋子能够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刚健勇猛。
17世纪是高跟鞋在欧洲上流社会男性中风靡的时代。当高跟鞋的潮流开始向更低的社会阶级传播开时,贵族们的对应之策就是不断增加高跟鞋的高度。如今的人们或许会认同萝拉的歌词“性感隐藏在高跟里”(sex is in the heel),而对当时的欧洲贵族而言,隐藏在高跟里的是权势与地位。穿着高跟鞋行走不便,然而,正是这种“不实用”、“不舒服”衬托出了贵族不事生产、养尊处优的特权身份。
最喜欢穿高跟鞋的欧洲君主毫无疑问是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43-1715年在位)。他极爱穿用红色皮革制成的高跟鞋,当然这和他想要尽力保持高大形象也有关系——作为一位伟大的国王,他的身高却很平常(1.63米)。他会穿10厘米高的高跟鞋,因此在一些描绘太阳王参加战斗的画作中,他显得格外高大。
英国贵族也习得了这一传统。1661年,英格兰国王查尔斯二世(1660-1685年在位)的登基画像中描绘了他身穿一双红底法式高跟鞋的样子,尽管他本人的身高高达1.85米。
与此同时,男式高跟鞋也启发了女性时尚与审美潮流。男性气质的着装打扮开始流行,尽管敢为人先的女子时常是人们取笑的对象。女性开始修剪出男性化的发型,佩戴军装风格的配饰,包括用羽毛装饰的宽檐帽和高跟鞋。直到17世纪末,无论男女,高跟鞋都是一种上流阶级时尚的标志。
高跟鞋的男性审美和女性审美分道扬镳发生在18世纪,不过在那之前,男士高跟鞋已经开始出现了变化。在17世纪,男士高跟鞋逐渐出现了两个分支——在家里或正式场合穿的包皮高跟鞋和骑马打猎时穿的堆皮高跟鞋(即由皮革一块块叠加形成鞋跟的高跟靴)——前者代表着男性优雅精致的一面,后者则代表着他们动感活力的一面。到17世纪中叶,包皮高跟鞋的流行度开始下降;到该世纪末,男性高跟鞋和女性高跟鞋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前者的形状更宽、更结实,后者主要是包皮高跟鞋且鞋头通常比较尖。
启蒙运动在时尚领域造成的巨大影响,是从根本上将男女时尚隔离了开来,杜绝了中性审美。启蒙运动思想强调,理性和实际是男性的特质,感性和非理性则是女性的特质。性别因此成为了一种比阶级更重要的社会划分方式,而时尚就是展示这种划分方式的重要手段。在此期间,欧洲贵族男性逐渐摈弃了强调装饰性的“无用”装束,无论阶级出身如何,都转向了简洁单色的着装风格。
17世纪末,英王查尔斯二世开始推动英国男士的服饰简化,自此男性时尚愈发保守克制。男性不再被鼓励在穿着上显眼突出,这进一步将高跟鞋从男性衣橱中驱逐了出去。与此同时,法国出现了一股英国热,英国男性的着装风格因此也影响了法国。这一时期成为了欧洲服装史上被称为“男性大弃绝”(Great Male Renunciation)的阶段:男性不再佩戴首饰,身披亮色浮夸的面料,转而拥抱了颜色更暗、更沉稳的、更统一的着装风格。
女性时尚则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其背后亦有启蒙运动思想的推动。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做过不少关于女性多愁善感的表述,认为她们的主要人生目标就应该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这般充满性别主义色彩的观念在当时大行其道,Semmelhack举例表示,当时的教堂布道就经常评价女性缺乏逻辑、轻浮不定的本性。
对于任何不骑马的人来说,高跟鞋和平底鞋相比都是不实用的,崇尚实用主义和理性思考的男性自然不应该穿它们,但这对“不理性”、“轻浮”的女性来说就再正常不过了。到了1740年,男性基本上停止了穿高跟鞋的习惯,这么做的人会被讥笑为愚蠢或娘娘腔,随着欧洲帝国主义的全球性扩张,“高跟鞋=女性特质”的概念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延绵至今。
不过,男式高跟鞋在19世纪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回潮。在19世纪早期,欧洲男性开始穿马裤,这种紧身裤的裤脚边缘有一条带子,可以踩在脚后跟,塑造出双腿修长的效果。绅士们在身穿马裤时通常会搭配高筒马靴,这也是难得的男性利用鞋跟修正身高而不被诟病批评的一种情况。19世纪,男性的身高被认为反映了他的男性气质,高跟鞋自然是拔高身高的最有效手段。1830年代出版的男性时尚指南《着装的完整艺术》(The Whole Art of Dress)专辟一整章的内容,介绍了矮小的男士如何利用隐藏在裤子下的高跟鞋让自己看起来更高大。
进入20世纪,一战的爆发进一步间接强化了男性气质与身高之间的正比关系。遗传学研究兴起,战争迫使各国找到提升人力资源的有效方式,不少科学家开始从遗传学着手研究强壮的人(这里主要指的是男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各种伪科学观念推动了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观的流行,身高被认为和男性力量与性吸引力直接相关。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男性高跟鞋开始被认为是一种作伪手段而受到耻笑。根据西方文化观念,男人应该是“天生”高大的,穿高跟鞋不过是强调了身高不足的事实。
有趣的是,穿带跟的鞋子对于当下许多男性来说依旧是个难以启齿的刚需。不少研究发现,身高与商业成功呈正相关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大的男性倾向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高的吸引力。内增高鞋由此应运而生,从外表来看,它们和普通男鞋无异,但在鞋子的内部有隐藏坡跟,悄悄地帮助穿着者拔高身高。
不过整体而言,高跟鞋——特别是细高跟——早已成为了固定的女性气质代名词,很少有男性敢于尝试。少数的例外之一是国际男性公益行走项目“穿她的鞋行走一英里”(Walk a Mile in Her Shoes)。每一年,全球各地关注性别平等议题的男性会穿上高跟鞋,呼吁男性停止针对女性的强暴、性骚扰和其他暴力行为。
对于男性而言,穿细高跟行走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跳出约定俗成的男性气质观念,学会用另一种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和考虑问题。在传统意义上,“真正的男人”通常被认为是冷静不易动感情的、身体强壮的、强势的、有保护者姿态的,不暴露出弱点和脆弱之处的。然而诸多研究表明,这些传统的男性气质带来了有害的后果。比如,男性比女性更不愿意接受精神疾病治疗,男性更倾向于诉诸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最糟糕的是,对男性气质(亦或女性气质)的过度强调会加剧性别对立。在这一性别政治框架内,男性的优势地位和特权——无论是在两性关系中还是在职场内——被不断巩固,传统观念里的“女性分内事”(比如照顾家庭)则被认为有损于男性的阳刚气质。对于那些想要跨越传统性别分工壁垒、更有同理心的男性和女性来说,这可谓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桎梏。
所以,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呢?这一段高跟鞋小史告诉我们,性别观念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发展而改变,正如高跟鞋一样,是我们主动为之赋予了符合我们期待和意志的符号和意义。“真正的男人”无关穿或不穿高跟鞋——《变装皇后》的故事寓意并不在此——而在于尊重他人本来的模样、志趣与人生选择,接受多元文化,实现共赢。
这何尝不是每一个“真正的人”都应该做到的事呢。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