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不再是迈入成人世界的第一步,而是最后一步。
图片来源:The Atlantic
婚姻制度正在衰落。至少这是时代精神的一项趋势。2010年,《时代》杂志和皮尤研究中心曾向美国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你们是否认为婚姻制度已经过时了?有39%的人选择了“是”。1978年《时代》杂志调查同样的问题时,这一比例仅有28%。此外,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已婚夫妇占所有家庭的比例不到一半;而在1950年,这一比例为78%。诸如此类的数据引发了人们对陷入困境的婚姻制度的集体绝望。
但有一项统计数据却与传统观点相悖:大多数同居的同性伴侣现在都结婚了。2004年,马萨诸塞州承认同性婚姻,这是同性婚姻首次在州的范围内合法化。2015年,美国最高法院对“奥贝格费尔诉侯吉斯”(Obergefell v. Hodges)案作出判决,同性婚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合法化。根据盖洛普公司的一组调查,在这个案子判决的两年后,共有61%的同性伴侣结婚。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率,毕竟同性伴侣只是可以结婚了,并不意味着他们必须结婚。然而还是有很多人选择结婚(相比于89%的异性恋伴侣来说)。
事实上,这波结婚潮并不是由年轻的同性情侣所推动的。我(指本文作者Andrew Cherli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政策和社会学教授)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进行的全美社区调查的数据计算出,在奥贝格费尔案前后的一年内,人口普查局认证的同性婚姻中只有1/7的人年龄在30岁及以下,有半数甚至都已经年过半百了。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同性婚姻合法化才不到15年的时间,肯定是有很多在一起生活多年的年长同性伴侣在终于得到法律认可后,才去结了婚。换句话说,州和联邦法律的改变的确刺激了一部分人结婚,但他们大多是相互忠诚、相处了一段时间,甚至是已经携手半生的伴侣。
他们已经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了,为什么还要选择结婚呢?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享有已婚伴侣的合法权利和福利,比如可以联合申报联邦税。尽管这些法律问题也很重要,但并不是排在首位的。在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84%的LGBT人士表示,“爱”才是结婚的重要理由,71%的人认为“陪伴”非常重要,只有46%的人说“合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对爱和陪伴的强调不足以解释这股同性婚姻潮。毫无疑问,最近结婚的大多数中年同性伴侣早就已经有了彼此的爱和陪伴,否则他们也不会在一起。那为什么现在要结婚呢?因为婚姻可以作为他们成功结合的标志,让他们得以有机会向亲朋好友展示他们的爱和陪伴。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这项权利已经被剥夺太久了,他们希望向全世界宣布他们现在可以结婚了。这进一步凸显了婚姻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向全社会传递的一种信号,证明他们长久的相伴终于迎来了大团圆结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同性伴侣与美国异性夫妻的婚姻模式也是相一致的:无论性取向如何,对许多人来说,一场婚礼已经不再是他们迈入成人世界的第一步,而是最后一步。传统的婚礼是对夫妇二人未来的庆贺,而现在的婚礼则是对两人过往的庆贺。
与这一转变相一致的是,异性恋夫妻的初婚年龄也越来越晚了。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女性初婚年龄的中位数是27.4岁——有一半的女性在27.4岁及以前结婚了,而男性中这个数字是29.5岁。这个数据达到了人口普查局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我1972年结婚时24岁,那也是当时普遍的结婚年龄,而现在比当年晚了近6年。在那个时代,一对年轻的夫妇通常都是先结婚,然后才会搬到一起生活,开始承担他们在成人世界中的角色,出去打工或者做家庭主妇,接着迎接孩子的降生(我在婚前就和未来的妻子同居了,这让我的父母非常恼怒)。而现在,人们往往会将这些流程全都走完了再去结婚。
如今婚姻模式的主要区别则在学历上,本科或以上学位的美国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美国人的婚姻模式之间存在差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最终还是会选择结婚,虽然时间可能比较晚,九成的人会等到结婚后再要孩子,而大多数没上过大学的人在结婚前就有了第一个孩子。离婚率从1980年开始就一直在下降,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当中,离婚率下降的幅度更大。在20世纪中期,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对于他们是否结婚、何时结婚、婚姻的存续时间多长影响还比较小,而现如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更倾向于将婚姻当作家庭生活的核心部分。
但是在美国不论受教育程度高低,人们都还是将婚姻当做最后一步。这一点在北欧更是被发展到了极致。在挪威或是瑞典,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结婚,但是通常都是在已经有了孩子,甚至是孩子们全都出生了之后再结婚。根据最近的一项估计,挪威初婚年龄的中位数是相当惊人的,男性39岁,女性38岁,比初次生育年龄的中位数都还要高出6到8岁。研究表明瑞典有17%的夫妻是在生了两个孩子之后才结婚的。既然都已经在一起这么久了,为什么还非得结婚呢?挪威人告诉研究人员,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表达爱和承诺的方式,并且可以与亲朋好友一起庆祝他们建立起了家庭。这就是压顶石式的婚姻:他们已经完成了整个家庭基座、梁柱、垒砌,婚姻则是上面的最后一块砖。
与欧洲人相比,美国人更加认可婚姻的重要性。因为当年有一大帮新教徒来到美国定居,马丁·路德的神学体系认为婚姻的地位是崇高的,这帮人对此深信不疑。这种横跨大西洋的差异从当时一直存续到了如今:2005年至2009年间,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在各大西方国家进行取样调查,询问他们是否同意这一说法:“婚姻是一种过时的制度。”只有12.6%的美国人认同这一观点,这个比例小于任何一个西欧国家,包括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18.1%的人同意)和西班牙(31.6%的人同意)。
美国大法官安东尼·肯尼迪在奥贝格费尔案的多数意见书中写道:“婚姻起源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而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希望和愿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番话反映了美国人对婚姻的高度重视。尽管许多文化和政治上的左派人士都在为这一案件的判决喝彩,但是安东尼·肯尼迪的用词还是相当保守主义的。事实上有很多美国人认为,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婚姻也不过是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而在最坏的情况下,婚姻就是一个畸形的异性恋制度,早就该过时了。一些更加先锋的人甚至认为,由已婚夫妇领导的核心家庭应该被朋友圈、前任和现任所取代。
说婚姻会被这些关系取代,显然还言之过早。然而,婚姻制度在美国还会继续主宰家庭生活多久,也是未知数。综合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是美国每隔一年就会进行一次的全国性调查,它的数据显示,对于“一对伴侣一直生活在一起却不打算结婚是很正常的”这种说法,1994年持同意态度的美国人只有41%,这个问题最近一次在调查中被问到是2012年,而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57%。此外,婚姻的物质基础已经被大大削弱。美国曾经有过一段家庭农场的全盛时期,夫妻一同团结劳动,并且抚养孩子来帮忙耕种土地,这个阶段早已过去了。今天的婚姻对父母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他们有两份收入,可以为孩子的发展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如果父母长期保持同居关系,这一点也没有任何问题。婚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可能正是由于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所说的“文化堕距”: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比物质基础的变化要慢得多。
不久之后,那些在一起很久却始终没能结婚的同性伴侣都会纷纷办完他们的人生大事,同性情侣选择结婚的比例可能很快就会下降。在这一点上,同性情侣之间的结婚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近在一起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会和年轻的异性情侣做出一样的选择:同居,推迟结婚,最终选择结婚的人肯定比他们父辈那一代要少。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同性婚姻的速度就将放缓。但婚姻一定会持续下去,作为迈入成人世界的最后一步,而非第一步。
(翻译:都述文)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