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下地方财政改革或将拖累2015年中国经济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正在进行的地方政府财政改革可能会拖累2015年的整体经济增长。

 |  谢玉娟
图片来源:CFP

图片来源:CFP

1月7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目前中国在部分领域开展的地方财政改革,可能会拖累2015年的整体经济增长。

该报道认为,中央政府关于限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举措将抑制地方政府的举债潮。《华尔街日报》提到的举措是去年10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要求加强政府或有债务监管以及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

融资平台一直是地方政府基建项目最主要的融资主体。但决策层已经逐渐意识到,基于政府背书和政府指令色彩浓重的地方融资平台存在债务软预算约束特征明显、融资成本过高,负债过高、多头举债等问题,这会进一步导致政府债务不透明、监管不力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等更严重的问题。

所以,自该文件出台后,中国各地不断出现地方政府不再为地方融资平台背书的新闻。去年12月,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财政局公布《关于将2014年常州天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债券纳入政府债务的说明》,后因天宁区财政局的一纸更正函,明确“该项债券不属于政府性债务,政府不承担偿还责任”,而宣布该说明作废。同样的例子还有乌鲁木齐的“14乌国投债”也被撤销出此前承诺的“政府专项债务”之列。

《华尔街日报》对此积极评价称,中国政府对纠正这一问题的承诺似乎缓解了投资者的担忧。

但是该报也认为,这也会带来一些严重的财政紧缩局面,因为融资平台无法再借钱为地方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融资。《华尔街日报》援引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经济学家姚炜的数据显示,今年预算外基建支出将减少3万亿元-4万亿元,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5%-5.5%。

此外,地方政府融资主要依靠土地,遏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改革也引发了一些人士对土地财政的担忧。该报道认为,意在遏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改革有可能对官方支出产生负反馈循环。这些平台是土地的最大买家,为地方政府创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