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量比不过北影节,曾经叱咤风云的金像奖彻底没落了?

一南一北,一盛一衰,北影节与金像奖的声量有天壤之别,仿佛是香港电影走向没落的强烈表征。在香港影人北上早已成大势之下,局限在香港本土电影的金像奖,衰落也是不可避免了。

 |  深壹

作者:云飞

香港,曾经闪耀全球的华语电影之都;北京,内地电影市场“大跃进”后的新贵。两大电影中心的“权力交接仪式”,在4月15日落下帷幕。

当晚,第37届香港金像奖结果揭晓,出道25年演戏100多部的“烂片王”古天乐,终于在四次提名后捧起第一座影帝奖杯,关注者无几;同一天,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璀璨开幕,曾经被全民吐槽的电影节,从“季”发展到“节”,隐隐已有与上海国际电影节比肩的势头。

一南一北,一盛一衰,北影节与金像奖的声量有天壤之别,仿佛是香港电影走向没落的强烈表征。在香港影人北上早已成大势之下,局限在香港本土电影的金像奖,衰落也是不可避免了。

当金像奖遇上北影节,谁还关注古天乐?

似乎一夜之间,香港金像奖不再受人关注。整个4月16日,影视圈关注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统一揭牌,梨视频获得腾讯与百度跟投的6.17亿A轮融资,还有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

代表华语电影最高荣誉的金像奖,在“零关注”的情况下落幕。颁奖典礼上,获得11项提名的《明月几时有》拿到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大奖,许鞍华也继《黄金时代》之后再度斩获最佳导演奖,该奖项奖杯已有6座;古天乐与毛舜筠则分别成了影帝与影后的新任得主,从未“染指”金像奖最高表演奖的两位,终于有所斩获;最佳男配角奖与女配角奖,分别被姜皓文与叶德娴摘得,实力出众的老戏骨实至名归。令人惋惜的,大概是张艾嘉的《相爱相亲》,9项提名只有最佳编剧一个奖项。

尽管最终奖项归属并无冷门,但鲜有人问津的窘境,却令人尴尬。人们似乎已经不想再讨论“港片已死”、“香港电影新人难出头”等老生常谈的问题,直接把视线投向了他处。在内地观众的眼里,港片与曾经叱咤风云的TVB一样,似乎除了情怀,早已无处可寻。

香港电影人似乎也忘记了金像奖。除了刘德华、古天乐、叶德娴、姜皓文等少量港星出席,更多的香港电影人出现在北京电影节的舞台上。

正是在同一时间,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拉开帷幕,王家卫、林超贤、吴京、张涵予、六小龄童、徐峥、段奕宏、舒淇、王力宏、闫妮、王丽坤、余文乐、杜鹃、马苏、莫文蔚、佟丽娅、雷佳音、尹昉、柳岩、吴克群等联袂助阵——香港影人出现在北影节的舞台上,且从明星阵容上,北影节就超过了金像奖多个段位。

而话题度更强的北影节,仅用一个标题就能秒杀金像奖。官媒背景的1905电影网,用“不得了!北影节开幕式把内地影史票房前三甲全请来了”来报道北影节的开幕,票房分别为56.8亿、36.3亿、33.9亿的《战狼2》《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主创,完成了噱头十足的历史性聚首;而香港金像奖,除了“劳模”古天乐终于摘得奖项,再也不会在记者会上被问到“拿不到金像奖”,就只有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主席尔冬升来回应媒体关心的话题:

金像奖越做越小?“没有什么情况,会让香港电影的产量跌到三十部以下,我没有看到它需要改革,除非我们的产量低到不能成为一个奖。”

在北上与本土之间徘徊,港片魂魄仍在内港合作中留存

在内地影市接连超越北美之际,仅有弹丸之地的香港早已在主流视线之外。相关数据显示,2017香港票房的总收入2.37亿美元,十年最低。2017香港票房前十,全部来自好莱坞。2017香港电影占本土总票房仅13.9%,相比去年再下降13%。

而与香港电影人缘分匪浅的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因《明月几时有》的出品方登上颁奖台,在开场寒暄了几句之后,他表示“特别难忘”,“因为提名金像奖最佳影片的五部电影,有四部是博纳影业制作发行的”。

于冬

于冬说的四部影片,分别是《拆弹专家》《明月几时有》《追龙》和《杀破狼·贪狼》。而唯一一部与博纳制作发行无关的《相爱相亲》是挂牌新三板的北京海润影业——同样是来自内地的影视公司。显而易见的是,在精品已经难出的香港电影中,与内地合拍早已是天经地义,而没有海量资本与宣发资源的加持,香港电影的处境将更为难堪。

不出意外,2019年金像奖的提名名单中,还将有《红海行动》的身影,而这部电影,只是博纳十多年与香港影人合作的200多部之一。

港人北上,早已“掏空”了香港本土的制片力量。且不论最早把工作室搬到北京的陈可辛,这位独具商业嗅觉的导演,北上掘金低开高走,在《武侠》扑街后,极具内地特色的《亲爱的》《中国合伙人》接连问世,接下来还将执导李娜传记片《独自上场》与《中国女排》;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许鞍华、徐克等人,也在内地深耕多年,尤其是徐克,通过《智取威虎山3D》3D版开启了内地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改编之路;紧接着,林超贤用《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强势接棒。

演员方面,北上掘金更是不计可数,梁朝伟、刘德华、古天乐、刘青云、梁家辉等早已在内地影片中频频亮相。

而内地影视公司与香港影人合作的电影,虽有早年港产类型片的风格,却也不再是当年“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模样。主打内地市场的影片,早已经历了意识形态的改造,如《明月几时有》《红海行动》《追龙》等,尤其是被誉为王晶回温之作的《追龙》,用爱国主义取代了江湖情仇。

而香港本土影片,在惊悚、艳情等B级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本土故事的挖掘与塑造,却也越来越强烈,但一旦崭露头角,却又投向内地市场,如以《僵尸》惊艳影坛的麦浚龙,转而执导梁家辉、金城武、高圆圆主演的《风林火山》。

在接受采访时,尔冬升承认演员确实有断层,“现在最年轻的一线演员可能就古天乐和吴彦祖,后面的那个谢霆锋也去当厨师也不太拍戏”,但他仍对新人冒尖保持乐观心态。而从华语片百年发展史来看,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北京,港片的灵魂,仍在内港合作的大潮中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