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活了107岁,是全球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文/华商韬略
1964年,邵逸夫的长子邵维铭在新加坡住所附近被绑架。
邵逸夫接到绑匪电话时,正在看样片,他只问了:“有没有受伤?能不能用钱解决?”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挂了电话,继续他的样片。
据曾在现场的工作人员回忆:“影片正放到一半,我记得当时问六先生要不要暂停,他说不需要,因为儿子没有受伤,绑匪的目的是钱,世界上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做人总有各种各样的难题要面对!他真的临危不乱,很有大将风范。”
邵逸夫活了107岁,是全球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他出生的时候,慈禧还活着;他念中学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漫长的一生中,邵逸夫历经清朝、北洋政府、民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活成了一尊“神祇”。而他一生所拍的一千多部电影中,没有任何一部的精彩程度能及得上其百年人生传奇。
【家道中落】
邵逸夫本名邵仁楞,自起“号”为“逸夫”;在家中排行老六,业内人也尊称其为六叔。
邵家曾是沪上的大户人家,邵逸夫父辈曾经营颜料生意,后跨入电影投资领域,在当地很有名望。但邵逸夫中学时,其父去世,家道中落,家产只余留一栋房子和一家剧院。于是邵家兄弟几人抱团闯进了尚处草创时期的电影行业。
1925年,大哥邵醉翁领衔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中学毕业后,邵逸夫也加入天一影业。因为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被安排南下发展新加坡市场。
作为市场上新兴起的电影公司,天一影片在当时遭到了老牌公司的联合围剿,甚至南洋市场的城市通道也被封死。只能开辟新市场,20岁的邵逸夫带着无声放映机和影片去到穷乡僻壤,向乡民们推销电影。
2年后,老牌公司的联盟从内部瓦解,邵氏兄弟松了一口气,不仅收复国内市场失地,也在南洋站稳了脚跟,并从此开始两地发展,很快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拥有超过100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建立了完整的娱乐产业链条。而南洋版图也成了此后香港邵氏的根基。
【与死亡的两次亲密接触】
1930年,邵氏决定发展有声电影,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器材。
途中,他乘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抱着一块木舢板,在海上漂泊了一夜,最终被救生还。
虽然惊魂未定,但邵逸夫却决定继续之前的计划,去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带着机器回国后,他亲任导演和制片,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这部成本仅一万元的影片,收获了百万级的回报。
此后,邵氏电影在两地齐头并进之际,抗日战争爆发。日寇的入侵摧毁了电影行业,邵氏多年的积淀面临崩盘,生意难以为继、影院被迫关门。
在新加坡,邵氏旗下所有的戏院都被“充公”,沦陷时期,邵逸夫因放映抗日纪录片、散发抗日传单被抓。
幸运的是,他未遭受严刑拷打,受审时他说:我放的是抗日电影,但那都是真实的纪录片,并非演绎。或许是出于这一原因,他在两周后获释。
“当时我以为我死定了。”邵逸夫回忆说。
【电影界的奇才】
邵逸夫被认为是电影界的奇才,也是一个天生的企业经营者。他一生拍了一千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是香港成就“东方好莱坞”的奠基人;他捧红了数以千计的明星。
抗战胜利后,邵氏电影重新出发,邵逸夫在新加坡重建“邵氏兄弟”,二哥邵仁棣回香港创建“邵氏父子”。
新加坡的业务发展很顺利,但香港市场步履维艰。不久邵仁棣写信向兄弟们求援。于是1957年,51岁的邵逸夫代替二哥到香港,在邵氏父子的基础上成立邵氏兄弟影视公司,在当时“电懋”和“长城”两大电影公司的夹缝中发展壮大邵氏兄弟。
创立邵氏兄弟之初,他已精通电影中的几乎任何工作,从导演到化妆,样样在行,经常亲自上阵;对于影片的质量也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邵氏出品,必属精品”深入人心。
同时邵逸夫的勤奋也远超常人。他号称是看过电影最多的中国人,曾在一天看过9部完整的电影,经营邵氏兄弟期间,他平均每年看700多部电影。
除此之外,邵逸夫还是最早看到电影制作必须和发行紧密结合、并深入布局的人之一,邵氏兄弟创办之初,他就将其定位为一个全产业链条影视公司,包揽影院、影片拍摄和发行。
公司步入正轨之后,更逐步在香港和东南亚铺下了巨大的影院网络;到70年代后,邵氏影院已扩展到北美、欧洲。据英国媒体称:巅峰期,每周都有超过200万观众观看邵氏的电影,邵逸夫也因此被称为亚洲的“娱乐之王”。
不过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新娱乐时代下香港电影产业的没落,邵氏电影也逐渐走向下坡路,此时邵逸夫又在新领域开辟了不逊色于邵氏影业的娱乐版图——TVB。
1967年,他和朋友联手创建了香港电视广播公司(TVB),以免费模式对抗当时香港电视台的“一哥”亚视(当时月费25港币)。TVB发展步入快轨道后,邵逸夫索性关掉日渐滑坡的电影业务,全力投入电视产业。
在TVB,邵逸夫延续了电影业务的模式,创立培训班,批量打造明星。他捧红了数以千计的明星,包括“四大天王”和一代代“港姐”。
上世纪80年代,内地开始引入TVB剧集,随即掀起了堪称疯狂的观影热潮。对于内地受众而言,TVB真真实实缔造了一代人的记忆。
从电影延续至电视,邵逸夫的成就愈发震古烁今,身家也水涨船高。2006年,其所持TVB股权市值超过100亿,加上地产等其他资产,邵逸夫的总资产超越200亿港币。
【人走了,楼还在】
和之前的邵氏兄弟一样,邵逸夫体系下的TVB,也在盛极一时之后,陷入增长缓慢的境地。2011年,邵逸夫卖掉了所持的TVB股份,退下主席之位,TVB逾40年的邵逸夫时代宣告结束。
同时伴随着内地影视行业崛起、大笔金元注入的情况下,港台的电视剧不再像以前般具有统治力。而邵逸夫退出的同时,他一手推动的香港娱乐产业,也早已在走下坡路。
媒体曾分析,彼时邵逸夫所持TVB股份加上其清水湾的地皮,一共卖出86亿港币,这个价值相较5年前(2006年)有了大幅度的滑坡。
但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或行业发展的大势,都已经是后话了。因为邵逸夫传奇的一生,早已超脱了这些成败的数据、或娱乐版图。更重要的则是,在他数十年善行所筑起的丰碑前,风雪很难留下痕迹。
邵逸夫1975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开始系统性地大额捐赠予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和其他福利事业。
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在内地展开持续巨额捐献,每年的款项稳定在亿元港币左右,其中80%的资金投入了教育项目;除固定捐款外,他还有不定期的大额捐赠。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底,邵逸夫已累计向内地捐款47.5亿港币,以“逸夫楼”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医疗中心等机构,几乎遍及中国版图。
2014年,邵逸夫辞世后,有网友贴出图片: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的结果近3万座,地图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点。另一位网友则如此总结邵逸夫的辞别:人走了,楼还在。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