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中的很多人,想告别这种小红花的身份,不想被光环保护,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创造多少价值。
我的师姐 Amanda 从麦肯锡辞职了。
4年前的那个秋天,Amanda坐在清华经管舜德楼418,不少来晚的学生站在过道里,坐在地上,在麦府工作的清华学长用着自信而好听的声音与大家分享这里提供的职场可能性,和公司高管一起工作,解决客户的长远战略问题,最精英的队友,让人艳羡的薪水。
一位同学在听完麦府的宣讲会后,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说:
“又一次感受到智商碾压,在这里,清华北大似乎只是标准配置,哈佛、宾大的MBA比比皆是”。
在宣讲会的最后,当有学生问到招聘标准时,一位招聘负责人这样说道:
“我们不想要最聪明的人,而是想要最终能成为合伙人的人。”
拿到offer,厮杀才刚刚开始
像 Amanda 一样,在麦肯锡、贝恩、BCG(简称“MBB”)工作的人,从小就是得“小红花”的人:从读书开始成绩就非常好,高考是全省前十或者竞赛金牌,进入清华北大最好的院系,大一大二就开始刷实习,GPA依然碾压众人,很多人还有其他的特长,或者代表性的社团……
不可否认,过去拼命刷 case 、参加各种案例分析比赛、还要保持 GPA 的大学经历让这群年轻人早已习惯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时间,在智力和体力上都胜人一筹。
(每一个想进MBB的人都刷过的casebook)
但当每一个人进入这些顶尖咨询公司之后,竞争又进入到另一个维度,因为这里的人真的都太优秀了,全是顶尖的“小红花”。
曾经的麦肯锡全球合伙人李一诺在回忆自己在麦府的工作时,讲过一个故事:
在麦府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做入职培训的第一天,办公室秘书们历来有个传统,就是在每年新人来的时候,大家观察一下,然后下一个注,赌这一批里谁能做到合伙人。
据说她们命中率很高,和超级高大上的合伙人评选过程的结果高度吻合。
当时李一诺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当选,她还心情忐忑地等待部门经理对她刚交的计划书的评价,担心下一秒她就要灰溜溜地收拾东西从早上的大门出去。
在麦肯锡,最顶尖的人都必须是一个“神奇的人”,比如你身边某个人可能是攀岩高手,有的人还是乐队主唱,有的人出过书,有的人是财经专栏作者,一个网友说,他在麦肯锡工作时最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精力那么好,睡4个小时就能够投入工作,感觉他们每天似乎总有36个小时。
最后到底谁能够成为合伙人,谁也说不清楚,只能120%把眼前的PPT画好,让自己成为一个“活儿好”不会被淘汰的人。因为,在“小红花”的人生信条里,努力学习,拼尽全力,荣誉自来。
顶尖咨询公司走下神坛
一位 MBB 的合伙人说过,好的咨询师是有口碑、有情怀、有逼格的手艺人。
然而,当我们抽离开看咨询行业时,你就会发现,即使这些顶尖的咨询公司对自身要求足够高,对于整个中国的咨询行业来说,自从00年外国咨询公司带着“先进经验”大量涌入、中国客户愿意花大价钱买这种“成熟方案”后,由于中国自身发展太快,既等不及灵魂,也等不及“先进经验”“成熟方案”与中国实际和本土特色的磨合。
而咨询公司也不愿走下神坛,希望能够凭借成型的方案提高项目周转率,尽快盈利。
可是当中国客户很快意识到这些咨询公司并不能真的解决问题的时候,态度很快就会从敬仰变为轻视,不承认咨询的价值,自然也就不愿为咨询服务买单。所以咨询公司很快陷入了价格战。
很多人如 Amanda 一样,因为感受到行业的浮躁决定离开咨询,他们中的很多人,想告别这种小红花的身份,不想被光环保护,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创造多少价值。
我的大学同学 Summer 申请上了欧洲一所商学院的 MBA ,她说如果等一年努努力应该可以申请到美国前十的MBA,因为毕竟自己的背景不错,呆的公司虽然不是麦肯锡,但也算Tier 2 咨询公司的翘楚,但去年底的时候她实在太想出去看看了,于是匆忙地申请,她说再不走就会在咨询发霉了。
上周和她吃饭,她说当她发完邮件好几个同事约她吃饭打听出国念书的事情,甚至有人找她参谋一些创业的 idea,那时候她突然发现想离开咨询的人真的不在少数。
其实,离开并不是一件伤心事,而更像迈向更广阔机会的毕业礼吧。
麦肯锡的牛人们,也没那么完美
Linda 是我的老板,做事情的路子非常野,每次开团队会议,她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们能不能更大胆一些,更快一些”,她不喜欢我们做PPT,说用 Word 说清楚就别浪费时间,做事情总是雷厉风行,强调快速试错,从一个idea到一个成型的H5,我们经常1天就能搞出来,虽然后来效果不佳,她给CEO发邮件解释说,教训也是经验,下一次肯定会有提高。
在经历两次跳槽之后,我觉得来这家互联网教育公司真是来对了,Linda完全代表了互联网的精髓。
当有一天我不小心翻到了她的老版 Linkedin ,发现她美国 Top MBA,MBB三年工作经历的时候,我完全懵了,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她是毕业之后就在互联网行业里摸爬滚打,因为她现在的 Linkedin 帐号只有现在的公司信息。
上周日同事生日 Party,我们一群人在群魔乱舞之后,我借着酒胆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了,Linda 哈哈笑了一下,然后和我们说了她离开咨询去互联网然后被赶走,然后Gap Year了一段时间,然后又来到互联网的经历。
Linda说,她离开MBB的理由特别简单,就是觉得画PPT没什么价值,想真的创造些什么,但后来的一段经历,对她和她当时的下属来说,完全是一场灾难。
她到岗第二天就开始疯狂加班,一天三十封邮件,大到部门内部工作分工,跨部门合作流程,小到 PPT 框架结构、Excel 格式全部更新,每一次的讨论会都是撕X会,她说咨询公司的人太喜欢提意见,久而久之就得罪人了,最开始她点评的时候大家还尴尬的听着,后来开会有的高管就会直接跳过她。
Linda说那时候的她可不能理解了,在她的字典里,Strive For Excellence 完全就是基本准则。后来她就果断辞职了,觉得可能还是咨询适合她,在她走的时候,当她发现下属冷冰冰的送别,她真的很难过。在写给她的卡片上,一个下属说:“Linda,你真的好优秀,但是我成为不了你的,我也并不想成为你,人生里除了优秀,还有太多有趣和温暖的事情更值得我去花时间,这就是生活。”
在一家不错的咨询公司短暂停留后,她又来到了互联网。她说刚来的时候,她每天都压着告诉自己,忘掉咨询的经历,忘掉之前的小心和谨慎,忘掉对细节的过分执着,鼓励多去尝试。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她开了新的 Llinkedin,俨然一个互联网人的形象。
“如果我要把99%的时间都用来严密论证,在咨询公司不出来就好了,哈哈。”
她说,呆了这么久,她觉得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小红花固然优秀,但太把个人当中心:
1.小红花太追求安全感,所以害怕失误,所以每一次做事情都太谨慎,往往会错过很多时机;
2.小红花太享受自己为中心的快乐,所以会忘了庆祝别人的成功,把团队看成分割的个体;
3.小红花太直接,因为长期的温室让她忘记了真实的世界什么样,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职场远没有工匠生涯那么简单;
她说,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年轻的时候总是太着急,然后才慢慢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