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辽西走廊到底是什么。
NO.522-穿越辽西走廊
作者:猫斯图
制图:孙绿 / 编辑:棉花
古代意义上的中国版图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板块,对外的交流通道并不多。向西北的河西走廊、向西南的茶马古道、东南出海气若游丝的联系和通往东北的辽西走廊就是那时候的中华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了。
其实西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
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具有最重要的价值
但其实对中国历史命运走向影响最大的通道——尤其是在古代历史上——还要数通向东北的辽西走廊。这条通道连接着中华农耕文明、东北渔猎文明、蒙古游牧文明,三者有不少兼容之处。这也使得东北少数民族南下控制中原,或者中原王朝北上扩张疆域都成为了可能。
不过说起这条辽西走廊究竟在哪里,很多人恐怕还要挠头思考一下。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辽西走廊到底是什么。
一个被定义为通道的地区
辽西地区最早在历史书上出现是在战国时期。镇守中原东北方的燕国击破了当时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东胡,并在原来东胡的国土上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五郡,作为迎击东胡反攻的前线。辽东和辽西这两个地区性概念,从这时走上了历史舞台。
燕国在燕山以南的土地实在不多
北方边疆五郡比本土要大很多
燕长城也一直修过了鸭绿江
荆轲所献督亢之地图即燕国精华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制作)
(可横屏食用)
在现在的地理地形看来,当时辽东和辽西之间的“辽”,就应该是南北走向的辽河下游。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指出,“辽东郡在辽水东,始皇筑长城东至辽水”,似乎就是在呼应千年后今人的认知。
然而,在辽东辽西最早出现时,划分东西的并不是辽河,而是在辽河平原曾经出现过的一座大泽,名为“辽泽”,或者也可以称为“潦泽”,极言其广大。
在辽河下游曾经有一片广阔的沼泽
至明清时期才逐步消失
(下图河流为现代河流位置,与古代有出入)
在辽泽以西的这片地区,也就是中原和东北相接的前线,从燕国时代开始就成为了汉人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重点地区。这里的文化和历史,也就一直显得汉胡参半,和两边的华北平原与辽河平原有明显不同。
这种历史上的差异
在中华民族充分融合的今天
仍然能在地方方言上看到痕迹
这也是所有通道性地区面临的一个困扰——它很难被周边的某一个势力完全、持久地控制。周边几方争夺这一地区控制权的过程,也就是这个通道地区上的文明形态发生持续变化的过程。辽西在历史上一直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板块,很有其基础。
在燕山与辽泽之间的中间地带
(可横屏食用)
这也让辽西成为了一个相当复合的概念,囊括了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南至燕山以北,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滦河及其支流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用现代的行政区区划来看,这个地区也不仅仅是辽宁西部,更包含了内蒙古和河北的一部分。
如果加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
就围定了一个相当大的范围
(可横屏食用)
这片土地上的山峦迭起、河流纵横、周边民族势均力敌,天然就是一个容易诞生历史故事的地区。沟通各个文明之间的通道,也就悄然在这个地区形成了。
以平刚为核心
和人们想象中的辽西走廊不同,历史上的辽西通道并不是只有一条,而是有四条组成。今天沟通东北和华北之间的那条最重要最宽敞的滨海大道,在宋以前还是很不稳定的。至少那时候的这条通道还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车马通过。古代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辽西走廊其实是一些并不好走的山路。
这条众人熟知的通道
宋以前还无法支撑大队人员通过
这些通道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且随着两侧人员货物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到了战国时期,从华北进入东北的众多道路已经殊途同归地归并到了平刚(今辽宁凌源安杖子)到柳城(今辽宁朝阳)的通道上。这一段不短的通道,也就成了滨海大道出现之前,通往东北腹地的一条主干道。
当年翻山越岭到朝鲜也是真不容易
(可横屏食用)
但由于出发地不同,古辽西走廊进入平刚前的路线还有三个主要的选择。
最早得到开发的是卢龙-平刚-柳城道,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作用也最大。此路出喜峰口,沿滦河北上至平泉,到达右北平郡平刚,东至白狼城(喀左黄道营子),再沿大凌河到达柳城(朝阳),由柳城越过闾山进入辽东。
卢龙-平刚-柳城道
(可横屏食用)
这条辽西通道在战国时正是燕国和东胡对抗的前线,燕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的一次酣畅大胜就是由大将秦开率军走这条路彻底击破了胡人。中央政权似乎由此意识到了这条通道的作用,在后来的历史上反复修缮和使用之,一直到汉朝达到了巅峰。
东胡西扩激怒燕国
秦开率兵东进把东胡打灭国
还一路把朝鲜人打回了鸭绿江那头
燕赵猛士不是吹的……
(可横屏食用)
走这条通道到达平刚后,沿老哈河北上,就能直插匈奴左贤王庭,因此西汉朝廷极为重视对这条道路的维护。现在考古工作者已经在这条通道上发现了众多西汉设置的军事据点,大者城墙东西长1800米,墙基宽10米,城外还有护城河,俨然是古代的中型城镇了。
西汉时期辽东长城列燧遗存
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出拿下左贤王庭,就是西汉长期重视这条卢龙-平刚道的最终结果。只要国力允许,就算没有天才将领出现,汉军也能长久保持对匈奴政权东侧的高压力。
当然在中央王朝的衰落期,比如东汉末年,东北少数民族也能通过这条通道对中原产生巨大的压力,比如乌桓人。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与乌桓人在此进行的决战,也似乎在彰显这条通道的价值。
比这条通道更偏东的道路是从无终(今天津蓟州区)出发,经令支(今迁安)过滦河,沿滦河支流青龙河北上,至青龙河上游进入大凌河西源,直达平刚。也可以从青龙河中上游折向东北,进入大凌河南源(汉代称白狼水)要路沟,再沿白狼水达白狼城,从白狼城东北行直达柳城,可称为“无终道”。
令支-柳城通道
这条通道也是从商朝就已经出现,只是因为卢龙道的强势而没有展现出价值。唯独在东汉中原衰落、乌桓兴盛的年代里,无终道承接了更多的商业价值,变得繁荣起来。只是这条道路的通行效率比较低,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时期能够繁荣。
三条道路中最偏西的道路是走北京密云古北口北上,至滦河上游支流,渡滦河向东经过承德、平泉抵达平刚,可以称为“古北道”。
古北道在中原王朝和东北民族互动激烈的时期其实没有什么存在感,但在蒙古崛起的时代突然异军突起,一度非常兴盛。但也仅此而已,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更长的历史上才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对手。
古北口-柳城通道
这三条通道,在滨海通道尚未彻底开通的年代里,是辽西走廊的真正代表。但在滨海走廊彻底成型之后,这三条道路的价值都大大下降了。
真正的辽西“走廊”
其实谁从地图都能看出来,辽西走廊的真正形态应该就是G1公路。这条道路距离最短,又是在狭长的平原地区通行,无论是对于大规模部队的通行还是大宗货物的贸易都是最方便的通道。但这条道路的成型却是很晚的事情,直到辽金时代才成为了辽西走廊的代名词。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条道路滨海,地势低洼,一旦海洋涨潮就会成为一片泽国。古代对海洋的涨落基本没有什么控制办法,一旦堤坝被冲毁,道路就会常年不通。比如在西汉,元帝之后天灾横行,这条通道就经常被海侵,朝廷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修复,对东北的控制也就大权旁落了。
如今的滨海大道(毕竟古代没水泥)
但这并不说明统治者就不重视这条通道。相反,皇帝们似乎都非常热衷于在这条通道上行走,来展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雄心壮志。秦始皇修驰道,东方的端点就在这条通道上的碣石(今辽宁绥中),秦二世也由李斯陪同沿着这条道路走到了辽东而还。
后来曹操征服乌桓、司马懿弹压公孙氏之后,也是沿着这条路班师凯旋,他们野心也由此彰显无遗。曹操的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可以说在这条辽西大道完全可以通行前,这条路可谓一条帝王之路。
那始皇帝见得的
孤也见得
在古代,这条帝王之路其实分为两段,第一段从蓟(今北京)出发,走无终一路向东到临渝关(山海关)出关后沿着渤海岸一直到碣石(绥中)。随后帝王们可以从碣石向东北走,经过兴城、锦州,最终进入辽东。
四条辽西走廊
(可横屏食用)
在东北少数民族彻底入主中原的辽金两代,修缮连通老家和被统治地区的快捷通道当然成了统治者最关心的工程。辽西走廊的滨海大道终于得到了足够的经费和人力去营建。根据辛德勇的说法,是“经过有金一代的经营,终于完成了傍海道的开辟,辽西走廊展现出雏形。”
这条傍海道的彻底成型,为华北和东北之间的商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但也让双向的军事斗争变得更为惨烈。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汉人撰写的史书当中,让政权的更迭变得越发频繁起来。
这便是另一个故事了。
参考文献:
1.崔向东. 辽西走廊变迁与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4(4): 102-108.
2.崔向东. 论辽西地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J].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1: 008.
3.王海. 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与东北民族关系[J]. 南都学坛: 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3 (1): 18-23.
4.辛德勇. 论宋金以前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 (2): 106-11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