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侗锦制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展示中国“女织”文化的活化石。
“苎幅参文秀,花技织均匀,蛮乡推髻女,亦有巧手人。”
这首在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赞赏诗,是清乾隆年间,邑人张应诏来到侗乡后所见有感,描述的就是独具特色,美丽精妙的侗锦。
侗锦的历史可以追朔到春秋战国以至汉代,侗族女性通过母女或近亲代代相传,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2009年,侗锦制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展示中国“女织”文化的活化石。
侗锦织造
用木棉线染成五色织造而成的侗锦,质粗有文彩,亦有花木禽兽各样,精者甲他那,冻之水不败,渍之油不污。
手工侗锦的工艺极为复杂,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织锦等十多道工序 。一位技艺熟练的侗族织女从早到晚也只能织一寸而已,看似寻常的侗锦中,蕴含的是一段段侗族女人的锦绣年华。
侗锦编织工艺中最难的是数纱。千丝万缕的丝线必须一根根数好、排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纺出的图案会失真,锦面会不平整。
当你跨进侗家那高高的门坎时,会发现这里每家每户都摆有木制土布机,这就是侗族妇女用来织锦的机器。
侗族人家生有女儿,母亲教给女儿的第一门手艺就是织锦,女孩子一般从十几岁就开始学织锦,出嫁时家人会送她一套木制土布机作为嫁妆,让她到夫家给全家人织锦,当了母亲后,又把织锦技艺传给下一代,如此代代相传。
侗锦上编织的图案包罗万象,从宇宙间的日月星辰、山川流水,到自然界中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
无论侗锦的图案如何变幻,每一个纹样在安静地讲述侗族人自己的故事,并赋予其美好的寓意。
侗锦传承人粟田梅
出身于侗寨的粟田梅是侗锦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与侗锦相伴已经有50多年。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少时,每晚伴着母亲的织声入睡,12岁随母研习侗锦,15岁就能独立完成全套编织技术。
粟田梅作品:侗锦凤图方巾
凭借着出色的纺织技艺,2006年,粟田梅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粟田梅指导年轻织娘编织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精细的手工技艺,除了将侗锦织造技艺传承给子女及同村人外,粟田梅参与了通道县文化局组织的侗锦织造技艺培训课,亲自担任教学老师,一丝不苟的献身于侗锦织造技艺。
粟田梅作品:六色侗锦
脚踏手捋,飞梭走线,每一张经纬交错的侗锦,如同侗族女人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
她们用灵巧的双手织造出传承千年的华彩霓裳,织造出五彩斑斓的美好生活。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你转发匠粉此文章