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 历史  · 人物志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真正的林徽因——一位建筑师,一位忠诚坚韧的知识分子。

 |  拾文化

四月,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

我想过无数个歌颂四月的诗句,可挑来挑去总好不过林徽因的。

而今年四月就连《纽约时报》都一反常规,刊发了一篇“迟到”了63年的讣闻。

作为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她说她宁愿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一起,而好过林徽因,因为至少陆小曼对待徐志摩是一心一意,而林徽因不是。

幼年的我,曾因这句话对林徽因有着不少的误解,后来年纪渐长,才发现自己当初的认知是那样的浅薄。其实在不了解一个人之前,不该轻易下结论;在了解一个人之后,也不能轻易下结论。因为人那么复杂,岂是你一句结论就能概全的?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林徽因用这样一句坚定而又清醒的话语,干脆地回应了自己与徐志摩的绯闻。

其实,很多人都如徐志摩一样,按照自己心中的想象,喜欢或者鄙夷这个女人,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我们所以为的并不能看成是事实。

世人眼中的林徽因

世人看待林徽因,大多是两个极端。

喜欢她的人羡慕她同时兼具好看的皮囊与有趣的灵魂;

欣赏她被众人喜爱,却仍能清醒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人终老;

佩服她柔弱女子外表下强大的灵魂,在那样的年代里不是男人的附庸,拥有自己的事业追求。

而不喜欢的人,好像都是一致的:

觉得她是一朵交际花,穿梭于民国众才子之间,徐志摩对她念念不忘,金岳霖为他终身不娶,梁思成更是把她捧在掌心。

1924年4月泰戈尔(右3)与林长民(左3)、林徽因(右2)、梁思成(左1)、徐志摩(右1)等合影

那个年代的林徽因几乎成了当时妇女们的公敌,甚至现在很多人也将林徽因封为“绿茶”界的鼻祖。

冰心曾写文《我们太太的客厅》,公开抨击林徽因是一只围绕着男人转的花蝴蝶。对此林徽因是怎么回应的呢?她托人从山西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老醋送给冰心。

这样的行为看上去像是两个因妒而争风吃醋的小女子,但是林徽因的行为却让我觉得真性情且高情商。

对于他人的恶意,没有必要忍气吞声;同时以她的才华,写一篇10w+的爆文回怼也不是做不到,但是她没有,她以一种高姿态轻松地回击了讽刺她的人。

关于林徽因的争议,从来都不曾停止。

林徽因与冰心

作家笔下的林徽因

和林徽因有关的传记有很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可能莫过于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可在我看来,却偏偏是这本书摧毁了世人对林徽因的认知。

在白落梅的眼里,又或者说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林徽因被包装成了一个“小确幸”式的文艺女青年:

她像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周身是江南的浪漫和诗意。徐志摩的爱情让她的爱情萌芽;金岳霖这个蓝颜知己为她的生命添上了丰润的色彩;最后她嫁给了温润如玉的梁思成,伉俪情深。

她出生在莲花绽放的六月,死于她最爱的人间四月天,她的一生如诗一般美好。

这样的人设,满足了几乎所有女人对自己人生的幻想:一个才貌俱佳的大家闺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个守护她一生的蓝颜,一个深爱她的丈夫。

仿佛她只是民国上层社会里一个于故纸堆中醉心小情小爱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女子,她的才华不过是写诗作画,她所有的遗憾,似乎只是风花雪月。

畅销书的内容也许是由市场决定,但是对于人物来说,这就是这个人的一生,不由历史决定,而由读者决定,这样浅薄而又媚俗的形象,当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大多数人初识林徽因,是因为康桥,因为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但其实这很荒谬,试问我们接触鲁迅、接触林语堂,乃至我们头次接触徐志摩,哪一个不是从作品开始的?提起他们时,总会有那么一两篇代表作刻在我们的心底。古往今来,名人大家中并不缺乏美男子,但是有多少人是靠脸立传呢?

可是对于那些才女们,却不一样了,市场和媒体将他们运作成了一种可悲的模式,甚至连玛丽·居里,都曾被人钉上“波兰荡妇”的称号。然而幸运的是,不论张爱玲还是萧红,他们除了样貌和情史之外,至少还有可以被大众熟知的通俗小说作品。

唯有一个林徽因,始于颜值,终于八卦,没有人关注过她真正的论著。

真实的林徽因

倘若你真正走进林徽因,你会发现,她的格局绝不是一个只知矫揉造作的小女子: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于江南杭州的书香门第,其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这样家庭熏陶下的林徽因,自然不可能是一般的女子。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面对父母,她辗转周旋,原生家庭的不如意使得她早熟而又敏感;

面对孩子,她为儿子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尽显一个慈母的柔情;

面对丈夫,她从不恃宠而骄,与丈夫比肩而行;

面对世人的流言蜚语,她从未动摇,而是一心一意地坚持实现自己的理想......

她的人生远比那些茶余饭后的花边绯闻精彩的多。

林徽因与儿子

不同于张爱玲、萧红的以文字立身,文学对于林徽因而言从来都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她独立的思想、人格、风骨、气节才是她身上最大的魅力。

面对爱情,她更是幸福的多,不似张爱玲见到胡兰成就低到了尘埃里;也不像萧红,直到生命的最后才发出一声辛酸的感慨: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曾说:

“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她和我父亲梁思成是长期的合作者,这种合作基于他们共同的理念,和他们对这一事业的献身精神。”

在我看来,这才是她婚姻美满的基础——共同的理念和追求,就像舒婷《致橡树》中所说“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分享雾霭、流岚、虹霓”。

林徽因与梁思成于沈阳清代北陵考察

林徽因与梁思成探秘佛光寺

但是在舆论操纵下的林徽因,只有风流交际之姿,仿佛从不曾经历颠沛流离。然而事实上在她短暂的人生中,当祖国大地上外敌入侵、百姓流离、政局动乱,她始终与国人家人同甘苦共患难。

没有人了解过,在战火中,她曾为建筑工作一路泥泞的田野考察,在病痛中,依然殚精竭虑培养人才;在任何危局中,她都坚守祖国。

田间考察的林徽因

这才是真正的林徽因——一位建筑师,一位忠诚坚韧的知识分子。

1952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清华园家中会见英国建筑师斯金纳,此时林徽因已经48岁,于三年后去世。

她为革命战争中的文物保护事项乃至新中国的城市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的代表作品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与病中的梁思成讨论国徽设计方案

她曾患病卧床不起,但是当朋友劝她和梁思成飞赴美国躲避战乱,问她日本兵来了作何打算的时候,她霸气回应——“门外就是扬子江”。

1940年林徽因卧病在床

正如朱自煊所言:

“讲林先生是才女,是美女,都是外表,最难得的是她的高贵品质,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女专家。一生都处在逆境中,但从不发牢骚,依然在积极为建筑事业做贡献。那种爱国、爱事业、无怨无悔的精神尤其值得年轻人学习。”

真正令林徽因不朽的,从来不是她的容颜,而是她铮铮不屈的风骨。

1927年,23岁的林徽因毕业于宾州大学,获学士学位

其实林徽因除了外貌打扮以及她的那些爱情故事和民国范稍微沾一点边,她根本就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女性。只是基于普罗大众对女性的审美,基于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定义,她的才情不得不掩埋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可悲,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