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铃木,任何合资企业几年前犯下的错误都会在今明两年兑现。
铃木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一直没有断过。甚至有传言长安汽车计划收购铃木所持有的长安铃木股份。
虽然,今天长安汽车发表声明说,并没有发布收购长安铃木股权的声明,但对于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大家仍然很不乐观。
1993年5月,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创建,由三方持股,长安汽车占股50%,日本铃木株式会社占40%,铃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占10%。奥拓、雨燕、天语,那些并不完美的小车,圆了很多人的汽车梦。然而长安铃木并没有将这份情怀好好地持续开发,品牌向上一直成为其迈不过去的一个坎。而中国汽车市场快速的发展节奏,长安铃木显然也没有踩准。SUV大潮和大车需求,长安铃木都没有赶上。
2011年,长安铃木达到了巅峰销量22万辆之后就一直呈下滑趋势,到今年1-5月,长安铃木累计销量为2.19万辆,不到颠峰时期的10%。因为在此之前,铃木已与昌河铃木解体,因此,铃木这个最早进入中国生产轿车的日本企业之一,极有可能在时隔二十多年后,成为第一个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的外资汽车品牌。
可以说,铃木在中国市场的谢幕是必然的。这其中有决策层的失误、合作方的不作为等多重原因。让我们来看看,买车问问的撰稿人们怎么说。
@ 知乎刘晓
【合资企业几年前犯下的错误 都会在今明两年兑现】
即使铃木退出中国市场,也不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合资公司长安铃木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就知道,日方并不想认真做中国市场,规划大多是五年前做的,所以做完了事。现在车型导入结束了,那么合资也可以结束了。
为什么铃木不愿意在中国市场投入?道理不言自明,小型车在中国市场没有溢价,自主同价位产品的价格优势铃木的车型无法挣钱。在我印象中,长安铃木最后的辉煌就是2009年新一代奥拓上市之后,见证了中国微型车市场最后的时光,2013年靠锋驭挣了一波。在此之后,中国市场进入了波澜壮阔的SUV潮流,缺乏SUV产品的长安铃木迅速掉队,再也没有什么作为了。
可以说,铃木对中国消费者洞察的不作为,是铃木退出中国市场最大的问题。一个典型例子是,轴距2600mm的天语SX4曾经是A级跨界车,但是到了锋驭上轴距依旧不变,那时候中级车的轴距标准都到2700mm了,锋驭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被淘汰是在自然不过的。铃木当时没有合适的底盘或平台做规划吗?凯泽西改一辆,或者超级维特拉改一个稍大的车型我想都是可以的。可是,铃木无动于衷,应该是太顾及利润率了。
当然,失败不可能是一方引起的,长安绝非没有问题。合资双方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合”上,如果中方不去尝试说服日方,只是放任自流,则不是合资应有的态度。因此可以说长安绝不是无辜的。据我所知,在启悦这款至关重要的车型上,长安一度为了追求销量,把启悦转给部分长安经销商,扰乱了市场价格,并且还要求长安铃木售后。最后一款能够救起长安铃木的车型就这样被长安方面的短视毁掉了,从此之后经销商也心灰意冷。
我认为,如果铃木退出,并不是中国市场的问题,但是折射出中国市场已经进入残酷的淘汰赛阶段。不止是铃木,任何合资企业几年前犯下的错误都会在今明两年兑现。长安铃木的案例只能说明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再也不是“免死金牌”,合资企业必须面对自主品牌的冲击。长安铃木不会是第一个,下一个会是长安谛艾仕,还是神龙汽车呢?
@ 之见
【铃木那些不完美的车,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好多我的同龄人学习驾驶的启蒙车就是长安铃木其中一款。
我学车是九几年的事,从长安铃木的微面开始。这是现在好多同学可能见都没见过的第一代,圆灯那种,车厢里面大灯背后的通风孔可以打开通风。夏天开车的时候没有空调,直接把盖子打开外面的自然风就能灌进来,那风感觉比车里的空气还烫,一辈子都记得。印象深刻的还有拉手刹要弯腰埋下身才摸得到拉手,人机工程在今天来看简直在吃屎,但那个年代一点都不嫌弃。
后来开始接触奥拓,三缸机,4个档,没什么不好。眼睛是码表、耳朵是转速,切2挡超车那个年代就常用了。九几年到两千年初时期,有奥拓的家庭寥寥无几,比今天家里有宝马3系的地位还高。高三上学的时候偷偷把家长单位的奥拓开到学校去,心情随时都飘在天上,走路可以横着来。奥拓的那个三缸机的缸线容易掉,一掉就变成两缸机在跑,分分钟把人抖出翔,但好在自行车摊也能修奥拓,上天入地都不怕。
再后来,雨燕成了我喜欢的车,操控干净利落,挡位虽然不顺滑但很规整,是个培养车感的好工具。之后又经常开超级维特拉,从那个时候开始感觉到铃木造不出什么高档车了,二十几万的超级维特拉处处都很廉价,除了那个低速四驱可以拿出来显摆下剩下的地方一无是处,没动力油耗高,残值碾压人心。
铃木的战场还是在小型车市场,就是发达国家的自行车代步角色,完成了在中国的任务后早晚也会迎来退伍转业那天,希望它以后在日本,印度,欧洲能走得轻快些。
@ Mon-mon
【输不起的铃木就这样灰溜溜地做鸵鸟了?】
如果铃木退出中国,这真是典型的鸵鸟策略。试问铃木告别美国,告别中国,难道能告别地球么?
我斗胆猜测,这个决定得到了看着就像奸商的铃木修的认可(这句话很可能是废话),可是印度和日本的市场规模天花板那么低他看不到么?一方面,现代雷诺日产联盟在印度市场本身对铃木虎视眈眈,变动的市场中铃木依然无法高枕无忧,另一方面,新能源自动驾驶等新课题是所有车企的世纪考,逃避是没用的。
因此,如果铃木退出中国从大框架看来是一种逃避,当然从合资公司框架下不同利益方视角看很多细节都都能压垮铃木,但是无论从新车型引进、车型的本土化和对“大车/配置/大气属性”等市场特点的反应来看,铃木真的不及格。
凯泽西的失败让铃木畏手畏脚这件事在我看来是败笔,品牌向上突破一定会遇到困难,比如雷克萨斯LS 系列(对奔驰S级、宝马7系、奥迪A8),比如现代索纳塔(对迈腾凯美瑞),比如克尔维特(对法拉利812、保时捷 911turbo )等。品牌向上一定有作为炮灰的排头兵,反过来说只有用出色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慢慢打消公众质疑,才有可能实现突破。而铃木在凯泽西失败后就畏首畏尾,这种过于看重利润和成本的短时行为一定会成为品牌未来之路的障碍。
再深入一点说,铃木引以为傲的性价比和低成本是所有厂商的最后防线,是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层次保障,而高附加值、高品牌溢价才是厂商和品牌长远健康发展的护城河。
整个车市犹如一个滑坡的山体,处于最下层的品牌最先触底而亡,因此只有品牌向上突围才能保证领先对手,才能活下来。也因此,铃木的性价比和低成本是无险可守的平原,如果不通过技术品牌等建立起壁垒,那铃木注定是路越走越窄,毕竟退路越来越少。
因此,如果铃木退出中国市场,只能用怒其不争来形容,看铃木的眼神中还有些蔑视,因为铃木最后留下的是输不起的形象。
@ 坂道
【铃木完蛋是因为专注小车吗?是廉价小车。】
这是一个迟早都会到来的结果,所以对我而言新奇感可能没那么强。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网上的车迷很追捧的一个说法:
“铃木的小车还是很好的!城市车多路窄,小车其实非常方便!可惜国人总是喜欢买大车,越大越好!”
我一直很想反驳这种观点,这个说法其实就是指责中国消费者迷信大车,轻视小车,以此来说明铃木退出中国市场是因为“中国人都是车盲”的缘故。
我说你醒醒吧,小车有1系,有迷你,有甲壳虫,凭什么买你心目中无敌的铃木小车?一个事实就是奥迪A3卖得比飞度还好,高尔夫和缤智也有不少销量,你会发现中国消费者并不讨厌小车,这个论点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
所以铃木完蛋的原因是因为专注小车吗?不是。
铃木的其中一个优点是实惠,省钱,持有成本不高。一直给人一种廉价的形象,这是完蛋的原因吗?也说不通,宝骏多实惠啊,人家风生水起的。
要我说的话,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标准答案——做廉价车不怕,做小车也不怕,就怕它做的是廉价小车,这就很要命了,拼小车有迷你有飞度有POLO,拼实惠则被宝骏510和310吊起来打,你能做的人家也能做,这时候我要你铃木有何用?早点细软跑吧,不送您嘞。
@ Charly Jiang
【这就是市场经济。】
所以……以后国内维特拉啥的极有可能跟长安姓了?其实无所谓。铃木的技术、资金和经营实力注定其擅长且仅擅长制造不能使中国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产品。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优胜劣汰。没什么可惋惜的。真正的铃木粉丝早就对这个渠道绝望了,未来的平行进口吉姆尼了解一下?
哦对了,祝铃木在印度市场一路繁荣昌盛。
@ 陈满之
【真爱粉们该伤心了】
分享一个小故事吧。
上次坐野猪儿(网约拼车)回老家,司机以前是耍摩托的汽修老师傅,从铃木发动机修理为切入点给我科普了铃木发动机技术的人性化和技术的前瞻性和可靠性,他以前买的维特拉都有种思域秒天地的自信,相当之省油还动力强?私以为很玄学……超级维特拉一直想感受,吉姆尼那么有特色。
这期圆桌我认为开雨燕那位真爱粉应该说几句。
@ grandphoto
【铃木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起点】
楼上别走,雨燕真爱粉在此。话说这么多年前前后后也买过不少车,唯独这台雨燕一直放着舍不得卖,哪怕一年到头也开不了几次任它在停车位上吃灰也行,要说没有感情那是自欺欺人,偶尔开开它的时候还会想起当初第一次上路时的紧张和不安。而且这台09款雨燕是快十年的车了,从来没有大修过,“可靠性”三字的精髓莫过于此。
但我对雨燕、对铃木品牌的感情还没有到“一日XX终身XX”的矫情地步,正如铃木这么多年无视国内市场变化白白错过无数机会一样,奥拓、雨燕、天语固然是很多人的第一台车,那种老夫老妻般的情感我在很多铃木车主身上都见到过,然而小车始终只能算用车生涯的一个起点,它可以陪你走很长一段路,抵达某一个节点后纵然有再多不舍还是要挥手告别,只是时间的早晚罢了。
@昆仑泰丰
【长安铃木的售后服务,也是够作死的了】
其他老师着重提到铃木在华的车型产品结构不完善,或者在营销方面的把控不到位,吃老本的现象十分严重,进而透支了铃木品牌本身。作为七年铃木车主,我则对铃木的售前售后服务感触颇深。
作为较早起步的合资车企,长安铃木的4S店软硬件设施一直没有做出突破性改变,依然坚持九十年代的卖车风格,加上售前售后服务人员慵懒的态度,用户体验可以用糟糕来形容;所以我愿意在价格更合理服务周到的大型快修店维修保养,如果其他车主和我当初想得一样,那这无疑也是压死铃木的在华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