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挑战4》,是否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这档曾在同类节目中口碑最好的综艺节目,在接二连三的停播风波的坎坷命运下,是不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  影视前哨

作者:大雨

4月29日《极限挑战4》第一期播出,当即就遭遇了豆瓣评分大跳水——从第一季9.0、第二季9.2的高分骤然降至7.9,网友大呼“剪辑混乱”“内容生硬”“不再是曾经的极限挑战”,一时之间《极限挑战》行将落幕之言甚嚣尘上。这部本就一直在遭受各种停播风波命运坎坷的综艺,经历着“第三季魔咒”走到了第四季,是否真如一些媒体之言,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极限男人帮”的号召力依旧强盛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一下《极限挑战》三季走来,一直在被众人夸赞的最大亮点。

众所周知,作为一款明星竞技真人秀节目,MC团队可谓是节目之魂,如果没有MC主持团“带节奏”,节目游戏设置再有亮点、嘉宾再大牌,也无法碰撞出火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是《极限挑战》与《奔跑吧兄弟》一直在被比较的地方,前者被夸赞MC团队是真兄弟、有真感情,而后者则被斥为虚伪、逢场作戏。凡一提及《极限挑战》,“极限男人帮”的真情实感必是重点,这也是“鸡条”们(《极限挑战》的粉丝)一直为之感动、津津乐道的地方。但是,同样的节目类型,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不同的效果?

从导演的选角看起。《极限挑战》的固定MC成员是黄渤、孙红雷、黄磊、罗志祥、王迅、张艺兴,相较《奔跑吧兄弟》的除了邓超全是“小鲜肉”,《极限挑战》却反其道而行之——除了张艺兴全是老牌演员。而且乍一看,似乎也没有综艺感可言,黄渤虽是喜剧演员,但此前也甚少参与过综艺节目的录制,孙红雷与黄磊更是以正面严肃的形象为主,王迅在未参加《极限挑战》之前并不为人所熟知,唯有罗志祥看上去勉强能与综艺感相挂钩,但似乎也不能和当红“小鲜肉”相抗衡。再有,明星竞技真人秀的核心受众为热爱刺激、喜爱新鲜的年轻人,虽然黄渤、孙红雷、黄磊、罗志祥四人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但与明星竞技真人秀的核心受众似乎有一定的距离,以此相比,《奔跑吧兄弟》的选角与定位更为清晰得多。但是,从口碑及网友反映来看,观众显然对《极限挑战》忠诚度更高。同样的节目框架,观众为什么会对《极限挑战》更为忠诚?

首先反差是新奇感的来源,探索感又强化了互动性,加深了观众的黏性。MC团的众人起初看起来其实与娱乐综艺是有些”绝缘“的,纵使是张艺兴,其性格也较为少言语和安静。这样的MC团队能带起一台节目吗?存疑。而节目播出后,孙红雷竟然是“颜王”,黄磊与张艺兴成了“师徒”,黄渤和罗志祥变为“青岛贵妇”和“朱碧石”,一向不温不火的王迅也跟着刷了一波存在感,黄渤的高情商,黄磊的高智商,孙红雷演多了间谍真实身份竟是地主家的傻儿子……这样的反差带来了很大的新奇感,个人的性格随着节目的进行逐渐立体,在节目的不断发展中完善,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节目的推进能看到逐渐的变化,且是演员本身的特性,并非导演强加。这一点《极限挑战》与《奔跑吧兄弟》的对比已久,观众也能感受出,不必多言。这样随着节目的推进而逐渐完善的人设,除了真实以外,也正加强了观众的探索感,观众也是随着导演的视线一步步发现他们的特质的,每一个的特质的涌现会带来新奇,而“是我一起慢慢发现的”会加深MC团和观众的纽带,使得观众更为忠诚。

当然,被发掘出的好特质才能让人喜爱,新奇感很快会过去,要能留住观众,MC本身的人格魅力就变得异常重要。《极限挑战》的MC团队在年龄上看,是远大于《奔跑吧兄弟》的,黄磊、黄渤、孙红雷、罗志祥、王迅均是70后,这样的好处是什么?生活的阅历会带来更多的性格上的打磨。《奔跑吧兄弟》经常会被指责成员的某些行为很虚伪,但在《极限挑战》中未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年龄与阅历确会让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更为成熟与妥帖。而在MC团队中,黄渤的高情商、黄磊的高智商是得到公认的,孙红雷、罗志祥、王迅亦很坦率。再有,因黄渤、黄磊、罗志祥与孙红雷均算是前辈,已声名在前,参与这样的一档节目并不需要太多的去抢夺流量、表现自我,会更为的放松,网友指出《极限挑战》在拍照时的站位都很随意,而大多数时候王迅与张艺兴都在“c位”上,王迅在众人中人气较低,而张艺兴算是晚辈,自有一种“前辈提携晚辈”的和谐之感。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不用争夺抢夺任何,在情感的建立与真实情感的流露自然会更为简单,这也是极限男人帮能成为“真兄弟”的内在原因。“老男人”们的人格魅力、张艺兴的纯真,这些鲜明而可爱的特质,能一直留住观众,并不奇怪。而且“鸡条”们也表示,即使就是看极限男人团嗑瓜子聊天也能一直看下去,如此强的观众黏性,可见极限男人团的号召力依旧强盛。

走群众路线的节目精髓

从去年开始,慢综艺在荧屏上逐渐火爆起来,我们认为其回归了生活本身,贴近人心抓住了“城市病”这一社会痛点,所以在时下能被观众所喜爱所接受。其实,《极限挑战》也有同样的逻辑。

对于明星真人秀类节目,观众的窥私欲是驱使观众观看的一大因素——原来演铁血硬汉的男人其实本人异常温柔,原来“高冷”的女星生活里如此活泼,原来我喜爱的XXX生活中是这个样子的…出于喜爱,亦或是出于好奇,剥开明星演戏的外壳、除去华丽的包装、特意的人设,我们想贴近更真实的他们。

同是竞技真人秀类节目,《奔跑吧兄弟》游戏设置多在商场、景区,《极限挑战》几乎都是走的“群众路线”,比如《极限挑战4》第一期就是去到了乡下,真正的参与在农民的生活里,赶鹅、放羊、挑粪、捉麻雀。场景决定了氛围,商场与景区虽然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但将节目置于农村这样的场景中,MC主持团穿上军绿色大袄、脚蹬解放鞋,你是否会觉得他们更像村口的大爷,隔壁的大哥,更为的亲近?且相比《奔跑吧兄弟》的游戏,为完成挑战,《极限挑战》需要更多的和人打交道,孙红雷去尬聊村口大姐、MC们和村民套近乎为节目增添了不少笑点,也如网友所言“节目里可爱的叔叔阿姨一直是充满亮点又暖心的存在”,生活元素越多,节目越为真实,这也是《奔跑吧兄弟》在真实感上比不过《极限挑战》的一大原因。在挑战内容上,《奔跑吧兄弟》的撕名牌等游戏其实是韩国的舶来品,游戏性更强,相较之《极限挑战》的赶鹅、放羊、挑粪等农活,虽然现在的人们几乎不曾接触,但其是存在于祖祖辈辈的记忆中的,而这些挑战也更为的生活化,回归生活。

当然《极限挑战》也并非每一期都是在农村干农活,但《极限挑战》的场景与挑战内容都是基于生活,第二期是在中学参加高考,第三期更是以“向往的生活”为主题,从这个回归生活本身这个意义上看,《极限挑战》实际上与慢综艺有同样的逻辑,所以也更为真实,更能满足观众的窥私欲,在同类节目中口碑最好。

政策调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自“限娱令”出台以后,对文化、对正能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尤其特别强调全明星真人秀将不得在卫视黄金档播出,要提高素人的参与比例,并且鼓励黄金档多播文化类节目。政策的严厉从《奔跑吧2》的“跑进联合国”主题,与《极限挑战4》的高考主题、环保主题,前者节目中加入了心理老师等素人,后者加入了智囊团就可见一斑,有网友戏称其“求生欲很强”。

在过去的两年里,纯娱乐性综艺的处境的确艰难,因为娱乐性与文化性很难平衡,而对于《极限挑战》来说,更是严冬。首先,《极限挑战》本就是以极限男人帮为核心为灵魂,素人智囊团的进入让节目显得有些“破碎”,不少网友指责节目加入智囊团让节目不再精彩了。再有,这一档命运多舛的王牌综艺,2017年限娱令刚出台时,就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极限挑战3》从黄金时段周日九点被调至了十点。比起《奔跑吧兄弟》被改名为《奔跑吧》的降维打击,《极限挑战》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停播可谓是毁灭性伤害,《极限挑战》被停播已经不是第一次,2015年《极限挑战1》因为涉及恶搞、调侃政治被停播,《极限挑战2》又因为“内容低俗,有损社会风气”而被总局叫停整改数周,《极限挑战3》因为内容太过娱乐化、负能量被停播长达两个月,《极限挑战4》也原定于4月22日播出,后又被延播、重新剪辑,命途坎坷。

但纯娱乐性综艺节目要提升文化意义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即使不是现在,或者更温和,也必须回归到这条路上,纵使娱乐性和文化性难以平衡,也必须去挖掘其可能的道路。

在这个意义上,政策的严厉对《极限挑战》是具有促进作用的,知乎网友倾听迷悟在评论《极限挑战4》第二期时说道:“极挑这个综艺在有意无意间承担了超出这个体量和这个类型的综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它承担了过高的期待。而这种超出,很奇妙的是它是在多方期待下促成的结果,不仅有政策对它的限制、审查机构的严厉,还有观众的需求和高要求以及严导本人不断向前实践的心思。”此前《极限挑战》也涉及过此类题材,例如《极限挑战3》第十期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主题,聚焦父母亲情,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本次《极限挑战4》的头两期聚焦于高考,聚焦于“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对于一档娱乐综艺来说显得沉重的宏大主题,虽在第一期遭遇质疑,但第二期播出后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第三期探讨了环境保护的话题,第四期又聚焦于青年创业这一主题上,可以看到《极限挑战》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在探索,而且从成绩上来看,亦是值得鼓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极限挑战》是幸运的,政策的局限也带给了机遇,现有的综艺大都来源于韩国,《极限挑战》最初也是模仿韩国的《无限挑战》,但在在这条路的不断摸索上和《无限挑战》拉开了距离,《极限挑战》积累了三季的经验,亦有良好的观众基础,不再限于《无限挑战》的荫蔽下,而且极有可能开辟出一条全新的综艺道路。政策局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每一期《极限挑战》播出后,在知乎上都会引起热烈的讨论,《极限挑战4》在第一期虽遭遇了不少质疑,但在第二期播出后,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第二期观感,泪流满面,第二期五星”,对《极限挑战》的表扬成为主流,豆瓣评分也从7.9上升至8.2,虽然第三期、第四期又遭遇了一些批评,但摸索之路也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极限挑战》在这条道路的摸索上正在逐步迈进。至于是不是生死存亡的关头,从观众的黏性、从反响上、从讨论的热度上看,还远远未到其要“死亡”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