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为了这口醋,才包了这顿饺子。”
2018年,姜文的第六部电影作品,“民国三部曲”也迎来最终章——《邪不压正》。该片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依旧充满“姜文味儿”,节奏快、黑色幽默、浪漫得无法无天。
从《让子弹飞》里民国年间的鹅城风景、《一步之遥》里充满暗黑色调的二十年代上海,到这次《邪不压正》纯正的老北平味儿,姜文电影里独特的美学风格一向令人无法忽视。
这一次,银装素裹的老北平、有所破损的老钟楼、在屋顶上跑酷的彭于晏,以及建造中的金门大桥……《邪不压正》中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其实都离不开一双看不见的手——数字王国大中华区团队。如果说《邪不压正》是姜文再次包的“饺子”,数字王国在做的就是为它“擀面皮”。
包饺子与擀面皮
“当时接《邪不压正》这个片子,最兴奋的点在于以往的电影中并没有出现过1937年的北平,这个影片是第一次尝试。”彼时,为了复原心中的老北平,姜文和团队找了整个中国多家特效公司,让每家都做了一两个镜头来测试。数字王国副总裁、大中华区影视剧视效业务负责人周逸夫介绍,数字王国做的第一个镜头是彭于晏从钟楼跑出来上车的那一幕。
“这是我拍的2000年现代的钟楼,还有电线杆,你们想办法变成1937年的钟楼,特别古老、有一些破损,但不破败,剩下的你们自己发挥的。”在测试导演和摄影指导发布完任务后,数字王国团队开始投身于这个测试。
第一版钟楼的测试镜头,团队专门加了很多的植被,姜文看后回复:“你是南方人?北方很干,没有这么多植被。”改良后的第二版依旧感觉不对,后来发现是因为北京只有北坡有植物,没有水分的南坡大多是秃的。“根据这个反馈,我们又把镜头改了,包括屋顶上的草到底长在什么位置。”对于姜文导演所提及的植物生长位置,数字王国团队开始半信半疑,但在查阅找了许多照片后发现,正如导演所说,屋檐中部靠下的地方相对容易长草,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北坡。最终,正是这个改版了三次的镜头,让数字王国大中华区拿下了《邪不压正》最多的视效镜头。
不过,与其说片方在考虑特效团队的制作能力,倒不如说是双方的互相考察。“我们接片时也会观察,比如一个影片采集到的数据是否齐全,如果前期跟组做的漏洞百出的话也会给我们后期制作带来特别多的漏洞。”《邪不压正》最后的评估结果很好。
操刀过《泰坦尼克号》、《速度与激情7、8》、《头号玩家》以及《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等多部的数字王国功力自不必赘述。此次与姜文导演的合作,周逸夫肯定道,“包括前期采集到的数据,以及和摄影指导的沟通等方面,基本上是和好莱坞完全接轨了,整个摄影团队都相当地专业。”例如李天然在屋顶骑自行车的那一幕,演员骑的其实是山地车,需要特效团队替换成老北京1937年的老式自行车。当时片方和摄制组统筹相当迅速和专业地拿出了一个老式自行车360度的所有的图片以供参考,诸如此类细节的准备充沛可以帮助后期很效率地完成工作,这也是好莱坞很专业的地方。
《邪不压正》全片包含1200、1300个特效镜头,共有5到6家特效公司参与其中,数字王国承制了整个影片中的476个特效镜头,这个承接的镜头数量放在影片中是最多的,放在任何现实题材的影片里也不算少。而这一切,皆为复原1937年的老北平。
回到1937
1937年的老北平究竟长什么样?数字王国的探索始于一张地图。
“导演想还原北平,我们就尽全力做出写实的北平。” 据周逸夫介绍,为了还原老北平,团队中近百位艺术家将日本绘制的1937年北京市街道地图和NASA的卫星图相结合,先还原出一张信息完备、比例精准的老北平城地图,随后将数据资料导入三维软件,通过计算机建造北平城的电子沙盘。
在导演提出的大框架下去发挥自己的一些创意,这是特效团队的必修课。例如在复原老北京胡同时,事实上在干面胡同里往故宫的方向看是看不到白塔的,为了让构图更好看,特效团队会把白塔和景山进行些许错位,让观众都可以看到。又如演员在屋顶奔跑的镜头,刚开始每一颗树都在地图上所显示的位置,但在镜头中的呈现效果并不好看,为此,制作团队进行了自由发挥,或调整植物位置或额外栽种,以平衡画面的构图。“如果说是在一个特别静止的画面,背景一定要风吹得特别大整个画面才生动,那么动多大、晃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要做的。”
为了最大程度的做到还原,数字王国特效团队还成立了专门的历史考据小组,以研究地标性建筑物的形态细节,以及那些未知的建筑物信息。上至四合院屋顶中远景的墙体延伸、屋顶上的绿色植、城墙上的杂草,下至雪景、火焰与血液等微乎其微的细节,数字王国特效团队搜集并整理了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城照片多达一万张,为老北平“搭建”了6.000栋房屋,“栽种”了超12.000棵树。
当然,特效团队也有犯错的时候。在做老北平远景的时候,特效团队最初是将钟楼和鼓楼做得一样高,但是姜文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钟楼40多米,鼓楼30多米,为什么在镜头里一样高?应该修改。”类似这种问题的反馈,在数字王国所承制的476个镜头当中其实有很多,“导演相当地严格,他会在画面里挑出各式各样的毛病,但是他发现的毛病和给出的反馈又让我们哑口无言,因为他说的是对的。”
周逸夫回忆,在接到全片后特效团队每周五或周六都会去一趟姜文导演的工作室,把这一周所完成的镜头或文件全部整理出来,交给导演去审片。导演在看过之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反馈,特效团队就是在这一次二次的磨合中,慢慢地揣摩导演想要的美术的效果。在特效团队和片方长达5个月的相互磨合中,《邪不压正》的镜头每一帧都承载着历史考究科学性和镜头美学艺术性的融合,这一融合,恰是整部影片最为难得之处。
“讲究才是根本,根本还真讲究。”这是姜文在拍摄《邪不压正》期间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影片的最终呈现也确实应了“讲究”二字。
艺术与技术的碰撞:“讲究才是根本”
上映10天的《邪不压正》口碑呈两极化分布,但对于影片画面的呈现却得到一致认可,其特效也被称作是一件“看不见的衣服”。而在这件衣服背后,客人和裁缝间观点及要求的碰撞在所难免。
“难点不是在于火的特效本身,而是我们得一版一版做出导演想要的火。”让周逸夫印象深刻的制作难点不少,其一便是影片最初的那场火。
李天然师傅一家被杀,朱潜龙和根本二人砸火罐毁尸灭迹,火罐落火焰起,此处火的大小、颜色、明暗、以及喷溅状态,特效团队前后做了近50版。相对于完全写实所需要的技术上的体力而言,将其美化到导演所喜欢的艺术感,这一主观上的表达才是特效团队面临的最大困难。
火的问题解决了,钟鼓楼的问题又出现。面对黑白照片里的建筑,还原它真实的颜色成为一个新的挑战。在实际参考了钟鼓楼现在的材质和肌理,并结合导演对其“美丽、干净、精美”的艺术要求后,特效团队反复做了很多版本,每一个镜头都做了二三十个版本。此外还有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彭于晏在屋顶上裸奔的镜头,特效团队也做了很多版本,“那个镜头是我们从接到电影的第一天一直做到了交片的前一天。”
除了1937北平的各式建筑外,出于对剧情的需求《邪不压正》全片还涉及了大量的雪景镜头,但因姜文深知雪景特效不易做出效果,所以一度删掉了大量相关镜头。幸运的是,因为数字王国对雪景的真实打造,这些镜头得以被重新“召回”以呈现在观众面前。
“雪屋顶的这一场虽然镜头不多,但是它的难度对于我们来说却是相当大的。”周逸夫解释,雪屋顶比其他雪景难的地方在于雪的交互,如何让雪的质感更真实,如何让每一个脚印和奔跑时溅起来的雪花都达到真实质感,特效团队为此专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试。“在磨合一段时间之后导演觉得我们可以胜任做雪屋顶这样难度较高的场次,所以让我们做了测试,最后顺利通过的。”李天然在雪屋顶奔跑的镜头由此而来。
“我们为了这个镜头专门做了一片雪,每一个雪印都是实打实做出来的。每一片在月光下发光的雪它的每一个亮片都是方块的感觉,这是结合了另外一个材质才达到的效果。”为了呈现出最真实地雪景,特效团队做了大量有关北平雪景调研,例如雪下了两三天之后会氧化,会有一些灰尘在上面,这个细节也在镜头中被还原。如果仔细看画面的话,雪屋顶上的雪会有一些氧化的小空洞,空洞的边缘是呈脏黑色。
与《头号玩家》、《复仇者联盟》等影片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特效不同,《邪不压正》这类真实题材影片所要的效果是不着痕迹的、是要“看不见”的。所以最终呈现在电影里面的雪是即使放大10倍仔细观察也仍然能保持表面颗粒分明的效果,对于一场镜头不多的场景,特效团队的这种工匠精神毫无疑问的应了姜文的“讲究”。
“傻瓜,那子弹是假的。”关巧红在说完这句话后纵身一跃消失在李天然对老北京城一望无际的视线中,无声的浪漫落下帷幕,而周遭一砖一瓦、一树一花,却满是特效团队为这片刻离别所打造的年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