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烟囱”河北终于坐不住了 要发动群众拯救环境

河北省11月28日正式通过的《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希望借助公众力量监督企业的污染行为,这是这个污染大省不断加强环境挽救行动中的一环。

 |  谢玉娟
图片来源:CFP

图片来源:CFP

在巨大的生态压力之下,河北省正在下决心治理污染,以挽救越来越脆弱的环境。

中国环境保护部12月1日发布消息称,河北省11月28日正式通过了《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该“条例”希望借助公众力量监督企业的污染行为,并规定企业不公开信息可按日处罚。该“条例”被认为是中国首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今年4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将制定《河北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条例》列入今年立法计划。该“条例”能在短时间内被通过,除了填补了公众参与的立法空白,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河北省面临的环境压力有多重。

在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首次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单独成章,期待推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逐渐完善。

此次通过的《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特别规定了环境信息的公开与获取、公众参与的范围和途径、公众参与的保障和促进措施、法律责任等。“条例”规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对环境决策、行政许可以及环境执法表达意见和建议,对环境违法行为和环境保护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进行举报,寻求行政或者司法救济、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等权利。

过去十多年来,如果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烟囱”,那么河北省一定配称“中国烟囱”。由于片面重视地区经济的发展却忽视环境生态的保护,河北省已经成为中国的污染大省。在过去两年内由环保部门多次发布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排名中,河北省石家庄、邢台、唐山、保定、衡水、邯郸、廊坊等城市位列前十名。

根据新华网去年6月的一篇报道,河北省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集中。其中,钢铁粗钢产量超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消费居全国第二位,单位GDP能耗比全国水平高出约60%。

由于拱卫中国首都这样的独特地域特点,河北省被不断指责为近两年来华北地区严重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在环保部今年10月公布的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河北又占据七席,邯郸、保定和邢台等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

这也导致河北省经常会在一些特殊时期被要求牺牲地区经济发展而配合中央的部署。北京APEC会议期间,为保证北京大气质量,河北省被列入工厂停产和限产的重点地区。根据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杨崇勇在不久前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透露的数据,APEC期间,河北停产限产企业达到8430家。为此,前三季度河北省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倒退到全国排名倒数第三。

为了更大范围的利益格局,河北省很清楚自己不得不服从中央的布局。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今年3月底的一次会议上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需要河北扮演什么角色就演好什么角色。”

但这毕竟只是暂时的应对之举。今年9月份,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年-2020年)》,在此国家专项规划中,中国对排放总量控制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上述减排目标无疑需要河北省这样的污染大省分担更多压力。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随之,河北省也紧锣密鼓地出台了《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河北省钢铁水泥电力玻璃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削减燃煤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突破口,到2017年,河北省煤炭消费量比2012年净削减4000万吨,全省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全省钢铁产能削减6000万吨。

如何完成这样的总体目标,对于河北省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调动公众力量之外,河北省正打出一套组合拳以确保完成环境目标。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另外一个备受关注的措施是,未来10年,河北省计划将钢铁、水泥、玻璃等制造产能部分转移向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以便削减过剩产能、管控污染排放。为此中央和河北省政府将提供财政支持。按照计划,河北省转移海外的产能,在2017年前将达到500万吨,2023年前达到2000万吨。

今年9月份,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河北钢铁集团已经宣布,将于2019年前,在南非建设一座500万吨产能的钢厂。

但这也会带来某种挑战,即这种借助新兴市场国家来消化过剩产能的行为,如何避免被人指责为“污染外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