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女生在加大伯克利分校的毕业致词 让全场起立鼓掌

我们不仅要做让人向往的明灯,更要让身边的人一同闪耀。

 |  温哥华头条

美国伯克利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工学院研究所,上周二举行毕业典礼,来自中国台湾的华裔医学专业硕士生叶采衢,代表毕业生致答辞,她以“让世界成为更好的地方”(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为题发表演说。演说开头,她带着一根汤匙上到讲台,让所有毕业生眼睛一亮。

工具随时淘汰 学会面对挑战

她挥了挥手上的汤匙,说起她自己的故事,那是到伯克利念硕士的第一个早晨,进到课堂,桌上摆了几样工具,有榔头,有丈量尺,有汤匙。老师说,先不跟大家说他们选的工具是作为什么用途,就先选吧!

叶采衢

之后老师分组来使用自己所选取的工具,叶采衢才发现她的任务是用手上的工具把一大块冰削成刚刚好一公斤重。“我很失望地看着我所选的工具,因为我选的是一个汤匙!”

这个事件后来成为叶采衢心中的一个启发,她说,大家都面临同样的挑战,且世界变得越来越快,但伯克利所教导的,其实不是去专注手中有哪些工具,因为很多专业早已被时代淘汰,“就像进伯克利时大家都选了当时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对付的是哪种难题。反而,大家所领悟到的是去学习批判性思考、团队合作,该怎么结合手上的工具来面对挑战。

医学系学诊断 治疗才是挑战

她还提到说,曾去了一趟西藏,认识一个叫Yomei的女孩,因为家里环境不允许而辍学,因为她要工作,供养兄弟姐妹的生活。

通信一年之后,Yomei告诉叶采衢,她把辛苦存下的钱都拿出来买煤,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冬天也能上课学习了。她从这个西藏女孩身上学到,能够在伯克利学习是幸福的,因为手上能拿来改变世界的工具不止一样,Yomei手上也许一无所有,但她有动机有决心,让这个世界比原来更好一点。

伯克利工学院研究所甄选毕业生致答辞代表是要先报名,再由委员会选出,叶采衢能脱颖而出,相当不容易。

叶采衢毕业于台湾阳明大学医科,2013年,去到哈佛大学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研究乳癌,她表示,医学系念完后知道怎样诊断病人,但治疗是更大挑战。来到伯克利加大学习跟医学相关但更广泛的能力课程,是为了帮助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叶采衢曾于2014年被选到印度帮助视障者,培养出兴趣,到伯克利加大后研究眼科,并跟工程师等不同领域人士合作,提升解决难题能力,希望有一套基因疗法研发出更好的眼科治疗药物。

叶采衢演讲全文:

毕业生亲友、师长、校友大家好,恭喜2018全体毕业生!站在舞台上的我与历届学生代表有些许不同,我不是工程背景出身。但在你们开始怀疑委员会的决定之前,让我来说明一下医生和工程师有多么相似。

我们都会花时间“享受”生命中的小东西:像是人体中的虫与程式中的虫。(译注:工程领域一般把程式中的错误称为“bug”,即“虫”。)

我们都“热爱”熬夜工作、假日加班,而且不因疲惫而止息,我们只在找到解方的时刻停下脚步。

然而,我们的动力不仅来自于自身成就与他人的认可,让我们感到满足的是自己在他人的人生中,实际留下的影响与不灭的痕迹。

我到伯克利上课的第一个早晨,学程主任在桌上放置了各种工具,有铁锤、量尺,还有汤匙,要我们在不知道用途的情况下,选择一种工具。接下来,我们分组进行“破冰”活动─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我们必须用手边的工具打破超大冰块,直到剩余的冰块恰好是1公斤重。

我低下头,沮丧地看着手中的汤匙。

此刻,与同届毕业生站在一起的我,发现我们正面临类似的挑战。我们周遭的世界瞬息万变,难以预测,而我们手中的工具可能很快就会过时,或者不足以解决眼前的问题。

我们踏入伯克利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依据自己的强项选择科系,却不晓得未来将肩负的任务。不管你选择的是听诊器、计算机或移液器,我敢说我们在伯克利学到的,远不止于使用工具的方法。然而,如同在破冰活动中学到的一课,从此刻起开展的旅程中,我们要完成的各种任务,最终得靠汇集我们的创意、思辨能力与团队合作才能达成。

我某次拜访西藏时,遇到了Yomei,她是当地的学生,虽然念的是慈善学校,她仍因为财务吃紧被迫辍学。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养活家中手足,Yomei必须把所有时间投入工作─即使毕业是她的梦想。一年后,我在与她通讯时得知,Yomei把所有剩余的存款用来买煤碳,提供暖气让夏天被迫工作的学生,可以趁严寒的冬季上学。

我们在世界上最好的公立大学就读,何其幸运能拥有各种工具创造更美好的世界。Yomei几乎一无所有,但她单凭自身的动力与决心,就让世界变得比她所知道的更美好一些。

走出伯克利的校园,到处都是等着叫你面对现实的人。但事实上,在实际尝试之前,没有人知道一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可能成功。就像德国着名哲学家尼采所说,“知道生命的意义,就能承受各种苦难(He whose life has a wh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一切都关乎我们是否愿意跨出那一步,点亮旁人的生命。不管你是科学家或艺术家、医生或工程师,不分背景,有一件事情不会改变:生命会承接你赋予它的意义。

今年我们一同欢庆伯克利大学150岁生日,提醒我们在这里问世的、改变生活的发现与奇迹。在这座校园里,我们不只努力达到黄金标准,更要一起设立新的黄金(熊)标准,(译注:伯克利大学的代表色是金色、吉祥物是熊,因此学生会自称是“黄金熊”(Golden Bears)。)

我们不仅要做让人向往的明灯,更要让身边的人一同闪耀。伯克利曾缔造历史,我们也在此获得了形塑未来的力量,但没有你们、没有从入学第一天起就与我们一路走到今天的各位,我们不可能走得那么远,也无法航向明日的成就。

今天,是我在伯克利的最后一天。如果再让我参加一次“破冰”挑战,我不会那么担心自己选了什么工具,因为重点不是手中的工具,而是心中的意志。亲爱的熊伙伴,让我们运用伯克利在我们心中点亮的光芒,一起追逐梦想、构筑更美好的世界。迎向光明,英勇无畏,熊熊加油!

平台:温哥华头条

微信ID:lahoobi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