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59位学者参与此次调查,其中48.7%的人称自己的工作场所中发生过性侵或者性骚扰,66.2%的人认为性别歧视存在于自己的工作环境中。
7月1日,澳大利亚女性历史网络组织(Australian Women's History Network)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澳大利亚部分高校内充斥着性侵、性骚扰以及性别歧视。
共有159位学者自愿参与了此次调查。他们来自于澳大利亚的二十几所大学。调查结果显示,48.7%的人表示自己的工作场所中发生过性侵或者性骚扰。而性别歧视则更为常见,有66.2%的人认为这一现象存在于自己的工作场所当中。
在这159位受访人当中,女性占比为90.6%(在这些女性当中,有50%的人表示发生过性侵或性骚扰,有70%的人表示发生过性别歧视)。调查的受访者中,历史学科受访者占比为38.9%,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受访者占比为39.5%,还有21.7%的受访人来自于其他各个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心理学、法律、金融、医疗、科学等领域。这些受访者虽然是自愿参与的,但是学科的广泛性表明,大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所有的学术学科都需要对性侵、性骚扰以及性别歧视进行严厉打击。
参与调查的学者和博士生表示,他们经常会受到导师和上级的性霸凌、不公正的工作安排、性骚扰,甚至是强奸。
根据多名受访者反映,男性导师或者上级同事会迫使女性博士生、下级学者与其发生性关系。受访者写道,有男性曾打着工作的幌子,诱拐女性进入办公室、酒店房间或者是家中,做出一些女性所抗拒的性举动。
在这些事件中,强迫和威逼时常存在。一位受访者称:“中级领导层以工作为威胁,要求我跟他‘睡觉’。”
此前,在澳大利亚国内和国外,常有相似的揭露事件发生。因此,澳大利亚女性历史网络组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2017年8月,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Austral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报道,有五分之一的澳大利亚大学学生曾经在校园中遭受性骚扰。
2017年10月,有人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份学者名单,列出了那些曾经性骚扰过别人的印度大学学者。12月起,有2400多人补充填写了“学术圈中的性骚扰”这一表格,其中大部分来自于美国。
就在上个月,一份美国报告发现,科学领域的一半女性都曾遭受过性骚扰。同时,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宣布对工作场所中的性骚扰行为展开全国性调查。
一位受访者说:“性别歧视在大学中非常普遍。”此次调查发现了各种各样的不恰当行为,包括“男性好为人师”、“男性随意打断女性的发言”、“男性将女性的主意占为己有”,也包括淫笑、抚摸身体、性侵。
据调查,常见的性别歧视行为包括男性轻视女性、边缘化女性、以及合伙对付女性同事。也有受访者提到了恐同与恐跨性别等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到了不公正的工作量,女性需要承担过多的教学和服务工作(也就是在工作中承担妻子的角色,“work wife”)——这一现象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但目前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现象。
一位受访者认为:“我们部门的女性经常需要做一些低级的、劳动密集型的行政事务,而男性则是做一些轻松的工作。底层的男性不需要去做繁重的行政工作,所以他们可以充分培养自己的能力。”
怀孕以及有孩子的女性遭受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的比例最高,受访者提到了产假不足,公司文化对养育小孩持有敌意态度等问题。受访者提到,有孩子的女性经常会被人们认为对自己的工作不够“上心”(而人们对有孩子的男性则不会有这种看法)。
“人们需要认识到,母亲们也可以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学者。”一位受访者建议道。
需要警醒的是,此次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中仍然缺乏恰当的反映和帮助机制。在曾正式向相关部门反映过性骚扰问题的受访者中,只有六人说,他们对于单位的处理结果比较满意。
相反,有47位受访者说,他们曾反映这一问题,但是却被忽略、或者被驳回,或者是处理结果很不恰当。受访者提到人们通常会去指责受害人,而且机构也常常不作为等问题。除此之外, “不安全的”冲突解决程序也会使得他们需要与性侵者近距离接触。有好几位受访人都说,在反映问题之后,他们曾遭受到性侵者或者是单位的报复。
还有77位受访者说他们并没有向相关部门反映自己受到性骚扰。许多人都提到了其中的原因,包括缺乏反映机制,或者是担心受到报复等等。在学术圈的工作越来越不稳定的环境下,职位较低、或者是没有终身任职的学者认为,曝光这些事情意味着“亲手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特别是当性侵者的职位较高的时候。一位受访者说:“我的身后还排着100个人呢,所以如果我跳起来挑明这件事的话,那么我就可以走人了。”
许多人还表达了对沉默文化的担忧。在这样一种文化中,那些性侵者如果有权有势,那么他们就能够逃脱处罚。有人提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男性教授被指控有不恰当行为,而他的同事们都拒绝采取任何行动。“我们知道他做了这件事,但是他太有权势了,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一位同事说道。
据受访者说,反映自己受到性骚扰,不仅会招致报复,还会带来一系列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后果。受害者经常会感到“无能为力”、“被轻视”、“不受欢迎”。这些都是自我怀疑和冒名顶替综合症的表现(冒名顶替综合症:指认为自己的成就是靠运气所获得的,而不是自己理所应当获得的)。除此之外,“自我厌恶”以及“持续的自我憎恨”也是常常会出现的后果。
受访者表示,一直保持“戒备状态”,避免自己受到性骚扰,这会带来重大的损失。其他人也提到,“为受害者提供帮助过程中的情绪劳动十分困难”,而且这种劳动“没有收入,不被承认,更是劳心劳力。”在此次调查中,共有33.3%的受访者提到了心理影响,包括焦虑、失眠、压力以及重度抑郁。
也有25.2%的受访者提到了工作上的影响,24.5%提到了经济影响。许多人在辞职之后,都换了研究领域,或者是离开了原来的工作,以避免遇到性侵者。
一位受访者就曾经放弃了一份长期合同,而选择了一份不安全的短期工作。“这完全动摇了我数年以来的自信心,”她写道,“临时工作对我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影响。”
另外一位受访人提到,自己的经历“曾经毁了我的研究生涯”。还有人提到了破产、无家可归以及“数年的不安全感”等后果。
此次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建议,那就是研究机构需要优化机制,帮助性侵或者性骚扰的受害人。除此之外,受访者还提出了建议:单位可以指定专人对此负责,方便受害者反映问题,就像每个走廊里都有一个防火指挥员一样。
然而,受访者也提到,这种诸如“进行更多训练”的举措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足以解决目前在不断扩大的厌女现象和性别歧视文化。相反,他们提倡进行结构性变革,包括将机构权威去中心化、多样化。
受访者还提出这样一条建议,那就是增加女性领导职位,但是这并无法完全解决结构性问题。学术圈中需要进行更为剧烈的、正式的以及非正式的权力再分配,削弱学术圈中的等级制,使得教授和系主任的权力去中心化。
一位高级女性学者建议:“承认这个恶劣的工作文化,倾听那些故事,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翻译:尉艳华)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